- 年份
- 2024(5469)
- 2023(7926)
- 2022(6720)
- 2021(6086)
- 2020(5377)
- 2019(11063)
- 2018(10679)
- 2017(20346)
- 2016(10999)
- 2015(11475)
- 2014(10931)
- 2013(10604)
- 2012(9714)
- 2011(8699)
- 2010(8337)
- 2009(7607)
- 2008(7464)
- 2007(6381)
- 2006(5233)
- 2005(4519)
- 学科
- 济(41265)
- 经济(41213)
- 管理(29843)
- 业(29549)
- 企(23553)
- 企业(23553)
- 方法(19595)
- 数学(17538)
- 数学方法(17357)
- 学(11968)
- 财(11616)
- 农(10561)
- 中国(9650)
- 贸(9156)
- 贸易(9154)
- 易(8940)
- 业经(8499)
- 务(7826)
- 财务(7810)
- 财务管理(7798)
- 企业财务(7519)
- 农业(7295)
- 技术(7260)
- 制(7215)
- 地方(6628)
- 环境(6584)
- 银(6576)
- 银行(6523)
- 融(6355)
- 金融(6354)
- 机构
- 大学(154059)
- 学院(152925)
- 济(59851)
- 经济(58799)
- 管理(56024)
- 研究(55692)
- 理学(50194)
- 理学院(49530)
- 管理学(48498)
- 管理学院(48237)
- 科学(39778)
- 农(39481)
- 中国(39161)
- 农业(32105)
- 业大(31555)
- 京(31153)
- 所(29984)
- 研究所(28264)
- 财(26000)
- 中心(24692)
- 财经(21875)
- 江(21588)
- 农业大学(21419)
- 院(20227)
- 经(20136)
- 经济学(18677)
- 室(18569)
- 北京(18523)
- 省(18359)
- 科学院(17668)
- 基金
- 项目(116762)
- 科学(90895)
- 基金(87265)
- 家(81729)
- 国家(81099)
- 研究(73055)
- 科学基金(67459)
- 社会(47972)
- 自然(47623)
- 基金项目(46634)
- 自然科(46619)
- 自然科学(46602)
- 自然科学基金(45809)
- 社会科(45679)
- 社会科学(45665)
- 省(45595)
- 划(39610)
- 资助(34896)
- 教育(32447)
- 重点(27257)
- 计划(25985)
- 编号(25136)
- 部(24962)
- 创(24784)
- 发(24586)
- 科研(24022)
- 创新(23343)
- 科技(23302)
- 业(22677)
- 国家社会(21058)
共检索到204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成裕 高世科 张家锐 王凌霄 张硕
为探究急性温度胁迫对双带隐带丽鱼(Apistogramma bitaeniata)免疫指标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随机挑选体长(3.0±0.3) cm,体重(1.5±0.5) g的150尾鱼置于三个温度(20、26、32℃)处理组中胁迫24 h之后逐步恢复至26℃培养,并于试验前和试验后0、6、12、24、48、72 h时取样检测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抗氧化指标中,20℃处理组SOD和CAT活性、GSH和MDA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趋势与32℃处理组基本一致,其中SOD、CAT活性在48 h达到平衡状态,GSH和MDA含量为12 h时达到峰值;免疫指标中,20℃处理组ACP和ALP活性与32℃处理组随时间变化的恢复趋势一致,而32℃处理组比20℃处理组更能促使双带隐带丽鱼产生更多的LZM,从而形成保护机制;IgM含量的变化规律性不强,鱼种和胁迫强度均可能是导致这种结果差异的原因。综上,在24 h之内,养殖过程中遇到急性温度变化时作出补救措施是着实有效的,运输过程中保持26℃左右的水温有助于保护鱼体的身体机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谢明媚 彭士明 张晨捷 高权新 施兆鸿
将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分别放置在22℃、27℃(对照组)和32℃的不同水温梯度下胁迫48h,研究不同温度、不同时间(0、12、24、48 h)下银鲳幼鱼肝脏和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指标和免疫指标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22℃试验组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仅在22℃试验组出现显著波动(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22℃试验组在24 h和48 h差异显著(P<0.05);丙二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国华 郑冰清 马学艳 金武 李红霞 宋长友 徐跑 顾若波 闻海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铜离子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毒性效应的机制,完善铜离子对鱼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并指导淡水石首鱼的健康养殖。[方法]在(17±1)℃曝气自来水中,采用等间对数法在0.1~1.5 mg·L~(-1) Cu~(2+)范围内选取5个梯度探究Cu~(2+)浓度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死亡率的影响;选取0.197 mg·L~(-1) Cu~(2+)进行96 h胁迫试验并取样,测定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谷胱甘肽(GS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Na~+-K~+-ATP酶(Na~+-K~+-ATPase)、α-淀粉酶(α-AMS)、脂肪酶(LP)和胃蛋白酶(PP)活性和皮质醇(COR)、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Cu~(2+)胁迫淡水石首鱼幼鱼96 h死亡概率的回归方程为Y=1.435 5X+0.038 2,(R~2=0.827 3),半致死浓度为0.291 mg·L~(-1),安全浓度为0.029 mg·L~(-1)。Cu~(2+)胁迫对CAT、SOD、GPx、GSH、ALT、AST、Na~+-K~+-ATPase、α-AMS、LP、PP等酶活性和COR、MDA含量及T-AOC影响显著。在受到Cu~(2+)胁迫后SOD、GPx、GSH、Na~+-K~+-ATPase、α-AMS、LP、PP活性和COR含量及T-AOC均显著上升,在4 h时达到最大,随后不同程度下降,其中T-AOC和Na~+-K~+-ATPase、α-AMS活性在96 h又恢复正常水平。CAT活性在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96 h又恢复正常。MDA含量及ALT和AST活性受Cu~(2+)胁迫后不断升高,MDA含量从4 h开始,ALT和AST活性从12 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均在96 h达到最大值。[结论]Cu~(2+)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危害等级为剧毒,0.197 mg·L~(-1)Cu~(2+)胁迫对肝脏抗氧化酶、鳃Na~+-K~+-ATP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均产生显著影响,对SOD、GPx、GSH、Na~+-K~+-ATPase、α-AMS、PP等酶活性和COR含量及T-AOC起到先促进后抑制作用,对CAT、ALT、AST、LP酶活性和MDA含量起到促进作用。CAT应激响应速度较其他抗氧化酶滞后,SOD是受到Cu~(2+)胁迫最敏感的抗氧化酶,可作为鱼类早期Cu~(2+)污染的首选指示指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益鸣 李琪 刘士凯 孔令锋
为探究岩牡蛎(Crassostreanippona)对不同温度和盐度急性变化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将岩牡蛎从暂养环境(27℃,盐度32)直接转移至5个温度梯度(15℃、19℃、23℃、31℃、35℃)和6个盐度梯度(16、20、24、28、36、40),研究了急性胁迫对岩牡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存活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显示,15~31℃组岩牡蛎存活率均高于71.11%,35℃组存活率最低(34.44%),而15℃组免疫指标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 MDA含量在144 h时达到最大值(46.93 nmol/mg prot);温度19℃、23℃、31℃组SOD、CAT、AKP和LSZ活性及MDA含量受应激显著上升后均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盐度实验结果表明, 40组盐度变化对岩牡蛎存活抑制明显,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
关键词:
岩牡蛎 温度 盐度 存活率 免疫指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管敏 张厚本 王龙 唐大明 张德志 姜伟
为探究急性低温胁迫对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将实验鱼从23℃水中直接转入11、17和23℃(对照组)水中,2 h后再转至23℃水中进行恢复,并于0、3、6、12、24、48 h时取样检测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在抗氧化指标中,11℃组SOD、CAT活性、GSH含量和MDA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趋势与17℃组基本相同,即呈波浪式变化,但其趋势变化的时间拐点明显滞后于17℃组。23℃组SOD、CAT活性和MDA含量逐渐增加,GSH含量则呈波浪式变化。各温度组T-AOC活性随时间的增加基本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免疫指标中,11℃组和17℃组LZM活性随恢复时间增加呈波浪式变化,但11℃组趋势变化的时间拐点明显滞后于17℃组; Ig M含量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 23℃组LZM活性和Ig M含量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呈缓慢增加的趋势。结果表明,急性低温胁迫对史氏鲟幼鱼肝脏机能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并对其抗氧化防御能力和免疫机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蒋琦辰 顾曙余 张文逸 张呈祥 冯晓庆 谭红月 杨家新 黄文婷 李枫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生物酶和代谢产物测定,研究了氨氮急性胁迫对红螯光壳螯虾幼虾代谢及免疫系统的毒性影响及其毒后恢复情况。实验首先进行3 d的氨氮胁迫,取样后剩余虾移入曝气自来水进行7 d的毒后恢复实验。结果表明,3 d氨氮胁迫后,肌肉ACP、AKP、SOD活性表达均受到显著影响,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酶活性分别降低,最高浓度组(16 mg/L)降低为对照组的76%、68%和62%。线粒体MnSOD、胞外Cu/ZnSOD的mRNA表达量也随着氨氮浓度增加而下降,最高浓度组降低至对照组的69%和68%。CAT、GPX活性以及GPX和GST的mRNA表达量变化不显著。肝胰腺中可溶性蛋白和甘油...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丰超杰 张颖 张永泉 刘霞飞 吕伟华 马波 韩世成
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对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生理适应性的影响,采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急性高温下(11、14、17℃和20℃)黑龙江茴鱼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和抗氧化酶等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急性高温胁迫过程中,黑龙江茴鱼血清生化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17℃组和2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增加显著升高,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则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黑龙江茴鱼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随高温胁迫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高温胁迫24 h时,17℃组和20℃组黑龙江茴鱼肠道的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于胁迫48 h时,其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脂肪酶活性显著增加。此外,黑龙江茴鱼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抗氧化物酶(GPX)活性随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在高温胁迫48 h时显著下降。肝脏中SOD和CAT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急性高温胁迫下显著上调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高温处理下黑龙江茴鱼在17~20℃下处于胁迫状态,其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受到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庚宸帆 田燚 张宇鹏 常亚青 宋坚
通过模拟仿刺参养殖池塘雨季的盐度变化,选用2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刺参体重(16.93±3.08)g,研究盐度骤降及胁迫恢复对仿刺参体腔液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盐度先由30以每6 h变化3个盐度的速度下降至18,然后在盐度18保持96 h,随后盐度以相同速度上升恢复至30,并保持24 h。结果显示,各盐度取样点间仿刺参体腔液渗透压、体腔液总蛋白浓度、Na+、K+、Cl–浓度与盐度的变化趋势一致,Na+、K+、Cl–浓度均在盐度下降到18时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31.15±14.42)mmol/L,(6.08±0.24)mmol/L和(141.76±2...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熊梅 Kommaly Onxayvieng 李大鹏 王海珊 梁骁 汤蓉 李莉 张曦 迟巍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theubiquitin-proteasomesystem,UPS)是细胞内调节蛋白质代谢的重要系统。在水温(17.0±0.5)℃下,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暴露于100 kg/m2的养殖密度条件进行急性拥挤胁迫。在胁迫0 h、1 h、6 h、12 h、24 h和48 h以及取消胁迫后(养殖密度10 kg/m2)的6 h和168 h采集血清和背部肌肉样品,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肌肉质构特性以及nrf2、hsp70和UPS相关基因表达,并定量测定了肌肉组织泛素化蛋白水平。结果表明,拥挤胁迫导致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上升,肌肉硬度和凝聚性显著性下降,以上各指标在取消胁迫后168 h恢复到对照水平,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在恢复168h时反而高于对照组水平; hsp70和nrf2的表达量在胁迫4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期恢复到对照水平;肌肉ub、psma2、psmc1、mafbx和chip的mRNA表达量在胁迫过程中显著性上升,胁迫后恢复168 h,还是表现出较高的表达量;处理组泛素化蛋白水平在胁迫6 h和12 h时显著升高,在恢复168 h时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急性拥挤胁迫使草鱼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对肌肉质构特性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同时提高了肌肉UPS的活性。经过168h的恢复,鱼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但机体UPS活性仍呈现出被激活状态。急性拥挤胁迫对草鱼生理功能和肌肉质构特性的有害影响是可逆的,建议恢复时间大于168 h以帮助鱼体重新建立UPS的稳态。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贞杰 陈四清 曹栋正 卢斌 常青 刘长琳 燕敬平
关键词:
圆斑星鲽 氨氮胁迫 组织结构 酶活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丽颖 张木子 黎明 袁莉霞 王日昕
为了探讨急性氨氮胁迫对黄颡鱼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HSP70和HSP90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随机挑选了360尾黄颡鱼[初体质量(17.25±0.05) g],分别暴露于含有0(对照)、5.70(低浓度组)、28.50(中浓度组)和57.00 (高浓度组) mg/L总氨氮浓度的水体中,进行96 h的急性胁迫实验。实验开始后,分别于0、12、24、48和96 h取样。结果显示,氨氮胁迫发生后,低、中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高浓度组则持续降低;低、中、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在胁迫开始后显著升高;3 h时,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SOD活性达到最低,而MDA含量最高;24 h后,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低、中、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HSP70基因的mRNA表达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鳃中HSP70基因表达量持续升高,但脑中HSP70基因在0 h后显著降低;氨氮胁迫3 h时,低、中、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和脑中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鳃中正好相反;相比HSP70基因,高氨氮浓度组实验鱼肝脏和鳃中HSP90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24 h时达到最高。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会对黄颡鱼抗氧化酶活性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原因与丙二醛的积累量有关;相比HSP90基因,黄颡鱼HSP70基因的表达量在氨氮胁迫发生后迅速上调,这种生理调控机制提示HSP70在应对急性氨氮胁迫时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方成 黎兰诗 梁震宇 成良峰 戴习林
为阐明盐度为5条件下不同浓度亚硝酸盐亚急性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设置5个亚硝酸盐浓度组(0.5、0.9、1.7、3.2和6 mg/L)和1个对照组,检测分析了亚硝酸盐胁迫40 d后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免疫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死亡率随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6 mg/L浓度组体质量增长率(WGR)和体长增长率(L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此外,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升高(P<0.05);各浓度组的cat、trx、tgase、trypsin和chitinase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亚硝酸盐 酶活性 环境胁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亚晨 温海深 李兰敏 冯启超
为探究鱼类对温度突变水体的适应性和恢复性,将妊娠期许氏平鲉由正常水温(16℃)直接转入高温(25℃)和低温(7℃)水体,急性胁迫2 h后再恢复至16℃,检测恢复期第0、6、12、24、48和72 h时妊娠期许氏平鲉血清皮质醇(COR)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5℃急性胁迫导致2尾鱼发生产仔行为;25℃和7℃急性胁迫后的恢复过程中,血清(COR)、血糖(GLU)、球蛋白(G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和白细胞(WBC)水平均显著升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降低,血清钙(CA~(2+))、镁(M...
关键词:
许氏平鲉 温度 皮质醇 血液生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陶易凡 强俊 王辉 徐跑 马昕羽 赵文强
研究了高pH胁迫对克氏原螯虾鳃、肝胰腺中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对鳃、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在得出96 H L C_(50)的基础上,设置对照(pH7.6)和实验(pH10.2)2个pH处理组,进行96 H高pH胁迫,于胁迫后0、2、8、24和96 H测定鳃Na~+-K~+-aTp酶、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延胡索酸还原酶(fumaraTe reduCTase,frd)、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并采集完整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哈承旭 刘萍 何玉英 李健 李霞
对高pH养殖水体中"黄海1号"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存活率,血清中的溶菌酶(LSZ)、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变化进行了测定。经高pH胁迫72h后检测发现,在pH8.2~8.6,"黄海1号"和野生群体存活率均高于90%,两群体机体表现出一定的应激能力;在pH8.8~9.0时,"黄海1号"及野生群体死亡率都急剧增加,几种免疫相关酶类较在pH8.6时都有较高幅度的变化,"黄海1号"的死亡率及酶突变程度均小于野生群体;在pH9.2时,2群体的死亡率及体内的几种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幅度...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黄海1号 pH胁迫 酶活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