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06)
- 2023(3785)
- 2022(3294)
- 2021(3079)
- 2020(2802)
- 2019(6436)
- 2018(6337)
- 2017(11967)
- 2016(6945)
- 2015(7619)
- 2014(7677)
- 2013(7426)
- 2012(6935)
- 2011(6276)
- 2010(6423)
- 2009(5956)
- 2008(5696)
- 2007(4960)
- 2006(4315)
- 2005(3695)
- 学科
- 济(31615)
- 经济(31598)
- 方法(19144)
- 数学(18125)
- 数学方法(17756)
- 管理(14561)
- 业(13652)
- 企(10825)
- 企业(10825)
- 学(10724)
- 中国(6255)
- 地方(6199)
- 农(5700)
- 财(4873)
- 理论(4323)
- 环境(4176)
- 地方经济(4019)
- 业经(3952)
- 农业(3843)
- 贸(3843)
- 贸易(3839)
- 壤(3831)
- 土壤(3818)
- 森(3734)
- 森林(3734)
- 易(3699)
- 林(3699)
- 和(3538)
- 税(3523)
- 生态(3389)
- 机构
- 大学(98768)
- 学院(97888)
- 研究(38511)
- 济(36877)
- 经济(36193)
- 管理(34812)
- 理学(30599)
- 理学院(30217)
- 管理学(29062)
- 管理学院(28915)
- 科学(28760)
- 中国(27266)
- 农(23859)
- 所(21975)
- 京(21971)
- 业大(20959)
- 研究所(20802)
- 农业(18543)
- 中心(16742)
- 院(14959)
- 财(14899)
- 江(14762)
- 北京(14068)
- 省(13823)
- 室(13143)
- 实验(12365)
- 财经(12277)
- 范(12226)
- 农业大学(12201)
- 研究院(12127)
- 基金
- 项目(74747)
- 科学(57536)
- 基金(54493)
- 家(51931)
- 国家(51654)
- 研究(45358)
- 科学基金(41973)
- 自然(31143)
- 自然科(30428)
- 自然科学(30421)
- 自然科学基金(29832)
- 省(29797)
- 基金项目(28304)
- 社会(27303)
- 划(26048)
- 社会科(25944)
- 社会科学(25937)
- 资助(24341)
- 教育(21232)
- 重点(18428)
- 计划(17464)
- 科技(16558)
- 编号(15874)
- 发(15776)
- 科研(15619)
- 部(15453)
- 创(14532)
- 创新(13759)
- 专项(13080)
- 大学(12788)
共检索到137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江荣 高郯 郑维列 卢杰
【目的】分析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阐明其养分循环机制,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色季拉山花楸+忍冬-冷杉林、苔癣-冷杉林、杜鹃-冷杉林和方枝柏+冷杉混交林为对象,分别设置3个30 m×30 m标准样地,每个样地随机挖取3个土壤剖面,按0~10、10~20、20~40、40~60、6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并计算C、N、P的化学计量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及冗余分析等方法,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对4种林型的土壤pH值和7种土壤养分元素进行研究。【结果】1)4种林型土壤pH值均小于7.0,为酸性,pH值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增加,其中,在0~10 cm与60~100 cm土层中差异显著(P 方枝柏+冷杉林>苔藓-冷杉林>花楸+忍冬-冷杉林,土壤全氮、水解氮含量均表现为:方枝柏+冷杉林>苔藓-冷杉林>杜鹃-冷杉林>花楸+忍冬-冷杉林。4种林型土壤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不同的垂直分布特征,0~100 cm各土层中,方枝柏+冷杉混交林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林型(P> 0.05);花楸+忍冬-冷杉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方枝柏+冷杉混交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最低,且两者差异显著(P 花楸+忍冬-冷杉林),在高海拔则相反(方枝柏+冷杉>杜鹃-冷杉林)。【结论】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养分分布受海拔、林型、坡度和坡向等因素影响而呈现空间异质性,磷和钾是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的限制性元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郯 李江荣 卢杰 郑维列
【目的】了解西藏色季拉山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森林管理及采伐迹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地及其采伐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C/N、C/P、N/P)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对其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的pH和8种养分(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土壤肥力限制性因素及土壤综合肥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pH为4.35~5.70,均为酸性土壤。(2)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总体上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其他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不统一;不同养分含量在各土层间的差异性略有不同;除全磷、全钾外,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分别为57.19,2.17 g/kg和723.47,22.86,247.83,744.30 mg/kg,采伐迹地中分别为46.50,1.67 g/kg和557.80,10.55,87.87,188.03 mg/kg,均表现为急尖长苞冷杉林大于采伐迹地。(3)除土壤C/N外,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土壤C/P(101.64)和N/P(6.15)均高于采伐迹地(55.29和3.05),且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化学计量比均高于中国陆地土壤平均水平,其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0.45和0.50 g/kg,均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中的较缺水平(0.4~0.6 g/kg)。(4)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9.334%,分别为39.534%,26.347%和13.453%,依次受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缓效钾及全磷、速效磷的影响;急尖长苞冷杉林内0~10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数均值(0.552)大于采伐迹地(0.278),各土层土壤肥力指数亦均高于采伐迹地。【结论】采伐森林会对土壤肥力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采伐过后要及时进行更新恢复,全磷是其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豪霞 任毅华 郑维列
以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Abies georgei var.smithii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林下粗木质残体进行调查,采用5级腐烂系统对粗木质残体进行分等定级,测定有机C、全N、全K、全P、Ca和Mg 6种养分元素含量,分析C/N、C/P及N/P比值。结果表明:各腐烂等级养分元素含量及养分储量均表现为有机C>Ca>全N>全K>Mg>全P;C/N、C/P随粗木质残体腐烂程度的加深逐渐减小,N/P则是从Ⅰ至Ⅲ级逐渐增大,Ⅲ到Ⅳ级突然减小,之后又开始增大;在不同类型粗木质残体上,南坡养分总储量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杨红 连玉珍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_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不同层次(5、10、20、40和60 cm)土壤CO_2浓度,分析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分布特征及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结果】(1)各层次土壤CO_2浓度日均值表现为40 cm> 60 cm> 20 cm> 10 cm> 5 cm,平均值分别为5 094、4 965、4 613、4 119和3 925μmol/mol,且各层次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大庆 王军辉 任毅华 朱登强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期。不同海拔间结实母树的比例和数量差异较大,结实母树比例在25%~80%之间,平均为45%;结实母树数量128~483株·hm-2,平均为230株·hm-2;单株结实球果数量24~366个,平均为157个。林分及树冠空间结实特点为:林冠层树木结实,下层和林内母树不结实;单株树冠上层结实,下层不结实;树冠南面结实较多。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相比,急尖长苞冷杉的球果长度略短,宽度居中;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辛学兵 王景生 翟明普
20 0 0— 2 0 0 1年在西藏色季拉山对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大气降水的连续观测 ,并对降水的元素和离子含量进行了常规分析。结果表明 :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中化学元素输入量的大小顺序为 :Zn >N >Mg >Fe >Ca >P >Na >K ,各元素的输入量分别为 2 5 1、2 3 3、8 1、4 1、1 9、0 4、0 0 2 6、0 0 0 7kg·hm- 2a- 1 ;SO42 - 、HCO3- 和Cl- 的输入量分别为 74 2 6、74 3和 5 1 6kg·hm- 2 a- 1 ;养分的输入以降雨为主。林冠淋溶是以Na元素为主 ,而树干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瑞红 李江荣 潘刚
为了弥补高原高山森林天然更新研究的不足,促进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种群更新和恢复,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分析了海拔与坡向、种子质量、林隙等对急尖长苞冷杉种子特性和幼苗数量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种子质量、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与幼苗数量的相关性等。结果表明:由于海拔与坡向的不同,急尖长苞冷杉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均存在差异性,尤其是阴坡与阳坡种子带翅长度均表现为显著差异;阴坡种子千粒重分布范围为3.32~12.86 g,阳坡为3.72~14.68 g,阳坡种子质量要优于阴坡;在海拔3 800与3 900 m处千粒重表现为显著差异,阴坡与阳坡亦然。在阴坡与阳坡,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种子千粒重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幼苗数量亦然。林隙研究结果为天然更新幼苗数量林隙>林缘>林下。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种子质量、凋落物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苔藓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可能有利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其中苔藓厚度是影响其天然更新最重要的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薛会英 罗大庆
调查藏东南亚高山地带急尖长苞冷杉林皆伐迹地及林地0~30cm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分离得到线虫14496条,隶属于2纲6目65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989条·(100g)-1干土,表层(0~5cm)土壤中线虫个体数量占总数的48.60%,表聚性明显。Boleodorus、Helicotylenchus为优势属。植食性线虫是主要营养类群,非植食线虫中食细菌性线虫所占比例最大。土壤有机质以细菌分解途径为主。冬季的线虫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春季;丰富度指数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值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值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大,0~5c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鸿侠 肖文发 潘磊 黄志霖 王晓荣 庞宏东
国内外学者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Eswaran et al.,1993;Scottetal.,2002;王绍强等,2000;解宪丽等,2004),但由于土壤有机碳库组成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目前国内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分布等研究仍显不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曾祥谓 玉宝 乌吉斯古楞 红玉 达楞巴雅尔 杨浩
选择长白山针阔比9∶1、8∶2、7∶3的云冷杉过伐混交林,探讨直径结构、空间格局、蓄积生长、林下更新以及植物多样性等林分结构问题,为恢复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出结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以不合理的非经营性采伐,红松成主要择伐对象,红松不同年份各径阶株数变化幅度较大,直径18 cm开始出现缺损株数现象,缺乏中、大径组株数,导致母树数量、结实量和种源减少,造成在主要树种中红松更新最差的问题,不利于林分正向演替。不同针阔比混交林空间格局与其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在同一林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针阔比9∶1、8∶2、7∶3的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别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红松分布...
关键词:
云冷杉 过伐林 混交林 林分结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任青山
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采用定位和典型样地研究法 ,对该区森林的主要森林类型急尖长苞冷杉 (Abiesgeorgeivar .smithii)原始林林内和林外 (采伐迹地 )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林内A层土壤容重小于林外A层土壤容重 ,分别为 0 74和 0 92 ,B、C两层 ,林内和林外分别为 0 94、1 34和 0 99、1 2 2。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相比较 ,林内A层均大于林外A层 ,B层则相差不明显。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 ,表层 (0~ 10cm)含水量...
关键词:
西藏 冷杉原始森林 土壤 物理性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丹 罗承德 雷波 刘丽 代斌 高强伟
【目的】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表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季节动态等土壤生物肥力特征。【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设置样地,2011-08中旬在样地上、中、下坡位放置分解袋,分别于2011年9月、11月和2012年3月、5月、7月中旬随机取回部分分解袋,测定其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在3种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7月最高,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9月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毅华 侯磊 方江平 罗大庆
[目的]分析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下倒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探讨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倒木的分布规律。[方法]在研究区内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对样地内倒木进行调查,获取倒木的大小头直径、长度、腐烂程度、植被覆盖状况、坐标等基本信息,用腐烂等级表征倒木的时间尺度,分析倒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倒木总体空间分布格局随空间尺度的增大依次呈现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且以随机分布为主要特征;在各个时间尺度上的倒木均呈现显著的集群分布;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倒木在空间分布上虽无显著关联,但时间尺度间隔越近,越趋于正关联,越远则越趋于负关联。[结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倒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这与当地异常气候密切相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妙兰 顾晓娟 刘悦 刘林云慧 刘亚蕾 吴文宇 周林菲 莫其锋
【目的】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旨在探明粤西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C、N、P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东省阳江市国有花滩林场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灰木莲Magnoliaceae glanca四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10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和速效磷(AP)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不同人工林类型土壤C、N、P的垂直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土壤TOC、TN存在显著差异,土壤TOC和T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林分间表现为马占相思>加勒比松>尾叶桉>灰木莲,土壤TP在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间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马占相思林、加勒比松林、尾叶桉林和灰木莲林的土壤C∶N、C∶P、N∶P分别为7.45~8.09、10.14~16.59和1.35~2.18,均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的土壤TOC与TN、C∶N与C∶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SWC)和p H值会影响土壤C、N、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论】马占相思林有较好的养分归还和地力维持的效果,在人工林营建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种植固氮树种达到土壤肥力改良的目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倪舒静 肖石红 曹彦 梁瀞文 游巍斌 何东进
[目的]揭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苞铁杉群落木质残体在碳循环中的基础作用,为长苞铁杉群落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长苞铁杉群落(长苞铁杉纯林、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和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内不同树种、不同存在形式(细木质残体、倒木、枯立木和树桩)开展动态调查(2012年、2014年、2016年),估算木质残体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4种群落内不同树种木质残体均是长苞铁杉的生物量占比最大(31.57%~77.77%);(2)4种长苞铁杉群落同一林型不同年份相同存在形式的木质残体类型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一林型不同年份的木质残体类型均是倒木生物量最高(长苞铁杉纯林:5.82~9.48 t·hm~(-2);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10.90~17.83 t·hm~(-2);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7.20~10.37 t·hm~(-2);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6.11~9.77 t·hm~(-2));3次调查结果中长苞铁杉纯林枯立木生物量与其他3种群落枯立木生物量均差异显著(p<0.05);(3)4种长苞铁杉群落均是长苞铁杉的碳储量最多,且随着年份的增长,其碳储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长苞铁杉纯林:3.64~4.62 t·hm~(-2);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4.67~4.71 t·hm~(-2);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2.29~2.53 t·hm~(-2);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3.10~4.79 t·hm~(-2));(4)4种长苞铁杉群落木质残体中均是倒木的碳储量最高,除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倒木碳储量是先减少后增加外,其他3种长苞铁杉群落倒木的碳储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且4种群落中,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的倒木碳储量最高,为4.91~7.68 t·hm~(-2);3次调查结果中,长苞铁杉纯林枯立木碳储量与其他3种混交林枯立木碳储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4种长苞铁杉群落中,不同形式木质残体中均是倒木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最高;不同树种木质残体均是长苞铁杉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最高。长苞铁杉纯林内枯立木生物量、碳储量与其他群落内枯立木差异显著(p<0.0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