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80)
2023(11244)
2022(9135)
2021(8424)
2020(6316)
2019(14719)
2018(14480)
2017(24686)
2016(14514)
2015(16361)
2014(16321)
2013(15278)
2012(14611)
2011(13368)
2010(14006)
2009(12277)
2008(12155)
2007(11292)
2006(10251)
2005(9449)
作者
(38221)
(31539)
(31450)
(29978)
(20073)
(15007)
(14530)
(12212)
(12202)
(11753)
(10809)
(10585)
(10125)
(10102)
(10012)
(9845)
(9398)
(9360)
(9194)
(9114)
(8309)
(7918)
(7607)
(7444)
(7400)
(7143)
(7134)
(7048)
(6436)
(6401)
学科
(52868)
经济(52821)
管理(34390)
(29071)
中国(26444)
教育(22757)
(21434)
企业(21434)
地方(20967)
(18134)
(18033)
业经(14601)
理论(13495)
(13158)
方法(12457)
农业(12200)
(12025)
财政(11330)
(10809)
教学(10615)
地方经济(10543)
发展(10343)
(10216)
(9887)
金融(9887)
(9822)
银行(9813)
数学(9667)
(9600)
(9573)
机构
学院(187117)
大学(186452)
研究(72265)
(67806)
经济(65864)
管理(59705)
中国(50913)
理学(48690)
理学院(47937)
管理学(47025)
管理学院(46629)
(43461)
科学(41735)
(37417)
(37312)
师范(37158)
(36136)
教育(34808)
(33285)
中心(31995)
研究所(31945)
师范大学(30030)
北京(29353)
(27796)
(27075)
技术(26745)
(26542)
财经(25627)
职业(24667)
(23125)
基金
项目(112600)
研究(96086)
科学(87904)
基金(72509)
(60989)
国家(60174)
社会(56685)
社会科(53186)
社会科学(53178)
教育(51616)
科学基金(50335)
(48165)
编号(43512)
(40730)
成果(39201)
基金项目(36545)
课题(35136)
(31279)
(30393)
资助(28555)
重点(27333)
自然(27119)
自然科(26348)
自然科学(26344)
发展(25979)
规划(25902)
自然科学基金(25829)
项目编号(25512)
(25468)
(25199)
期刊
(91173)
经济(91173)
研究(73456)
教育(63568)
中国(60684)
(30098)
(27304)
管理(24627)
学报(24356)
技术(22599)
科学(22237)
大学(20347)
农业(19237)
(18966)
金融(18966)
职业(17620)
学学(16754)
业经(16413)
经济研究(14433)
图书(13511)
财经(13096)
(12187)
论坛(12187)
技术教育(11602)
职业技术(11602)
职业技术教育(11602)
(11398)
问题(11049)
(10623)
(10594)
共检索到328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向军   石丽萍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要求。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解决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同时也为教育强国建设凝聚了强大力量。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要紧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以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增强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的时代任务。围绕时代任务,要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为主线,以建设“针对性”和“吸引力”兼具的思政“金课”的高效课堂为抓手,以打造一批“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为手段,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同向同行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涵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和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教育强国就其本体特征而言,是由一系列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具体教育领域的强国建设所构成;就其价值特征而言,意味着“通过教育使国家强盛”(石中英,2023),教育强国具有“普遍惠民的重要民生价值”“助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的价值”“提升创造力的科技价值”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朱旭东,2018)等。无论是从本体特征还是价值特征看,职业教育强国都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体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海生  张玉凤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10年5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在国家话语体系中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教”,“强教”成为“强国”的核心驱动力,“教育强国”成为“教育大国”的高级演化。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命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构成与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书国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要求教育发展思想、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和服务方式都要发生全方位、整体性和本质性的变革、提升和跃迁。实施以质图强战略,从突出优势、增强能力、拓展空间、抓住关键、实施改革、创建生态六个方面集中发力,实施一系列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战略行动,让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更多、满意度更高、安全感更强,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之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少波  
<正>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任务。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市场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1987年我国首家信用评级机构成立至今,30多年来,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从无到有,不断规范,逐步壮大。近年来,评级机构准入制度由审核制转为备案制、取消强制评级政策相继落地,信用评级行业正加速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进入转型调整阵痛期。评级机构应积极拥抱变革,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我国经历了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强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思路和模式更加清晰、认识和路径更加自信。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增长、结构优化、促进公平等方面成绩斐然,有效推动了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进一步增强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明确建设目的,完善教育功能;把握教育规律,转变发展方式;适度扩大规模,优化层次结构;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教育公平;打造开放高地,推动国际交流,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作贡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丽   李玉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2023年9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吉林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共同主办的“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春举行。会议以“强国建设,高教何为”为主题,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强国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人才自主培养、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推进的高校治理以及学科优化与交叉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党雪   石慧   徐浩   齐瑞福  
推进保险业创新发展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效具有重要意义。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来看,巨灾商业保险发展可以降低灾害风险对经济的影响,提升社会的整体巨灾应对能力,促进区域内跨境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文章解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巨灾商业保险的发展背景、制度设计和金融服务支持现状,深入分析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巨灾商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个体覆盖问题、市场供给约束及法律保障制度缺陷,结合日、美三大著名湾区巨灾商业保险的发展经验,围绕金融高质量发展,从需求侧出发刺激巨灾保险需求、从供给侧出发释放巨灾保险活力、发挥政府职能推进高质量巨灾商业保险制度设计、探索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巨灾商业保险制度四个方面,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昕  
发展关乎一个社会的存续与兴衰,决定人类现代化何以可能。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生成逻辑来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判、是一百多年来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在把握重大机遇与现实挑战中实现发展水平新跃升的时代要求。从实践路径来看,高质量发展应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经济制度、开放水平等方面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价值意蕴来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厚植了经济社会的物质技术根基,而且提升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从而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全面超越。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晓峰   刘华伟  
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迫切要求中国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导向。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民高品质生活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归宿、服务于民族复兴战略的新型人口发展理念。中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物质财富积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教育体系完备叠加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优势、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建设的要素集聚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以人为本和孝亲敬老价值观的文化优势。为了利用好、巩固好、发展好这些优势,中国应当构建涵盖科教文卫、生育支持、劳动力就业、老龄化、人口安全等领域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巍巍  
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事关"三个培养"根本问题,事关"四个伟大"全面推进,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顶层设计不突出、精准施策不突出、问题意识不突出、内涵建设不突出、地位待遇不突出等问题,必须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党的领导和师德建设、增强内涵素质培养、提高地位待遇、强化各方保障,多措并举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吕守军  代政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发展目标做出的深刻判断,体现着深刻的理论意蕴。即高质量发展是追求更高的使用价值,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遵循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完善创新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则是其重要实现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表明,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在强国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高等教育是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是大国科技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策源、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大学之问。
关键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冯蕾  
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精神培育的载体,全面依法治国精神通过法治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当前如何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质量开展法治教育,同时又融合高职院校育人特色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法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理解“大思政课”教学理念,从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软件与硬件多个维度利用好“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实施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学英   张东   刘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文章归纳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三个层面的价值意蕴,即有效匹配新质生产力需求、助推建构可持续生计、实现弱势区域/群体发展的起点公平。诠释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在推高层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稳中层面促进传统产业/行业转型升级、赋能存量劳动力就业迭代,在提低层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结合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了教育强国赋能过程富裕、差别富裕、逐步富裕、全面富裕的内在机理,分析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向度: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包容性发展切断贫困的不利循环,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赋能区域均衡发展;增强教育民生属性赋能完整人培养以实现全面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