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58)
2023(2790)
2022(2211)
2021(2382)
2020(1758)
2019(4255)
2018(4435)
2017(6317)
2016(4748)
2015(5565)
2014(5820)
2013(4946)
2012(4644)
2011(4537)
2010(4947)
2009(4262)
2008(4253)
2007(4102)
2006(3804)
2005(3654)
作者
(11069)
(9162)
(8853)
(8822)
(5809)
(4405)
(4274)
(3807)
(3519)
(3398)
(3178)
(3035)
(3020)
(2994)
(2904)
(2877)
(2862)
(2727)
(2681)
(2659)
(2651)
(2388)
(2288)
(2201)
(2190)
(2163)
(2099)
(1937)
(1886)
(1882)
学科
教育(19477)
中国(10124)
(8391)
经济(8381)
管理(7810)
理论(7671)
教学(6222)
(5782)
(4999)
(4345)
企业(4345)
思想(4056)
政治(3812)
(3730)
思想政治(3546)
政治教育(3546)
治教(3546)
发展(3533)
(3519)
德育(3516)
(3410)
研究(3350)
高等(3287)
改革(3217)
学法(2934)
教学法(2934)
学校(2928)
教育改革(2799)
(2683)
技术(2625)
机构
大学(66974)
学院(61084)
教育(26982)
研究(24280)
(21142)
师范(21109)
师范大学(17547)
(16307)
(15018)
经济(14354)
管理(13721)
科学(13535)
(12114)
职业(12059)
(11912)
中国(11540)
北京(11502)
技术(10928)
研究所(10814)
理学(10794)
教育学(10565)
理学院(10515)
管理学(10136)
管理学院(9978)
(9399)
(9308)
中心(9255)
职业技术(8291)
(8215)
教育学院(7797)
基金
研究(31919)
项目(30847)
科学(25217)
教育(24271)
基金(17737)
成果(17576)
社会(17006)
编号(16392)
社会科(15656)
社会科学(15651)
课题(15308)
(14005)
国家(13683)
(13670)
(13569)
(13377)
规划(10750)
科学基金(10666)
(9844)
项目编号(9838)
(9528)
研究成果(9394)
(8933)
(8903)
(8901)
阶段(8885)
年度(8739)
重点(8600)
教育部(8536)
(8491)
期刊
教育(47430)
研究(32378)
中国(23745)
(20650)
经济(20650)
职业(11449)
技术(9779)
学报(8854)
(8195)
大学(8155)
技术教育(7407)
职业技术(7407)
职业技术教育(7407)
科学(6663)
学学(5666)
(5597)
论坛(5597)
高等(5517)
财经(5174)
(5103)
成人(5076)
成人教育(5076)
管理(5069)
图书(4973)
高等教育(4891)
(4543)
(4245)
书馆(3967)
图书馆(3967)
职教(3872)
共检索到110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培根  
文化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前,我国非常强调文化建设,在教育领域,自然存在教育文化。然而,多数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的政府官员未必了解教育文化的意义,有意识地致力于教育文化建设的也不多。鉴于此,很有必要对教育文化的意义与建设等问题,来一番新的审视。一、教育文化的深刻意义教育文化不管对国家还是教育单位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不仅影响教育发展,而且事关国家的强盛和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游永恒  
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基础教育中形成的教育“重点制”促进了部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升学教育,但实践也证明这种“重点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这种模式下的教育行为无法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这种模式远离教育公平的目标;这种模式引发学生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模式造成道德教育的失落;这种模式还导致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问题都与我们的教育“重点制”这种制度设计密切相关。为了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重新认识和深刻反省我们的教育“重点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13年,是陈毅元帅的母校。江泽民同志曾视察学校,并为学校校庆题辞:发扬优秀传统、培养优秀人才。建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黄德钦  郭宝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银行总行级"中银卓越个人"、中国银行"五星级柜员"、中国银行个金项目和计算器项目一级能手、中国银行"个人金融条线优秀服务明星"、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十佳柜员"……在远离都市繁华的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高静  
德国教育哲学家和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基于存在哲学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并非总是按照预定的路线或规律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偶然的、顿悟的、不规律的、非理性的,是一种非连续性变化,这与中国传统蒙学中的朴素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与观点不谋而合。将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应用于德育实践以实现德育创新,一是在德育过程中要创生"顿悟现象"和"酝酿效应";二是在德育内容方面要积极利用"危机"、"遭遇"与挫折,化危机为转机与契机;三是在德育环境的营造上要注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得益彰;四是在德育形式、方法和评价上要善于利用"告诫"和"唤醒"以及因材施教、榜样示范、情感激励和冲突缓解等方法,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非连续...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程新桂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非正面的、非直接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手法,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互补、育人、示范、导向等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实现隐性教育与高校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结合,通过加强校园建设、教职工自身建设、把握好网络阵地和打造优质社团等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陆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说明综合改革和内涵发展正在成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吕恒喜  
教育事业发展使现代人对知识的需求不断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被摆在了重要位置。远程教育由于其自身原因导致教育活动具有统一性特点,学生对课程的可选择性又使远程活动具有特殊性,远程教育活动是统一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应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推动远程教育的个性化实现,增强远程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毛媛媛  
本文从大学生人文关怀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研究综述着手,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在加强人文关怀共性教育的基础上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实施个性教育的具体措施,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  肖玉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孕育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伟大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严密完备的系统逻辑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正是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任务、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共同富裕的实践旨归与造福世界的实践使命的统一,是回答历史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与世界之问的科学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在于既继承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突破与超越,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历史逻辑是源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脉络与借鉴中华文明乃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统一,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凤荣  
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本文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溯源、农田在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的地位以及从流域尺度认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三个角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解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供给形式、农村经济结构、农村体制机制、农业生产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农村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