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5)
2023(8912)
2022(7575)
2021(6803)
2020(5761)
2019(13459)
2018(12973)
2017(24852)
2016(13732)
2015(15436)
2014(15824)
2013(15964)
2012(15283)
2011(14028)
2010(14303)
2009(13513)
2008(13443)
2007(12492)
2006(10918)
2005(9422)
作者
(42782)
(36182)
(35893)
(34216)
(22559)
(17615)
(16476)
(14183)
(13675)
(12880)
(12452)
(12377)
(11476)
(11340)
(11332)
(11317)
(11190)
(10555)
(10495)
(10456)
(9068)
(9007)
(8742)
(8343)
(8216)
(8198)
(8010)
(7993)
(7446)
(7341)
学科
(68143)
经济(68096)
(35032)
管理(32286)
(30229)
方法(27081)
数学(24505)
数学方法(24317)
(22239)
企业(22239)
地方(20386)
农业(20254)
中国(16696)
(15323)
业经(15224)
(13038)
(11247)
地方经济(10675)
(10445)
贸易(10443)
(10145)
土地(10073)
(10039)
环境(9838)
(8808)
(8723)
金融(8721)
(8426)
银行(8402)
农业经济(8201)
机构
学院(207400)
大学(205000)
(84765)
经济(82845)
管理(76956)
研究(73769)
理学(66025)
理学院(65162)
管理学(64006)
管理学院(63615)
中国(55257)
科学(47917)
(45734)
(44059)
(38888)
(37453)
(36279)
研究所(35678)
业大(35446)
农业(35344)
中心(35061)
(29395)
师范(29102)
财经(28951)
北京(26498)
(26246)
经济学(26173)
(26140)
(26042)
(25823)
基金
项目(140302)
科学(109591)
研究(101647)
基金(100081)
(87956)
国家(87191)
科学基金(73261)
社会(64569)
社会科(60898)
社会科学(60875)
(57729)
基金项目(53940)
(47507)
自然(46555)
自然科(45316)
自然科学(45301)
教育(45226)
自然科学基金(44458)
编号(42294)
资助(39685)
成果(33954)
(32889)
重点(32291)
(30682)
课题(29467)
(28497)
科研(26997)
创新(26834)
国家社会(26366)
发展(26276)
期刊
(98883)
经济(98883)
研究(55214)
(46159)
中国(43084)
学报(35960)
科学(33575)
农业(30694)
(27169)
大学(26091)
学学(24838)
管理(22923)
业经(19643)
(18726)
金融(18726)
教育(18185)
技术(16748)
(14090)
问题(14013)
经济研究(13870)
财经(13766)
资源(13308)
(12250)
(11824)
技术经济(10392)
统计(9734)
农村(9730)
(9730)
经济问题(9694)
商业(9644)
共检索到305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莉莉  杨文忠  孟广涛  范勋承  
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选择怒江流域北段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4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分辨率SPOT-5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实地逐块核实,对土地利用/覆被进行分类,并建立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系统,用Fragstats 3.3分析得到村域土地利用格局和特征;同时,采用入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的村域详细社会经济数据,建立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联,分析村域土地利用的驱动力。结果显示:村域土地利用主要受自然条件、受教育程度、生活习俗等因子的驱动,且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粗放的土地利用。研究结果能为怒江云南北段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村域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可作为局域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玉  贾晓波  张文广  方淑波  姚懿函  安树青  
通过对江苏海岸带近13a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分析,得出:连云港海岸带以耕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为主,占81%,海岸带开发程度高;斑块个数增加,景观破碎化增大。盐城以耕地、草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为主,占77.45%,开发程度中等;耕地、水库坑塘等人工景观面积增大,适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境面积减少。南通海岸带以耕地和滩涂为主,占88.93%,但两者的面积都在下降;人工景观面积增加。人口增长的压力、政府政策的导向与社会经济的驱动是江苏沿海三市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连云港海岸带人口密度增加了13.8%,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了7.7倍,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海岸带破碎明显;盐城海岸带人均GDP增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富程  王青  李国蓉  
利用1995年TM卫星照片和2005年IKONOS卫星照片作为遥感数据源,阐述了长江上游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官司河流域1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官司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1995~2005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交通运输用地动态度最大,其次是有林地。在短期内,社会经济进步和宏观政策的制订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国东  李娅  沈艳  
[目的]土地是农民家庭的重要资产,易地搬迁后如何利用好迁出地土地资源是保障农户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法]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是我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区域,该研究基于该市的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238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移民搬迁后加剧了迁出地“三块地”撂荒,搬迁后农户对宅基地、林地、耕地选择撂荒的比例明显提高,所占比例分别为74.7%、35.7%以及76%;(2)不同的安置点农户对于“三块地”的利用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搬迁距离近的农户选择继续耕种土地的可能高;(3)家庭特征、家庭资源禀赋特征、社会特征对搬迁后农户迁出地土地利用行为有重要影响,搬迁后农户生活生产方式转变、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务农劳动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加以及居住地到耕地的距离增加对土地利用行为有影响。[结论]在厘清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对于“三块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搬迁后迁出地“三块地”撂荒比例显著提高的问题,建议当地政府积极探索迁出地农户土地退出机制、构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两山”转化实现生态产品经济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摆万奇  赵士洞  
该文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变化和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 ,初步回答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源、驱动力系统内部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以及驱动力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反馈关系等问题 ,为土地利用变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花楼  王文杰  翟刚  刘松  张清春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肥—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原温  李阳兵  金昭贵  姚敏  
选取贵州省万亩(1亩=1/15hm2)以上的坝子为研究对象,以GIS为技术支撑,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提取研究区10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05年、2005~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面积一直在持续减少,第二时段的变化比第一时段更剧烈;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水域、道路在两个时段都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在第二时段比第一时段增加的速度更快,其它3种地类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灌木总体变化是出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耕地在2000~2005年的流向主要是林地,在2005~2010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军  
通过分析湖南省1997-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土地利用水平及结构变化、动态度变化、变化强度、土地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人口、经济、政策、工业化及城镇化是湖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动力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  
本文以1967年、1987年、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18665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967~2000年,研究地区以林地为主导的覆被格局转变为以草地为主。其中,有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发挥着关键作用。33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了319774hm2,所占比例从30.92%下降为13.78%。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分析,尤其是有林地斑块在破碎化过程中规则性的增强,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论证了政策因素在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文中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空间分析,在15个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对不同地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影响大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鹏  于书霞  
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驱动力识别有助于对格局进行调整,达到优化的目的。本研究结合昆明市2008年土地利用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尝试采用典型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对滇池流域不同用地类型的驱动力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将分析结果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比较进而验证CCA用于驱动力分析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滇池流域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并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林地、草地分布主要受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CCA分析结果与Logistic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是一种有效的驱动力分析方法;在当前退耕还林、保...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淑英  孙学孟  韩冬冰  
为探讨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该文以黑龙江省大庆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研究区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数据,获取20余年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采用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定量刻画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过程,并结合大庆地区发展实际,归纳总结出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大庆地区五类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大庆地区草地面积变化主要由该地区总人口、第二产业比值和天然气产量所决定;耕地面积变化主要由单位油井产油量、农村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渠立权   郭传旭   张茜   黄莹莹  
以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江苏丰县为案例区,基于2005—202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土地利用显性和隐性双重视角探讨用地的时空格局,探索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江苏丰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时期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从转型速率来看,总体表现为高速—缓慢—高速的“V”型特征;从空间变化上看,城区范围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东南部和西北部动态度最小,呈现以城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趋势。(2)用耕地和建设用地两个主要地类的隐性属性来表征江苏丰县土地利用转型隐性特征。耕地功能转型呈正相关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呈现出“社会保障功能-生态环境维护功能”空间集聚为主的转型特征;建设用地隐性转型过程空间相关性弱于耕地隐性转型过程,其空间自相关性在整体上表现为集聚—分散—集聚的特征。(3)选定11个自变量因子,对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江苏丰县土地利用转型受到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政策多重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邹秀萍  齐清文  姜莉莉  李晋  
怒江流域地处中国云南的边境,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保护的重要地域,但由于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的扩大及城市的扩展,流域林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强烈的人类干扰。文中使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用LandsetTM解译获取的怒江流域1985,1995,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在GIS空间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动态度和变化转移概率矩阵,系统地研究了怒江流域林地与其他土地覆被类型之间以及不同林地类行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对造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尼加提·伊米尔  满苏尔·沙比提  玉苏甫·买买提  麦丽开·艾麦提  
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新乐  张树文  李颖  匡文慧  
集成MSS、TM、ETM、CBERS-2遥感数据及地形图提取哈尔滨市1976年、1989年、2001年、2005年共4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信息,利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与城市年增长速率模型分析哈尔滨市近30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扩张驱动力。结果表明:2005年城市土地面积是1976年的2.65倍;1989年~2001年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加速发展及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导致扩张速度最快;2001年~2005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带动下,工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化进程;1976年~1989年以重工业为主,对城市进行扩建和旧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