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8)
2023(2017)
2022(1942)
2021(1825)
2020(1726)
2019(3892)
2018(4078)
2017(9086)
2016(4777)
2015(5562)
2014(5547)
2013(5791)
2012(5616)
2011(5201)
2010(5388)
2009(5320)
2008(5191)
2007(4826)
2006(4534)
2005(4263)
作者
(14390)
(11893)
(11592)
(11394)
(7391)
(5544)
(5452)
(4390)
(4313)
(4195)
(3881)
(3804)
(3763)
(3735)
(3718)
(3488)
(3461)
(3452)
(3422)
(3373)
(3057)
(2947)
(2855)
(2780)
(2733)
(2652)
(2635)
(2552)
(2397)
(2294)
学科
(21697)
经济(21670)
管理(13667)
(13359)
方法(11207)
数学(10667)
数学方法(10623)
(9619)
企业(9619)
中国(8807)
(6611)
(6140)
(5865)
(5749)
银行(5744)
(5570)
(5474)
贸易(5470)
(5406)
(4212)
金融(4212)
(4157)
税收(3950)
(3926)
(3845)
业经(3604)
制度(3554)
(3554)
(3374)
农业(3313)
机构
大学(77022)
学院(76019)
(36280)
经济(35601)
管理(28194)
研究(25077)
理学(23664)
理学院(23447)
管理学(23212)
管理学院(23070)
中国(21585)
(19785)
(16562)
财经(15570)
(14093)
科学(12820)
(12805)
经济学(12114)
财经大学(11660)
北京(11249)
研究所(11201)
经济学院(11189)
中心(10964)
(10655)
(9558)
(8847)
(8734)
业大(8715)
(8684)
师范(8616)
基金
项目(41102)
科学(31852)
研究(31500)
基金(30110)
(25514)
国家(25335)
科学基金(20853)
社会(20431)
社会科(19424)
社会科学(19421)
基金项目(15675)
(14623)
教育(14514)
资助(13287)
编号(13128)
(12744)
自然(12228)
自然科(11883)
自然科学(11877)
自然科学基金(11661)
成果(11328)
(10385)
教育部(9026)
重点(8979)
(8907)
课题(8752)
人文(8683)
国家社会(8487)
(8451)
社科(8399)
期刊
(40319)
经济(40319)
研究(27091)
(13552)
中国(11907)
(11212)
金融(11212)
管理(10921)
学报(9056)
科学(8479)
(8373)
财经(7966)
经济研究(7482)
大学(7224)
(6844)
学学(6774)
业经(6710)
问题(6384)
(6183)
技术(6160)
教育(5785)
农业(5592)
理论(5385)
国际(5088)
实践(4827)
(4827)
商业(4705)
技术经济(4252)
统计(4251)
经济管理(3802)
共检索到118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徐诺金  
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必须有高储蓄率的支撑。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高储蓄率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好条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曾康霖  
作者就近年来我国城乡储蓄增长额超过城乡居民生活费收支节余现象提出问题,进而对我国城乡储蓄状况进行了实证考察,并着重从储蓄转化为投资角度对我国近年来储蓄状况的效应给予评价,结论是:必须慎重对待在国民收入超分配下的社会储蓄,而不能表面地满足于它的增长。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徐诺金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投资率引起了各方关注。本文认为,我国的高投资率有高储蓄率作为基础,并且符合一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投资率趋于上升的一般规律,因此不应该压低投资,而应该利用高储蓄的有利条件继续扩大投资,同时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带动进口增加和就业增长,最终实现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朝晖  何建武  蒋周文  王书伟  
高的储蓄率,高的储蓄投资转化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高的储蓄率,低的储蓄投资转化率,则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在目前,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下,且改善时间较长的前提下,降低储蓄率,扩大需求是短期内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潜能的一个理性选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魏勇强  
1992~2010年间,中国总储蓄率比美国高出30几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收入大幅增加但很少上交红利,同时民营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只好依赖自我储蓄。同期我国政府储蓄率的上升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一直高于GDP增速,而政府的公共支出偏低;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主要源自美国近年来的财富增加,信用的泛滥及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针对当前中国储蓄率过高的说法,本文认为不可简单套用国际比较,不仅要考虑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中美两国人均储蓄额和人均投资额。当前我国储蓄率有其内在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不宜认为过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贾健  徐展峰  葛正灿  陈森  
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储蓄率的演变趋势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介绍,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理论与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储蓄率的形成,既有与其他高储蓄国家相同的原因,也有我国特殊国情形成的特殊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成长和人口负担的下降作为高储蓄率形成的显著因素,得到了实证模型的验证。在政策方面,高储蓄率特征既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失衡状况,也为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应采取适当措施充分有效利用当前的高储蓄资源优势,通过改革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程令国  张晔  
本文对我国的居民高储蓄率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我国居民偏爱储蓄的特性很可能与经济起飞之前人们遭受长期物质匮乏的经历有关。作为物质匮乏的一种极端形式,我国1959—1961年大饥荒为检验这一假说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为此,本文使用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s)数据,估计了大饥荒对家庭储蓄行为的长期影响。我们发现,在控制收入等其他因素后,那些早年经历较严重饥荒的户主家庭表现出更高的储蓄倾向:饥荒程度每上升1个点,家庭储蓄率大约提高23%—26%。这说明早年的饥荒经历确实对人们成年后的家庭储蓄倾向具有重要影响。考虑到在早年时期受大饥荒影响的人们,目前正是我国社会中有较高收入的年龄群体和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孙奎立  刘庚常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这一人口转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对储蓄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前鉴,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有着较强的消极影响,而我国多年来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高储蓄率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短时间内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消极作用难以显现出来。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姜凌  吴建强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减弱。为保持经济的增长,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要求我国将过高的储蓄率转化为投资和消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一、储蓄率的国际比较2005年下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了一项关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大型研究(IMF,2005)。该研究认为,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中,一方面,存在储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阎坤  孟艳  
高储蓄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诸多影响,深入研究我国储蓄率的具体状况,探讨适度调整储蓄率的政策措施,有助于从宏观经济战略层面正确认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探索我国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扩大内需市场的途径。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理论和现状考察、影响分析之后,为促进我国储蓄率水平的适度降低,建议重点实施七个方面的政策安排和制度变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天宇  贺婷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反事实实验方法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中国的储蓄率变动,然后运用反事实实验分别检验了1992~2007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资本回报率、折旧率、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的变化是解释中国储蓄率变动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中国面临与美国一样高的资本初始存量和相同的TFP增长率,则中国在此期间与美国储蓄率的差异将会大大低于中美储蓄率的实际差异。所以,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能并不需要由中国的各种独特性因素来解释。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继军  马野青  
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流动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成因。一方面,人口抚育负担的持续下行,助长了国内的高储蓄,考虑到个体的储蓄重心要滞后于投资需求,结果呈现结构性的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另一方面是人口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实现了劳动力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但囿于人口流动背景下风险因素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预防性储蓄凸显。消费不足、储蓄过度必然对外部市场形成压力,贸易收支呈现结构性顺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冯彦明  李翠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常规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因此,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加大二次分配中居民福利的占比、降低基尼系数,启动消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