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46)
2023(16968)
2022(14640)
2021(13873)
2020(11502)
2019(26500)
2018(26238)
2017(51154)
2016(27648)
2015(31072)
2014(31206)
2013(30398)
2012(28095)
2011(25184)
2010(25223)
2009(22999)
2008(22159)
2007(19712)
2006(17392)
2005(14999)
作者
(78206)
(65496)
(64751)
(62036)
(41575)
(31324)
(29486)
(25713)
(24925)
(23332)
(22102)
(21983)
(20619)
(20575)
(20090)
(20058)
(19732)
(19313)
(18857)
(18579)
(16181)
(16052)
(15839)
(15204)
(14665)
(14632)
(14572)
(14315)
(13333)
(13124)
学科
(110483)
经济(110354)
(81554)
管理(77005)
(59247)
企业(59247)
(52285)
方法(48813)
数学(42965)
数学方法(42372)
农业(34595)
中国(28659)
业经(28434)
(28173)
地方(23642)
(21924)
(21407)
(19812)
贸易(19807)
(19264)
(17950)
技术(17314)
理论(16877)
(16798)
财务(16724)
财务管理(16689)
环境(16681)
(16561)
银行(16520)
企业财务(15816)
机构
学院(386639)
大学(383109)
管理(155885)
(154669)
经济(151256)
理学(135469)
理学院(134023)
管理学(131590)
管理学院(130887)
研究(127058)
中国(96766)
(80664)
科学(78794)
(76795)
(69645)
(62738)
业大(62367)
中心(60536)
农业(58831)
(57583)
研究所(57119)
财经(55576)
(51779)
师范(51330)
(50872)
北京(50259)
(46351)
(45967)
经济学(44923)
经济管理(42038)
基金
项目(268255)
科学(211181)
研究(198692)
基金(194011)
(168087)
国家(166604)
科学基金(143903)
社会(124617)
社会科(117741)
社会科学(117709)
(105277)
基金项目(103127)
自然(93336)
自然科(91125)
自然科学(91103)
教育(90806)
自然科学基金(89455)
(87866)
编号(83060)
资助(79393)
成果(66594)
(59358)
重点(59246)
(57608)
课题(56062)
(55320)
创新(51551)
科研(51050)
国家社会(50652)
教育部(50640)
期刊
(171768)
经济(171768)
研究(111020)
(76587)
中国(73607)
学报(60538)
科学(56126)
管理(53181)
农业(52269)
(51083)
大学(47174)
学学(44613)
教育(42276)
(37166)
金融(37166)
技术(33982)
业经(33751)
财经(25719)
经济研究(24992)
(24404)
问题(23558)
(21910)
(19953)
图书(19796)
科技(18642)
理论(18468)
技术经济(18290)
资源(17508)
现代(17474)
实践(17014)
共检索到564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董欣佳  滕雨佳  卢帅呈  陈钧浩  
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步骤。而村民心理是村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关键。与此同时,激励也会影响村民垃圾分类的行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金华市两个垃圾分类示范村村民的垃圾分类态度、认知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村民对垃圾分类呈支持态度,但是村民对垃圾分类知识却知之甚少。物质奖励以及村干部的表率对村民垃圾分类积极性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个结果,本文提出了有利于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和改善村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宁  秦富  
目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行为与标准的悖离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利用CLES的2420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探明了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调研地区出现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有分类意愿、无分类行为,有分类意愿和行为、实际未分类,有分类意愿和行为、二分类,有分类意愿和行为、三分类等四种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情况,后三种情况均是农村居民在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认知上出现了偏差。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奖惩措施、法律法规信任度以及了解程度等主观规范变量和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一致。在农村居民认为有分类行为的前提下,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作为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显著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不分类或标准分类、二分类或标准分类。基于此,提出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分类指导、法律法规保障以及提升农村居民了解程度等促进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强  刘彬  刘巍  张斌  
以我国中部某农业大市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了解其农村地区垃圾的产生来源、种类、数量、收集、清运和处理方式等具体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农村垃圾处置对策。调查结果表明,该市农村垃圾产生量为1516321t/年,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79 kg/天。产生的农村垃圾中62%是生活垃圾,24%是农牧业废弃物,4%是农村地区工业产业垃圾。该市农村垃圾收集清运率相对较低,仅占垃圾总产生量的50.9%,且垃圾的处理方式仍以较为落后的简易填埋为主。针对该市农村垃圾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分类收集和处理的方法是较为经济可行的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旭  张越  方向明  
为探讨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否可以成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一种方式,利用2014年全国5个省份典型调查数据,在分析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使用现状的同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缴费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的实际费用大约为23.21元/(月·人),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收运费的支付意愿约为6.50元/(月·户)。两者之间的差距说明,参照农村居民支付意愿收取垃圾费,难以解决生活垃圾收运资金短缺的问题。然而,农村居民对垃圾收运服务的支付意愿是存在的,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干部身份和对自身健康程度评价是影响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这种资金筹集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资金缺口,但仍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资金的引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左孝凡  康孟媛  陆继霞  
改善农村环境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调动农村居民个体参与意愿是提升农村环境整体治理水平的有力抓手。本文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为例,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构建Manski互动效应模型和递归双变量Probit(RBP)模型,实证检验社会互动、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旨在为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经验证据。研究发现:(1)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明显的社会互动效应,社区内生互动效应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互联网使用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考虑个体选择性偏误后结果依然稳健,移动互联网成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互联网连通渠道;(3)互联网使用在削弱社会互动对个体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正向影响的同时,对个体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发挥促进效应,整体上削弱效应大于促进效应,但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4)社会互动、互联网使用及其交互作用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影响在性别及互联网连通渠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提出了加强社区营造建设,激发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提升农村环境数字治理能力;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创新能力,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能等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侯国庆  高鸣  乔光华  
【目的】推进垃圾分类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阐释地方性共识和群体融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以明晰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307份微观样本数据,利用Probit与Ⅳ-Probit方法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性共识和群体融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结果】(1)地方性共识和群体融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地方性共识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群体融入在地方性共识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较其他村民而言,村内大姓村民更易受到地方性共识的影响,从而更可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结论】本文认为应重视地方性共识的积极作用,并着力提升农村居民对村庄的认同与融入水平,依据不同群体特征采取差异化措施,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万心雨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垃圾分类多主体协作可以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基于此,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从多主体参与角度对各主体的垃圾分类参与行为进行剖析,发现农村环境及垃圾分类多元共治存在各主体责任缺失,各方参与度不足、主体间缺乏合作等问题,并以湖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村为例,结合实地案例进行经验借鉴,最后从主体行为界定和规范方面提出:要培养各方参与度,发挥多元共治效应;政府构建平台,加强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建立长效机制等对策建议,力求构建多方治理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亚娟  叶凌云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关键,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生活垃圾治理的效率与效果,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陕西省863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村庄制度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框架,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村庄制度对农村居民的主观规范和治理态度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进一步显著提升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及行为;主观规范、分类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分类意愿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另外,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受到村庄制度与亲戚朋友等周围人行为的影响,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村庄制度越完善,周围人参与分类的积极性越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随之增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亚娟  叶凌云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关键,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生活垃圾治理的效率与效果,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陕西省863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村庄制度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框架,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村庄制度对农村居民的主观规范和治理态度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进一步显著提升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及行为;主观规范、分类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分类意愿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另外,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受到村庄制度与亲戚朋友等周围人行为的影响,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村庄制度越完善,周围人参与分类的积极性越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随之增强。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曹俊  熊中楷  
居民的垃圾分拣水平直接影响垃圾分拣企业后续处理的成本和效率。为了提高居民的前期垃圾分拣水平,本文基于静态效用转移机制,探讨了单个垃圾处理企业和多位居民之间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表明,静态效用转移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多位居民提升垃圾源头分拣水平,实现供应链协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婷  张俊飚  何可  童庆蒙  刘勇  
在农村生活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合作化治理,引导农村居民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是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目标的有效手段。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探讨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感知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容忍程度越低、自身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可能性越大;(2)环境处罚制度对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有促进作用;(3)交互效应分析表明,环保政策宣传和环境处罚制度在农村居民自身环保意识对其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切实推动农村居民选择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而实现"农村美"的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凯宁  李世平  王瑛  
基于冀、甘、陕三省实地调研数据,构建了包含环境情感与环境认知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环境情感、环境认知均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环境情感越强烈,环境认知水平越高,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越强;(2)主观规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3)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据此,建议政府与社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宣教活动,增强农村居民对环境的热爱和向往,提高农村居民环境认知水平,提升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玉敏  白军飞  王金霞  仇焕广  
本文基于2010年底对全国6个省1 118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各类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运用调查数据描述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及排放结构的现状;然后对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最后,运用计量模型,在控制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对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2010年农民人均每天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约为1.07kg,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省最高,达到1.19kg,而云南省最低,只有0.87kg。厨余类垃圾是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最主要构成部分,所占比例高达27.6%。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大磊  赵细康  石宝雅  林盛华  
垃圾污染是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论文对农村居民参与垃圾治理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态度是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非完全中介变量,其中介过程受到调节;(2)环境认知经过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受到内控观的调节,内控观不仅调节直接效应,同时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3)当内控观在均值水平时,环境认知经过环境态度以及直接对环境行为的调节效应占总效应的29.95%。因此,环境认知、态度和内控观在影响农村居民参与垃圾治理环境行为上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不仅环境认知、态度对环境行为有正向影响,环境内控观也对环境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竞   殷赵云   蔡翔   刘宇博  
研究经验表明,传统的“自上而下”政策建构视角难以提升垃圾分类政策成效。为此,可以尝试从融合了“自上而下”视角的政策感知视角出发,探究如何改进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基于1 102份陕西省西安市调研数据,首先采用最小二乘和有序Probit模型检验政策感知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其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政策感知的作用机制,之后运用新近发展的夏普里值分解法测度政策感知对垃圾分类行为形成的解释贡献率,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政策感知差异。研究基于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重新检验,发现主要结论具有稳健性。最后,研究给出了提升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效果的若干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