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25)
2023(6518)
2022(5463)
2021(4765)
2020(3956)
2019(8816)
2018(8673)
2017(16234)
2016(8969)
2015(10055)
2014(9939)
2013(9780)
2012(8910)
2011(8155)
2010(8339)
2009(7899)
2008(7928)
2007(7048)
2006(6279)
2005(5897)
作者
(26459)
(22313)
(22051)
(21165)
(14311)
(10621)
(9966)
(8477)
(8442)
(7789)
(7743)
(7541)
(7298)
(7072)
(7010)
(6961)
(6517)
(6510)
(6447)
(6406)
(5597)
(5418)
(5338)
(5114)
(5008)
(4909)
(4878)
(4842)
(4344)
(4341)
学科
(35403)
经济(35327)
管理(30727)
(24882)
(21373)
企业(21373)
中国(12923)
(12130)
(11804)
方法(11489)
数学(9684)
数学方法(9592)
(8353)
业经(8348)
(8243)
(8083)
地方(8051)
环境(7342)
体制(7173)
(6850)
财务(6834)
财务管理(6817)
(6673)
城市(6563)
企业财务(6497)
(6458)
银行(6447)
税收(6249)
(6197)
(6160)
机构
大学(132900)
学院(131013)
(53821)
经济(52422)
管理(48245)
研究(47713)
理学(41056)
理学院(40498)
管理学(39891)
管理学院(39637)
中国(35627)
科学(28654)
(28516)
(28460)
(23585)
财经(21870)
中心(21462)
研究所(21184)
(20830)
(19761)
(19529)
(18004)
业大(17943)
(17711)
师范(17538)
北京(17504)
经济学(17313)
财经大学(16192)
(15948)
经济学院(15469)
基金
项目(89500)
科学(72259)
基金(67369)
研究(64112)
(59179)
国家(58754)
科学基金(50942)
社会(43127)
社会科(40912)
社会科学(40905)
基金项目(36164)
(33597)
自然(32905)
自然科(32131)
自然科学(32125)
自然科学基金(31531)
(29250)
教育(28766)
资助(25759)
编号(24300)
(22216)
重点(20931)
成果(20213)
(20177)
(19073)
国家社会(18563)
(18407)
课题(17691)
创新(17447)
教育部(17346)
期刊
(62063)
经济(62063)
研究(42827)
中国(27299)
(22890)
科学(19697)
学报(19639)
管理(18396)
(17453)
大学(15306)
学学(14606)
(12026)
金融(12026)
教育(11667)
财经(11216)
农业(11118)
问题(9866)
(9640)
技术(9357)
经济研究(9189)
业经(8739)
城市(7191)
(6971)
现代(6947)
资源(6444)
(6150)
科技(6026)
(5872)
(5659)
理论(5561)
共检索到200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立国  周国华  
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10 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演化轨迹为"据点型"—"散点组团型"—"团城型"—"枝状放射型"—"‘T’字型";城市形态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立国  周国华  
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根据1992、1999、2007年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整体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内部形态演化中,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比较明显,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圈层,而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大,公共设施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小;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认为怀化城市形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旭  许凌  裴宇轩  冉小刚  
历经进化的历史形态具有稳定性与适应性,探索其中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智慧与规律,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成都为例,基于卫星影像、历史文献与地图数据,综合历史调查、地理信息与空间形态分析,从新旧交织的城市里识别出历史形态,研究其特征与演变过程。认为城市的历史地域特征源于地域自然条件、城市功能要求与历史文化的综合影响,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崇尚与求真的态度、对环境因势利导的利用与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当前城市建设有重要价值与深远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旭  车越  曾寒梅  
我国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反映了地域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差异,蕴含着人们适应地方条件的经验与智慧。以同属巴蜀亚区,但形态差异明显的成都、重庆为例,构建动态、层进的城市形态认识框架,结合卫星影像与历史地图数据,按照"收集—转译—识别—分析"的程序,研究城市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揭示形态特征的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生成原则,为当前城市建设提供信息与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柳泽  
以多期大庆市矿区及城市建设规划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GIS分析、统计分析和类型分析等方法,从体系形态、结构形态和肌理形态三个层次分析大庆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特征和机制。在以下四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认识:首先,大庆市空间体系形态较为分散,但有着聚集发展的趋势;其次,大庆市油田开采区内与区外的城镇结构形态演变分别遵循受控"点—轴"发展模式与多核心、带状发展模式,耦合形成了城市整体的结构形态;第三,城市肌理形态体现出类型和层次上的单一性,并有着特殊的"大院式"空间形态单元;第四,大庆市城市形态的发展演变可归纳为四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约束作用、引导作用、作为内在机制和推动作用等途径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房国坤  王咏  姚士谋  陆林  
19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以芜湖市为例,从城市的外延扩展以及城市内部结构重组两个方面对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了芜湖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并从城市经济、宏观政策、开发区建设、规划管理、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调整等6个角度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有所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彦光  罗静  
论述城市形态演化的分维数值变化特征和规律,指出城市生长机制可以用基于DLA模型的人口-用地空间扩散和基于DBM模型的交通网络渗透规则进行解释。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分形模型导出度量城市形态的两个空间指数,该指数用以作为城市规划合理性的定量判据之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云芳  
从湖州市空间形态生长、城市道路网形态与空间特征、城市绿色空间体系、城市视觉景观体系等几个方面,对城市发展中的形象构成与特征塑造的问题加以探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坚强  
运用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以城市用地和空间拓展作为切入点,梳理建国以来现代(1949~2002年)济南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脉络,探寻其形态演变的轨迹、特征及动力机制,发掘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潜在的基本规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飞  王利  
根据1995、2005、2014年黄州区遥感影像,使用人机交互的监督分类方法并参照城市规划图、Google地球影像提取出3个年份的城市建设用地。将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综合运用于黄州城市内、外部形态的定量分析,提出使用可理解度评测内外部形态的协同发展特征,对我国中部中小城市黄州的城市形态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总体向东南偏东和东北方向发展;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分形维数下降明显,形状指数由降转增,外部轮廓呈现出"马蹄形——斧形——掌形"的变化特征;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中心由西向东扩展,道路主-微网格结构日益完善;内外部形态协同性大幅下降,可理解性不如从前。最后探讨其驱动机制,黄州城市形态是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交通路网、城市规划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储茂东  
通过对酒泉市城市平面形态的历史演变考察,分析原有城市发展轴(甘新公路)的脉动和新发展轴(酒火公路)的形成过程,从而揭示过境公路与城市形态拓展间的互动互扰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过境公路与城市良性发展关系的措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飞  王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波,洪明  
从研究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出发,在分析平原地区城市形态的特征与结构基础上,提出了平原地区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形态处理上的几个原则以及相应的规划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雨平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的空间政策强烈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扬州1990年代以来推行的一系列空间政策和同时期城市形态演化以及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比照,试图剖析空间政策对城市形态演化的影响机制,重点对行政区划和规划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阻碍城市空间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行了阐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永超  王成新  张帅  
为研究高速交通对城市形态时空演变的影响,基于1995—2018年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数据,选取城市形态扩张速度指数、城市形态扩张强度指数、城市形态紧凑度指数和分形维指数等指标,从时空角度分析高速交通对山东省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分散,紧凑度低;(2)山东省城市发展规模小,城市扩展速度慢;③大城市形态受高速交通分割严重。针对高速交通对山东省城市形态演变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山东省高速交通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