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62)
- 2023(7767)
- 2022(6468)
- 2021(5629)
- 2020(4586)
- 2019(10145)
- 2018(9542)
- 2017(17704)
- 2016(9834)
- 2015(10496)
- 2014(10021)
- 2013(9828)
- 2012(8792)
- 2011(7967)
- 2010(7867)
- 2009(6950)
- 2008(6766)
- 2007(5679)
- 2006(4942)
- 2005(4059)
- 学科
- 济(39397)
- 经济(39352)
- 管理(25242)
- 业(23661)
- 企(17616)
- 企业(17616)
- 方法(17219)
- 数学(15722)
- 数学方法(15609)
- 中国(12922)
- 学(10406)
- 农(10290)
- 财(8724)
- 地方(8717)
- 业经(8164)
- 贸(7941)
- 贸易(7940)
- 易(7681)
- 环境(7494)
- 农业(7277)
- 城市(6903)
- 技术(5937)
- 产业(5679)
- 制(5511)
- 划(5322)
- 发(5284)
- 务(5193)
- 财务(5192)
- 财务管理(5187)
- 城市经济(5116)
- 机构
- 大学(141784)
- 学院(140527)
- 济(55748)
- 经济(54581)
- 研究(52060)
- 管理(52033)
- 理学(46483)
- 理学院(45822)
- 管理学(44939)
- 管理学院(44698)
- 科学(36700)
- 中国(36141)
- 农(33446)
- 京(29742)
- 业大(28157)
- 所(27270)
- 农业(27087)
- 研究所(25764)
- 中心(23178)
- 财(22287)
- 江(19751)
- 院(19231)
- 财经(18977)
- 农业大学(18615)
- 范(18538)
- 师范(18186)
- 北京(17603)
- 经(17521)
- 经济学(17418)
- 科学院(16558)
- 基金
- 项目(108628)
- 科学(85736)
- 基金(81504)
- 家(75738)
- 国家(75171)
- 研究(68627)
- 科学基金(63444)
- 社会(46208)
- 基金项目(44663)
- 自然(44427)
- 社会科(43976)
- 社会科学(43963)
- 自然科(43485)
- 自然科学(43470)
- 自然科学基金(42709)
- 省(41800)
- 划(37043)
- 资助(31150)
- 教育(30494)
- 重点(25417)
- 编号(24240)
- 计划(23441)
- 发(23356)
- 部(22935)
- 创(22654)
- 科研(21778)
- 创新(21343)
- 科技(20577)
- 国家社会(20258)
- 业(19088)
共检索到187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立国 周国华
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根据1992、1999、2007年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整体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内部形态演化中,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比较明显,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圈层,而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大,公共设施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小;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认为怀化城市形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城市形态 演变特征 形成机制 怀化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立国 周国华
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10 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演化轨迹为"据点型"—"散点组团型"—"团城型"—"枝状放射型"—"‘T’字型";城市形态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城市形态 演变特征 形成机制 怀化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旭 许凌 裴宇轩 冉小刚
历经进化的历史形态具有稳定性与适应性,探索其中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智慧与规律,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成都为例,基于卫星影像、历史文献与地图数据,综合历史调查、地理信息与空间形态分析,从新旧交织的城市里识别出历史形态,研究其特征与演变过程。认为城市的历史地域特征源于地域自然条件、城市功能要求与历史文化的综合影响,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崇尚与求真的态度、对环境因势利导的利用与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当前城市建设有重要价值与深远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旭 车越 曾寒梅
我国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反映了地域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差异,蕴含着人们适应地方条件的经验与智慧。以同属巴蜀亚区,但形态差异明显的成都、重庆为例,构建动态、层进的城市形态认识框架,结合卫星影像与历史地图数据,按照"收集—转译—识别—分析"的程序,研究城市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揭示形态特征的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生成原则,为当前城市建设提供信息与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彦光 罗静
论述城市形态演化的分维数值变化特征和规律,指出城市生长机制可以用基于DLA模型的人口-用地空间扩散和基于DBM模型的交通网络渗透规则进行解释。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分形模型导出度量城市形态的两个空间指数,该指数用以作为城市规划合理性的定量判据之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永超 王成新 张帅
为研究高速交通对城市形态时空演变的影响,基于1995—2018年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数据,选取城市形态扩张速度指数、城市形态扩张强度指数、城市形态紧凑度指数和分形维指数等指标,从时空角度分析高速交通对山东省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分散,紧凑度低;(2)山东省城市发展规模小,城市扩展速度慢;③大城市形态受高速交通分割严重。针对高速交通对山东省城市形态演变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山东省高速交通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云芳
从湖州市空间形态生长、城市道路网形态与空间特征、城市绿色空间体系、城市视觉景观体系等几个方面,对城市发展中的形象构成与特征塑造的问题加以探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坚强
运用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以城市用地和空间拓展作为切入点,梳理建国以来现代(1949~2002年)济南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脉络,探寻其形态演变的轨迹、特征及动力机制,发掘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潜在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
城市形态 现代济南 空间扩展 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波,洪明
从研究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出发,在分析平原地区城市形态的特征与结构基础上,提出了平原地区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形态处理上的几个原则以及相应的规划对策。
关键词:
城市形态 平原地区 原则 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卓 许彩彩 张耀宇 吴永兴 张亚洲 陈利根
合理的土地要素配置是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科学研判土地面临的稀缺瓶颈则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前提。文章选取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先后运用核密度估计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以及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系统考察了城市土地稀缺度的时空演变、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为实现长江流域土地资源支撑高质量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时期内,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稀缺度呈现出“提速期”和“振落期”两个阶段,上中下游的具体增幅分别为26.9%、13.2%和9.5%;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土地稀缺度的高值范围逐渐减少,中低值区域逐渐增多。(2)城市土地稀缺度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集聚范围变化突出,但集聚效应并不显著。(3)不同区域影响城市土地稀缺度的主导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外商直接投资会加剧土地资源的稀缺,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环保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基于上述结论,长江经济带应因地制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企业环保投入力度,通过高效、可持续的利用土地以破除政策约束下的要素稀缺困境。
关键词:
土地稀缺 长江经济带 空间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柳泽
以多期大庆市矿区及城市建设规划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GIS分析、统计分析和类型分析等方法,从体系形态、结构形态和肌理形态三个层次分析大庆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特征和机制。在以下四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认识:首先,大庆市空间体系形态较为分散,但有着聚集发展的趋势;其次,大庆市油田开采区内与区外的城镇结构形态演变分别遵循受控"点—轴"发展模式与多核心、带状发展模式,耦合形成了城市整体的结构形态;第三,城市肌理形态体现出类型和层次上的单一性,并有着特殊的"大院式"空间形态单元;第四,大庆市城市形态的发展演变可归纳为四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约束作用、引导作用、作为内在机制和推动作用等途径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青
本文应用分形理论 ,对太原市城市形态近 40年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尝试性的定量分析 ,揭示了太原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地域扩展方式。结果显示 :太原市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及社会发展的周期性密切相关 ,城市的形态随城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变化
关键词:
分形 分维 城市地域结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畔 王振波 王兴平
通过对南京历年城市道路的发展历程的介绍和对比,建立主要公路以及主城内部连接主要公路的主干路道路网络轴线模型,运用缓冲区叠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及成对明智比较分析得出,城市道路系统尤其是城市公路的建设是影响南京市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的主导因素,除此之外自然地形、河流、政府导向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它们同道路网系统一起塑造着南京总体城市格局。
关键词:
公路 城市形态 道路系统 南京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芳
人地关系协调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分形理论的异速生长模型,对中国293个地级市人地异速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时间上,2006-2016年中国城市整体人地异速关系的协调性较弱,以正异速生长为主,正异速三级和正异速二级城市占城市总量的74%;空间上,正异速三级和正异速二级城市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影响因素上,城市行政区位和土地市场化率是影响异速生长系数变化的两大首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行政地位直接作用于人地关系,并影响着土地市场化进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嘉毅 陈玉萍
基于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空间扩展呈非线性增长与稀疏式扩张演变的态势,其省际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在2006年以前表现出了大幅度波动的特征,在2006年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步收敛;城市空间的重心先后经历了向南与向西南迁移的轨迹,七大区域在空间扩展规模、贡献率与扩展强度上皆存在空间异质性;对扩展强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高速扩展区、快速扩展区、中速扩展区、低速扩展区、缓慢扩展区错位分布,且扩展强度从东往西梯度递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度、气候舒适度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显性驱动因素,创新能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显著性则因时空而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