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53)
2023(7615)
2022(6355)
2021(6112)
2020(4935)
2019(11328)
2018(11215)
2017(20670)
2016(11324)
2015(13173)
2014(13217)
2013(12892)
2012(11816)
2011(10985)
2010(10861)
2009(9932)
2008(9620)
2007(8316)
2006(7453)
2005(6766)
作者
(32795)
(27471)
(27250)
(26077)
(17509)
(12959)
(12364)
(10876)
(10714)
(9574)
(9564)
(9215)
(8838)
(8824)
(8812)
(8638)
(8118)
(7872)
(7872)
(7598)
(6892)
(6643)
(6554)
(6275)
(6092)
(6047)
(6004)
(5774)
(5713)
(5580)
学科
(51013)
经济(50953)
管理(26140)
中国(21551)
(21375)
方法(19525)
数学(17765)
数学方法(17666)
(15220)
企业(15220)
(12607)
地方(11275)
(10580)
贸易(10574)
(10331)
(10266)
(10232)
(9720)
(9213)
(8429)
业经(8346)
(8287)
银行(8266)
(8124)
金融(8116)
环境(8110)
(8095)
城市(8007)
农业(7789)
发展(7051)
机构
大学(163534)
学院(160927)
(74547)
经济(73066)
研究(66265)
管理(56318)
中国(50041)
理学(47819)
理学院(47174)
管理学(46461)
管理学院(46156)
科学(38771)
(36819)
(33556)
(31955)
研究所(30713)
中心(28185)
(27908)
财经(25537)
经济学(25070)
(24522)
北京(23689)
(23595)
(23076)
业大(22612)
经济学院(22533)
(22261)
师范(22022)
农业(21995)
科学院(20319)
基金
项目(109880)
科学(87057)
基金(82205)
研究(79270)
(73448)
国家(72932)
科学基金(61040)
社会(53309)
社会科(50619)
社会科学(50611)
基金项目(42736)
(39124)
自然(37661)
自然科(36849)
自然科学(36835)
自然科学基金(36147)
教育(35466)
(34894)
资助(33928)
编号(29507)
(25614)
重点(25192)
成果(24537)
(24413)
国家社会(23922)
中国(23645)
(21943)
课题(21929)
教育部(21792)
创新(20831)
期刊
(81823)
经济(81823)
研究(54277)
中国(35288)
学报(26855)
(25960)
科学(25439)
(22480)
管理(20864)
大学(20282)
学学(19150)
农业(17673)
教育(16278)
经济研究(14671)
(14496)
金融(14496)
财经(13226)
问题(12887)
技术(12193)
(11678)
业经(10979)
(10727)
世界(10537)
(9923)
国际(9551)
城市(7839)
(7780)
统计(7777)
资源(7661)
(7404)
共检索到249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嬛  
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对快速城镇化时期我国城市体系构成及动态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我国超大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至10个,人口占比由6.7%上升至16.3%;特大城市数量由7个增加至28个,人口占比由8.6%上升至20.6%;中等规模城市、Ⅰ型和Ⅱ型小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口外流现象,其中Ⅱ型小城市的人口外流问题最为严重。(2)2010—2020年,超大城市中,成都和西安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9%和7.6%;上海和北京人口增速出现明显放缓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和1.4%。(3)2010—2020年人口净流入量排前十位的城市全部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深圳、上海和北京是三大城市群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中东莞和深圳城区流动人口占比最高。(4)我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总体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位序-规模”分布指数值由2000年的0.867下降至2020年的0.748,与Zipf定律下的帕累托最优分布存在偏离且具有加剧趋势;不同规模城市与城市增长之间不存在趋势性比例关系,城市体系演化遵循Gibrat定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勇  林家彬  
目前,我国城镇化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继续加速城镇化步伐是促进统筹城乡发展、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和关键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的道路选择、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青云  左健  
在快速城镇化时期,韩国住房领域出现了城市住房短缺和房价阶段性快速上涨两大突出问题。住房领域缺乏资金支持、住房建设用地供给增长相对缓慢、公共住房建设力度不足等原因,导致了住房短缺;住房建设用地供给不足引发的市场垄断、不稳定的住房政策引发的市场投机共同造成了房价阶段性快速上涨。进入城镇化后期,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了城市住房短缺,但住房自有率仍处于低位,同时房价阶段性快速上涨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普通居民购房困难,进而造成了家庭债务严重和社会两极分化等问题。韩国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政府采取何种力度和方式介入住房领域资源配置需要深入研究,住房政策的稳定性需要长期坚持,住房制度和政策对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需要得到重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志强  蒲春玲  
20世纪以来,以温室效应为主体的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给人类生产生活和人类健康带来重大风险。城镇化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降低城镇化过程中的碳排放成为城镇化低碳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城镇化的内涵从人口、产业、土地3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碳排放核算体系,核算了2002—2017年中国城镇化碳排放量,引入脱钩指数进一步分析中国城镇化碳排放的趋势。结果表明:2002—2017年,中国城镇化碳排放呈现先增后减趋势,2013年中国城镇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产业城镇化碳排放是城镇化的主要排放源;2013年前中国城镇化碳排放与城镇化率呈现挂钩状态,2013年后逐渐实现脱钩,新型城镇化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沁萍  杨永春  田洪阵  顾磊  张博  
基于植被变化视角,以中国656个建制城市的建成区为研究对象,选择1992、2000和2010年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植被数据,选用城市建成区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均值反映建成区植被的状况;用建成区内NDVI均值和背景区内NDVI均值的比值(NDVI比值)衡量人为因素对城市建成区植被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①同一年份,城市规模越大,建成区植被越差;近20 a来,除小城市植被变差外,其他等级城市植被总体在变好。②同一年份,规模小的城市人为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近20 a来,人为因素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祥栋  王红雨  周瑛琦  刘学之  
21世纪人类正面临气候变暖和人口激增的双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CO_2排放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市体系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双重视角,探索1971—2018年世界117个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碳排放效应。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提升对CO_2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城市人口占比提高则有效降低了CO_2排放。通过更换主要解释变量及模型方法,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注重城市群都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以缓解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CO_2排放促进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祥栋  王红雨  周瑛琦  刘学之  
21世纪人类正面临气候变暖和人口激增的双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CO_2排放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市体系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双重视角,探索1971—2018年世界117个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碳排放效应。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提升对CO_2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城市人口占比提高则有效降低了CO_2排放。通过更换主要解释变量及模型方法,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注重城市群都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以缓解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CO_2排放促进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伟  
城市间的航空运输活动是城市相互联系的最高表现形式.航线运量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对外职能.城市及航线所组成的航空网络直观反映了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和分布特征。2000年以来我国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通航城市由139个增加至175个.占地级城市数量的60%以上.通航城市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的城市体系特征。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2年民航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假定和计算城市间航线复合流量.从通航城市分布的统计特征、等级划分、网络结构等视角进行分析。首先.研究了通航城市分布的区域差异.货运业务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呈集聚特征.三大枢纽城市比重始终过半;从城市累计...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许政  陈钊  陆铭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到大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到大港口(香港或上海)的地理距离存在"∽型"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距离区域性的大城市越近,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省际行政边界的存在降低了区域性大城市对外省城市的吸纳效应,这也证实了省际市场分割的存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巍  汪明峰  
"互联网+"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强动力,其影响已经遍布各个领域,不仅促进了创新和创业,而且带动了旺盛的新消费。面对新经济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中国城市正在快速转型,并导致城市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动。旨在探讨"互联网+"产业的空间逻辑与专业化特征,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与趋势。通过结合有关城市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基于"互联网+"重点企业的城市区位数据,对中国城市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城市的"互联网+"进程加剧了新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导致少数大城市主导了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城市体系中的空间极化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应用也提供了城市发展的机会窗口,一些城市借助互联网正在迅速崛起,而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相关专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朝林,胡秀红  
近15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增长、本文利用完整资料.对中国城市体系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叶浩  濮励杰  张鹏  
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海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一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形成的进程中,首位城市起着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浦东开发、香港回归和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在我国北、东、南、西四方,已形成北京、上海、香港、重庆四大首位城市。重点建设京、沪、港、渝和以其为核心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四大城市群,可以形成发达、完善、均衡、有序的全国城市体系,有力引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锦宗  朱瑜馨  曹秀婷  
通过考察人口在各级别城市的分布,利用位序-规模法则验证,对各省城市体系类型聚类分析,考察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的变化,分析人口经济总量的分布现状及其演变,发现我国城市化的总体趋势是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呈现出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优先发展的事实。城市体系演变的趋势是城市体系由低级向高级、低水平向高水平、由不平衡向平衡型的演变。整体看我国城市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看,东部地区相对快速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我国城市等级规模及人口经济规模分布极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分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今后国家城市建设应当集约利用土地,重点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国家在投资鼓励、区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正元  
21世纪 ,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速度问题 ,其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是建立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 ,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确立合理的空间依托。本文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三个基本结构形态 ,剖析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