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4)
2023(11405)
2022(9348)
2021(8542)
2020(7301)
2019(17044)
2018(16923)
2017(32762)
2016(18238)
2015(20745)
2014(20977)
2013(20734)
2012(19475)
2011(17397)
2010(17486)
2009(16126)
2008(15945)
2007(14368)
2006(12638)
2005(11405)
作者
(54722)
(46122)
(45781)
(44013)
(29164)
(22299)
(20994)
(18123)
(17510)
(16352)
(15709)
(15574)
(14872)
(14531)
(14503)
(14258)
(14151)
(13437)
(13430)
(13249)
(11547)
(11375)
(11278)
(10554)
(10484)
(10333)
(10280)
(10162)
(9327)
(9244)
学科
(80978)
经济(80913)
管理(43492)
(42893)
方法(32585)
(30996)
企业(30996)
数学(29053)
数学方法(28791)
(25458)
地方(23949)
中国(21442)
(18549)
农业(17194)
(16874)
业经(16565)
(13778)
贸易(13770)
(13196)
(13136)
环境(12070)
地方经济(11650)
(11226)
(10686)
土地(10670)
(10390)
金融(10386)
(10011)
银行(9969)
理论(9721)
机构
大学(259171)
学院(258870)
(103622)
经济(101212)
研究(94538)
管理(93896)
理学(80098)
理学院(78949)
管理学(77389)
管理学院(76899)
中国(70596)
科学(61882)
(58758)
(52717)
(49741)
研究所(45567)
(45362)
中心(44462)
业大(43343)
农业(41558)
(41325)
北京(37135)
(37018)
师范(36656)
财经(36081)
(34313)
(32925)
(32634)
经济学(31978)
(30715)
基金
项目(176684)
科学(136997)
基金(126021)
研究(125564)
(112193)
国家(111301)
科学基金(93084)
社会(78078)
社会科(73782)
社会科学(73756)
(69307)
基金项目(68068)
自然(61139)
(59636)
自然科(59533)
自然科学(59516)
自然科学基金(58381)
教育(56152)
编号(51218)
资助(50633)
成果(41210)
重点(40659)
(40188)
(38003)
课题(36075)
(35395)
科研(34095)
计划(33728)
创新(33320)
国家社会(32274)
期刊
(117674)
经济(117674)
研究(73849)
中国(54723)
(48418)
学报(45701)
科学(42198)
(34981)
大学(32986)
农业(32369)
学学(30902)
管理(30305)
教育(25043)
(22180)
金融(22180)
技术(21322)
业经(19617)
(17992)
经济研究(17849)
问题(17166)
财经(17074)
资源(16589)
(14733)
图书(13854)
(13759)
技术经济(12387)
(12185)
现代(11948)
科技(11849)
(11824)
共检索到389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灿  汤惠君  王枫  张凤荣  
为深入探索城镇化空间推进的过程及其特征,利用顺义区1992、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并运用900m×900m网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研究发现:1)耕地在研究期间减少突出,减少幅度达24.26%,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明显,分别上升了15.34%和11.37%;其他土地、水域和林地的动态度相对突出,分别为5.82%,4.16%和2.78%;林地在空间上新增和减少的规模变化最为明显,空间分析模型显示为20.52%;相对于整个研究区而言,耕地和建设...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丁扬  安萍莉  张凤荣  姜广辉  
研究目的:针对不同社会主体对规划认知及参与程度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提高规划认知程度的技术方法与管理措施,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参与式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顺义区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广义认知程度总体较低,明显低于城市总体规划;但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相关措施认知度却较高;(2)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统筹能力都有待提高;(3)公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了规划的实施;(4)不同特征的社会主体对自身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认知程度差异明显。研究结论:政府应在规划各个环节中加强宣传,尤其强化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教育,促进部门之间紧密合作,培育公众的规划参与意识,提高规划的公众认知度,加快建立以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婷婷  张凤荣  姜广辉  罗政  关小克  杜素芹  王锐  
本文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入手,分析在快速城市化进程里,其由首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转变为新兴卫星城过程中粮食生产数量规模变化的特征。进而,构建"顺义区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扩散度"与"不同产量水平区域空间重心"两个模型定量研究12年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用灰色综合关联度法探索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6年各水平空间单元均较为分散,空间重心集中于全区中部;而12年之后,高水平和无粮食生产区域出现显著集聚,空间重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南位移8.06km和5.17km;粮食播种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与粮食产量变化呈强相关,是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为探讨平谷区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地形信息,对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在各地形因子分级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平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和林地为主,1993—2008年的15年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和交通用地面积明显增加;2)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差异明显。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0~300m高程带和小于15°的坡度带,林地与草地的互转主要发生在高程300~800m、坡度大于8°的阳坡与半阳坡;园地与草地的转化主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平谷区1993—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1993—2008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大幅度增加;②坡度、高程及地形位对平谷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有着重要影响。③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低地形位区间,草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地形位区间,林地、未利用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类淑霞  郝晋珉  尚韬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北京市朝阳区2001~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并构建评价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1~2008年朝阳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水域等高景观生态功能用地都有不同比例的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土地生态安全性的降低,并且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的空间叠置分析,得到了近年来朝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艳芳  许月卿  田媛  郭洪峰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乐  张凤荣  张新花  关小克  袁雅琴  
合理布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是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首先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归并特征和实地调查,对顺义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级别划分;其次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实力与乡镇和区(县)级别公共服务设施的通达性进行分析,并确定未来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作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的空间依据;最后,以农村医卫慈善用地为例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探讨,研究成果可为编制城乡统筹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月卿  崔丽  孟繁盈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秀美  潘瑜春  陈百明  张蕾娜  
该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1993、2001、2007年三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GIS技术计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转换情况,了解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损益。研究表明:(1)1993年到2001年,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2001年到2007年,变化程度相对较少,但各种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换的面积较高。(2)昌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稳定,但是从1993年到2007年,生态服务价值总值持续降低,幅度不大。由1993年23.9亿元,降低到2001年的22.7亿元,2007年又降低到21.6亿元。(3)在昌平起主要生态作用的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天君  周华  韩敏  
国土空间规划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明显,进而对区域碳储量带来影响。文章以快速城镇化地区贵阳市为例,利用FLUS模型分别进行自然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两种情景模拟,探究各情景下碳储量能力。研究发现:(1)国土空间规划将实施至2035年,在平衡发展和保护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相比2020年,耕地保持稳定,林地面积增长32.61%,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相比自然发展情景可减少1.16个百分点。(2)在同一阶段,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减少0.24×106t,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情景碳储量增加6.37×106t,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实施在增强碳汇上作用显著,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其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区域碳汇能力提升,支撑国家“双碳”政策落地。(3)模型研究法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中,应考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空间异质性,分区域模拟提升研究准确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孙强  蔡运龙  王乐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体系,并将该方法体系应用于北京市通州新城的案例研究,度量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GIS技术、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相关生态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州新城案例研究表明:通州绿色空间的主要生态功能在于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等非物质性生产方面;农田是通州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从2001年的47.4%下降到2004年的41.2%,林地贡献率则由14.7%提高到22.7%,其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艳军  刘彦随  李裕瑞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农村发展面临巨大机遇。但是长期以来推行的依靠政府、外来企业等开发援助的外源式发展并不能有效解决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问题,在此背景下内生式发展转向愈加明显,内生式发展理论基础和发展机理值得探讨。从地理学综合视角出发,运用一般方法论、自组织理论、农村整谐发展理论多学科视角,解析内生式发展的理论基础,拓展内生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选取北郎中村作为研究区域,剖析农村内生式发展的系统构成、系统特性、演化规律、整合机制。研究表明:①内生式发展体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是系统内部要素在内部动力主导作用下自组织演化过程,其实践形式是整谐发展。②内生式发展或是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农村发展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内部整合是其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③整谐发展是内生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重建、产业重塑、空间重构,整合系统要素,激发内部动力,与外力耦合联动,强有力推进农村发展系统演化发展,同时为外部资源有效利用提供重要基础。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杨重光  蒋三庚  王铮  
目前,中国京、沪、港等国际化大都市内建成区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亟待解决。东城区作为北京市核心城区和建成区,区内土地利用状况对于中国诸多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目前东城区的土地利用模式来看,土地资源严重短缺与城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东城区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国际化大都市建成区土地利用模式创新的原则、内涵和具体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艳君  姜彤  吕宏军  
近20年来,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与城市化相关的环境问题随之产生。六朝古都--南京,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其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同样的环境问题。为了研究南京市的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利用1987、1998、2000年的三期遥感数据,通过分层分类的方法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专题信息提取,结合GIS技术,获得研究区1987-1998,1998-2000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据此全面分析了南京市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13年来,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以大量蚕食耕地而显著增加,年均增幅达到1.92%;耕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