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09)
- 2023(6909)
- 2022(5127)
- 2021(4516)
- 2020(3576)
- 2019(7922)
- 2018(7936)
- 2017(15017)
- 2016(8472)
- 2015(9742)
- 2014(9914)
- 2013(9472)
- 2012(8816)
- 2011(7840)
- 2010(8026)
- 2009(7480)
- 2008(7603)
- 2007(7056)
- 2006(6556)
- 2005(6143)
- 学科
- 济(40125)
- 经济(40079)
- 管理(22104)
- 业(19101)
- 中国(14881)
- 地方(14288)
- 企(13758)
- 企业(13758)
- 农(12546)
- 方法(10837)
- 业经(9529)
- 数学(8878)
- 数学方法(8693)
- 学(8604)
- 农业(8457)
- 制(7791)
- 城市(7472)
- 财(7292)
- 发(7188)
- 地方经济(6197)
- 环境(6123)
- 体(5898)
- 理论(5876)
- 产业(5780)
- 贸(5708)
- 贸易(5699)
- 城市经济(5644)
- 发展(5489)
- 展(5478)
- 易(5436)
- 机构
- 大学(124665)
- 学院(124487)
- 研究(48026)
- 济(47905)
- 经济(46544)
- 管理(42278)
- 中国(35786)
- 理学(35386)
- 理学院(34844)
- 管理学(33893)
- 管理学院(33677)
- 科学(31343)
- 京(28673)
- 所(24824)
- 农(24050)
- 研究所(22451)
- 中心(21812)
- 财(21631)
- 江(20736)
- 业大(19441)
- 范(19205)
- 师范(19019)
- 农业(18627)
- 北京(18121)
- 院(17886)
- 财经(16712)
- 州(16531)
- 省(16183)
- 师范大学(15494)
- 经(15097)
- 基金
- 项目(82490)
- 科学(64741)
- 基金(59520)
- 研究(58133)
- 家(53288)
- 国家(52872)
- 科学基金(44625)
- 社会(37553)
- 社会科(35432)
- 社会科学(35422)
- 省(31550)
- 基金项目(31490)
- 自然(28859)
- 自然科(28141)
- 自然科学(28133)
- 自然科学基金(27562)
- 划(27239)
- 教育(25521)
- 资助(23229)
- 编号(22930)
- 发(18979)
- 重点(18938)
- 成果(18814)
- 部(16939)
- 课题(16805)
- 国家社会(16081)
- 创(15737)
- 发展(15097)
- 科研(15073)
- 计划(15071)
共检索到198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琳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撤县设区这一区划调整在过去一段时间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通过采集1995—2006年间所有的撤县设区样本,将撤县设区区分为主动适应型与被动调整型两大类,就能够较好地展现过去一段时间撤县设区现象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主动适应型的撤县设区较好地顺应了市场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更有可能与城市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而被动调整的撤县设区则由于通常并没有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会与城市化的发展背道而驰。
关键词:
撤县设区 主动适应 被动调整 城市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为 王媛
行政区划调整是中央推动城市化的有力工具,而政府主导的城市空间扩张能否带来人口的集聚,有待实证检验。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地级市数据,本文利用2000—2004年发生的撤县设区实验回答该问题。采用熵平衡法和匹配法解决选择性偏误问题后,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改革显著提高了撤并城市市辖区城镇常住人口的增长率,这一变化并非源于户籍人口的增加,而主要来自本县(区)内和外省的人口迁入;同时,东部和市场潜力更大的城市获得了更高的人口集聚效应。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撤县设区促进人口集聚的实现机制,指出撤并后的区域市场融合和城市集聚经济有助于提升被撤并县市的企业生产率与就业,利用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证实了上述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戎建
郊区城市化和农民进城务工,是当前中国城市化的两个特征事实。这其中一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郊区和广大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形成了一股自发主动的力量实现城市化;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的,以征地为主要方式形成的被动城市化。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来看,城市化应该是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逐步扩大的过程。因此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经济行为人的自发理性选择应起主导作用,而政府宜适时进行宏观规划,并加以引导和规范。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民工 郊区城市化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淼
"撤点并校"是我国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社会影响。政策历经了推行、调整、停止几个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进入反思、深化阶段。从城市化进程的视角分析评价这12年的"撤点并校"政策,它是历史必然,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注意循序渐进、专业化推进的原则,同时重视农村学校在现代化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发展作用。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熠辉 蔡庆丰 林海涵
与西方国家由市场主导演进的城市化不同,中国的城市化带有政府主导和“跨越式”的特征。本文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撤县设区”这一政府推动型城市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正向的促进效应;机制检验表明,撤县设区通过提升域内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渠道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且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外部融资依赖度行业和东部地区的改革样本中更为明显。
关键词:
政府推动型城市化 撤县设区 企业创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姜秀娟 赵淑玲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的前沿地区,是城乡作用力交织碰撞的地域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建设发展中变化最大、发展最迅速、问题最多和最敏感的地区。本文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分析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应用特征、城市边缘区规划时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提出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边缘区 分区规划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晓军
在集中型城市化战略导向下,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快速集中,中国城市的边界也快速向郊区扩展。但这种被动挤出而非居民主动用脚投票的郊区化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整体进程第二阶段的郊区化相比,在主导因素、形成动因、空间形态、阶层分布和产生阶段方面均存在本质差异,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郊区化"现象,其实质是城市建成区为缓解人口过密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有计划地向郊区扩散的郊区化假象。中国人口数量巨大、土地资源稀缺,无法遵循人口先向城市集中再逐渐郊区化的西方道路。因此,采用"内城集中+郊区疏散"的双向城市化战略,取代目前"内城集中"的单向战略,及时启动实质意义上的郊区化进程,吸引人口自觉向郊区流动,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城市化 郊区化 类郊区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海涛 赵霞 罗赤
揭阳市区存在大量的传统潮汕水乡村落,面临快速城市化的巨大挑战。从历史—空间和社会—空间角度分析传统风貌聚落景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对维系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意义,提出划定潮汕水乡风貌保护区、创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型空间以及塑造水网、绿道网和传统风貌建筑网"三网"合一的公共空间网络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关键词:
揭阳 潮汕水乡 祠堂 新型空间 特色城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励雅 朱晓宁
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关键思路。针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及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特征,以出行链为分析单元,构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首先,依据已有研究基础,确定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三类因素,提出描述诸影响因素与出行方式之间关系的若干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辨识与修正,最终得到了个人与家庭属性、土地利用、出行链等各类因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研究结果对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汤爽爽
本文概述了法国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光荣30年"期间,在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法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政策、乡村土地政策、乡村发展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等方面。并提出了对中国的启示,试图给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中国以借鉴。
关键词:
乡村政策 城市化进程 法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琼 王红瑞 柳长顺 高媛媛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道范围内土地占用、入河污染物大量排放、河道资源无序开采等活动,对河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本文探讨了城市河道自然功能及社会服务功能演变趋势及规律,总结了城市河道所面临的诸如河面率缩减、河道水质恶化、河道形态及结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挖掘了引发河道问题的深层原因。在借鉴城市河道利用与保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分别提出了河道保护的措施与建议,如在城市化初期开始完善城市河道保护体系,加强日常监督、工程治理、资金支持和行政管理以促进城市化建设与河道利用的协调发展,从而积极应对城市河道利用中的问题,为河道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新蕾 白莹莹 马艳茹
研究目的:探索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9年发生的撤县设区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机制模型检验其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及传导渠道。研究结果:(1)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2)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财政竞争和工业集聚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但引资竞争弱化了两者之间的正向促进作用。(3)撤县设区对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促进效应显著;其增加了商服和住宅用地出让面积,加剧了不同用途土地出让价格扭曲。研究结论:合理运用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对推动工业用地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区域与城市规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推进撤县设区政策,逐步深化地区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冲 王磊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撤县设区”这一区域市场一体化政策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显著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并随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增强。机制检验表明,撤县设区通过提升政府科教支出和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显示,撤县设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城市的表现最强,中部城市次之,西部城市不显著,东北城市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撤县设区的创新效应在科教资源较好、重点城市和撤并多个县的城市表现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撤县设区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和市场化水平对撤县设区的技术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斌斌 胡雅静
在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撤县设区带来的区域一体化对于化解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撤县设区对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撤县设区显著提升了工业产能利用率。撤县设区的产能过剩化解效应在东部城市和低行政级别城市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撤县设区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和创新水平提升了产能利用率,而缓解市场分割并不是撤县设区影响产能过剩的主要传导路径。撤县设区还对邻近城市的产能过剩治理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撤县设区政策及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美辰 邓浩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位于城市边缘且相对稳定的大型公墓被不断蔓延的建成区所包围,不可避免地在“土地财政”和地产资本的压力下通过城市规划的方式进行迁移。文章以南京为例,梳理在城市形态快速演变周期内城市公墓迁移的现象和规律性特征并解析其背后的动因。在东方生死观念下,城市公墓曾经作为人为的固结线限定了城市的自由扩张,随后在城市发展的巨大压力下被瓦解,迁移后形成新的固结线并发挥作用。
关键词:
城市公墓 边缘带 固结线 形态演变 南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