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33)
2023(15288)
2022(12508)
2021(11013)
2020(8909)
2019(19595)
2018(19459)
2017(36371)
2016(19817)
2015(21852)
2014(21539)
2013(20717)
2012(18972)
2011(17223)
2010(17586)
2009(16564)
2008(16103)
2007(14467)
2006(13143)
2005(12458)
作者
(56647)
(47321)
(47117)
(44819)
(30174)
(22548)
(21303)
(18137)
(18047)
(16775)
(16313)
(15975)
(15385)
(14961)
(14755)
(14701)
(14006)
(13820)
(13757)
(13598)
(12070)
(11717)
(11525)
(10880)
(10693)
(10592)
(10532)
(10520)
(9477)
(9280)
学科
(82483)
经济(82366)
管理(56413)
(51570)
(40363)
企业(40363)
中国(30192)
(25135)
地方(24994)
方法(22788)
业经(21912)
(20420)
(20035)
数学(18742)
数学方法(18524)
农业(16892)
(16499)
(15790)
银行(15767)
(15294)
(15294)
金融(15289)
(15184)
环境(14945)
(14263)
(13598)
贸易(13584)
(13017)
地方经济(12685)
技术(12260)
机构
学院(277338)
大学(273482)
(111857)
经济(109152)
研究(101902)
管理(98538)
理学(82653)
理学院(81546)
管理学(80018)
管理学院(79507)
中国(77801)
科学(61783)
(59899)
(55281)
(51414)
中心(46215)
研究所(46049)
(45721)
(45179)
财经(41912)
(40087)
师范(39698)
业大(38278)
北京(37832)
(37775)
(37767)
(36114)
农业(35243)
经济学(34513)
(32663)
基金
项目(181122)
科学(143673)
研究(134962)
基金(130016)
(113350)
国家(112390)
科学基金(96381)
社会(87292)
社会科(82714)
社会科学(82699)
(72155)
基金项目(68629)
教育(61023)
(60563)
自然(59658)
自然科(58245)
自然科学(58233)
自然科学基金(57134)
编号(55052)
资助(50617)
成果(45203)
(44764)
重点(41875)
课题(39817)
(38600)
(37896)
(37222)
国家社会(36578)
发展(35933)
创新(35578)
期刊
(139277)
经济(139277)
研究(89788)
中国(64491)
(44542)
(42248)
学报(41166)
科学(40204)
管理(39356)
教育(34483)
大学(31639)
农业(29914)
(29849)
金融(29849)
学学(29709)
业经(24547)
技术(23515)
经济研究(21919)
财经(20704)
问题(19169)
(17877)
(15445)
现代(13846)
(13643)
(13362)
科技(13130)
资源(13109)
(12946)
商业(12803)
图书(12487)
共检索到4416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昆仑  许红梅  李志刚  黄耿志  姚华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内涝已成为继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之后的又一大城市病。武汉是我国内涝频发的城市之一,尤其是2016年夏季发生的城市内涝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文章以武汉中心城区汤逊湖水系为研究范围,利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强度分析法、湖泊变化强度指数等方法,探讨2016年6月30日—7月6日期间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最严重时段的渍水特征,并揭示其形成原因和发生机制。研究发现:①城市暴雨渍水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居住区渍水、道路渍水和产业园区渍水三类。②渍水点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渍水点以湖泊为中心集中分布,围湖造地区域是渍水发生的重灾区,城市新开发区和在建施工区也是渍水发生的集中区域,水系中下游比上游渍水严重。③湖泊容量萎缩、水系结构简化、水利建设滞后、汇水强度增大、异常气候突发等共同导致暴雨渍水灾害的发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艳婷  马金英  戴荔珠  赵赛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群可以被认为是发生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地域。并以武汉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其区域性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特征分别为:人口向区域集聚的趋势初显;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扩张。进一步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分别为:内驱力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以及明显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下节点区域的工业增长。基于固定效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于外资促动下的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国内力量驱动,而其原乡村地区的城乡转化则主要受地方经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梅琳  龚胜生  颜俊  
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景观的扩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景观系统发生了剧烈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处于不断的相互转移和变化过程中。在概括武汉城市景观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城市景观系统的层面,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分别对其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武汉市城市景观要素的演变最主要表现为建成景观不断吞食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的过程。城市景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景观利用程度来看,各类型建成景观变化幅度最高。武汉城市景观的功能演变主要表现为功能分化过程和交互式分布模式。分析城市景观系统演变特征,能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水玲  何建华  丁愫  
城市活力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表征,研究城市活力的特征和强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兴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支持,构建人口活力、经济活力、功能活力和交通活力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了城市活力表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城市活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第一,武汉市主城区是最大的城市活力源,鄂州市是次级城市活力源;第二,武汉市具有最高的城市活力综合指数,但尚未拥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第三,各城市内部的人口、经济、功能、交通四个方面的活力子系统缺乏足够的协调性,在交通子系统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活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关兴良  方创琳  周敏  武红  
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地区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城镇扩展指数和城镇扩展模型分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空间迅速扩张,三个时段内的城镇扩展强度指数依次为0.073 2、0.028 9和0.099 3,呈现显著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②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性,主要表现为以武汉为扩展中心的圈层状形态,沿武汉三环、京广线等交通干道的轴带分布形态,不同阶段的扩展格局各具特质;③城镇用地扩展呈现"一核四带"、"一核一带"和"三核六带"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殷毅  曾文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文兰娇  张安录  
研究目的:量化城市圈土地资源受诅咒程度,探究城市圈土地资源诅咒空间差异及其发生传导机制,继而提出土地差别化管理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运用空间递归面板数据模型探索研究区土地资源诅咒空间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根据受诅咒程度,城市圈9个城市分别属于完全无诅咒区、潜在诅咒区、轻微诅咒区、严重诅咒区,且影响各区土地受诅咒程度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研究结论:针对城市圈各个城市土地资源受诅咒程度提出了差别化管理的政策建议:完全无诅咒区,减少高耗能产业用地,分散区域生产力布局;潜在诅咒区,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轻微诅咒区,加强区域联系,增加交通用地;诅咒严重区,限制大规模工业开发,建立自然资源保...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承良  曾菊新  颜琪  
城市化是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动力。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城市圈空间演变的动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2.0软件,通过回归分析,以城市化变量表征城市圈空间演变过程,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演变的相关动力机制,得出城市圈空间演变表现为动态螺旋跳跃式上升曲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产业化、信息化、运输化等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耦合的结果,同时,各影响因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城市圈空间发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导因子表现为工业化(1949—1965年)—第三产业化(1966—1979年)—市场化与制度化(1980—1989年)—多因素(1990—2008年)推动作用的变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李云  
运用SPSS13.0数理统计软件,建立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ERE系统发展函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时空规律:(1)时间演化上,经济子系统保持指数增长速度,整个圈域经济处于高速运行中;资源子系统波动变化明显,整体上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倒S型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快速下降、迅速抬升三个阶段特征;环境子系统整体上呈指数律快速发展,除了在1999年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外,整个环境系统呈良性发展态;(2)空间分异上,经济子系统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三等级圈层结构,资源环境子系统整体受经济发展方式影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启姣  
正确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热岛效应缓解政策和研究城市生态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选用1987年9月26日的Landsat-5和2013年9月17日的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对热岛效应明显的武汉市主城区进行格网划分,提取格网内地表温度及所选影响因子指标值,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进行地表温度多因子综合分析,探讨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热岛特征,1987年和2013年分别有27.7%和39.1%的范围被"热岛"覆盖;(2)影响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不透水面指数、水体面积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柯善淦  卢新海  
以武汉城市群居民消费支出数据为基础,利用基尼系数、偏离—份额分析法,并结合GWR模型对武汉城市群居民消费结构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群各类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基尼系数处于"极低"和"低"水平;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特点;居民消费结构已实现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的转变。上述现象意味着,随着武汉城市群基础设施的改善,区域间发展型消费一体化趋势正在显现;居民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中心"和"外群"差异。认为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易予晴  龙腾飞  焦伟利  彭剑威  刘慧婵  凌赛广  
利用2000~2010年共11期MODIS地表温度资料和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分类结果揭示武汉城市群的夏季热岛效应,反演并计算出10a间武汉城市群日间和夜间的热岛强度变化、土地覆盖类型和城镇用地面积。在对不同时相的地表温度数据进行热岛指数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热岛的分布特征及年代演变,定量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武汉市不同热状况区面积的变化和热场的变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市是主要热源和热中心;自2000年起,武汉城市群城乡温度差异逐步减小,热中心分布向外扩散,城市热岛区域急速扩张,整体热环境趋于恶化;新兴城区的开发增加了武汉市的热源分布,人工表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报寅  丁超  徐贵来  刘红卫  刘杰  张晴  
地表温度是许多研究领域,如环境、生态、水文、气候、农业、浅层地温能、热岛效应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这些参数现在可以通过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方便地获得。对一年的MODIS 8d合成地表温度产品进行了处理,得到了武汉城市圈的地表年平均温度、年温度变幅、日温度变幅、年最低温出现时间、日最高温出现时刻等参数的分布图,并对这些参数的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区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这些参数受到城市热岛效应、下垫面和地形因素的强烈影响,年平均温度以城市地区最高,平原地区其次,北部和南部山区的年平均温度最低;地表水体与其附近陆地相比,年平均温度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其年温度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琰  张安录  
本文基于2006—2012年武汉城市圈基础数据,对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进行动态研究。结果显示:7年来,武汉城市圈非农业人口逐渐向圈内超大城市集聚,城市规模上,圈内特大城市数量呈增多趋势;各市建成区扩张程度大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级中心城市武汉中心职能强度是排名第二的城市的3.7~5.7倍,但各级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差异减小;武汉市与各市的经济联系在7年里逐渐向均衡方向发展;在发展协调程度上,武汉城市圈人均收入逐渐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外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必须扩展非农产业的规模,在大中城市大力推进非农业产业;着重提升二、三级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使圈内每个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斌  李星明  曾菊新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等周边8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密集区。该区域具有悠久的产业发展传统,其历史轨迹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1949)为产业发展起步时期,第二阶段(1949~1994)为产业结构强化时期,第三阶段(1994~)为产业体系调整时期;与此相适应,区域产业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均呈现典型的集中特征,以2003年区域制造业的增加值为指标,武汉市的空间集中度为50.5%,前10类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为60.6%。据此,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以2001~2004年武汉城市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