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4)
- 2023(11621)
- 2022(9822)
- 2021(9034)
- 2020(7322)
- 2019(16455)
- 2018(15894)
- 2017(30143)
- 2016(16598)
- 2015(17741)
- 2014(17521)
- 2013(17364)
- 2012(16143)
- 2011(14465)
- 2010(14023)
- 2009(12503)
- 2008(12136)
- 2007(10343)
- 2006(8942)
- 2005(7720)
- 学科
- 济(70296)
- 经济(70221)
- 管理(41519)
- 业(38794)
- 企(28518)
- 企业(28518)
- 方法(27015)
- 数学(24504)
- 地方(24399)
- 数学方法(24263)
- 中国(20458)
- 农(19310)
- 学(15320)
- 财(14698)
- 业经(14003)
- 农业(13789)
- 地方经济(12880)
- 贸(12037)
- 贸易(12029)
- 环境(11977)
- 易(11534)
- 制(10867)
- 融(9894)
- 金融(9890)
- 技术(9752)
- 银(8993)
- 银行(8952)
- 和(8621)
- 务(8612)
- 财务(8599)
- 机构
- 学院(227197)
- 大学(226633)
- 济(89573)
- 经济(87620)
- 研究(83872)
- 管理(83286)
- 理学(73017)
- 理学院(71944)
- 管理学(70588)
- 管理学院(70153)
- 中国(59775)
- 科学(56475)
- 京(48407)
- 农(47863)
- 所(43448)
- 研究所(40450)
- 业大(40157)
- 中心(38282)
- 农业(38114)
- 江(37979)
- 财(37749)
- 范(31812)
- 师范(31335)
- 院(30981)
- 财经(30949)
- 北京(28785)
- 经(28199)
- 经济学(27535)
- 州(27529)
- 省(27402)
- 基金
- 项目(169066)
- 科学(132412)
- 基金(123063)
- 研究(114790)
- 家(111884)
- 国家(110991)
- 科学基金(93510)
- 社会(74857)
- 社会科(70937)
- 社会科学(70915)
- 省(67272)
- 基金项目(66902)
- 自然(63033)
- 自然科(61555)
- 自然科学(61533)
- 自然科学基金(60388)
- 划(57511)
- 教育(51057)
- 资助(48174)
- 编号(43422)
- 重点(39179)
- 发(38182)
- 部(35899)
- 创(35175)
- 计划(33734)
- 创新(33090)
- 科研(32923)
- 成果(32763)
- 国家社会(31666)
- 课题(31142)
共检索到3243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超亚 张小林 李红波
近年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快速交通不断发展,城市区域可达性得到大幅提高。基于栅格数据的成本加权距离法,利用平均旅行时间、等时圈以及日常可达性等区域可达性指标,比较分析有无高速公路和有无高速铁路情况下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探索两种快速交通方式对中心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由于高速公路网发育程度较好,对城市区域可达性的影响较为均衡,而高速公路桥能显著缩短两岸旅行时间;高速铁路运行速度更快,但主要沿大城市带呈线状分布,因此对沿线可达性改善明显,尤其是对铁路端点城市;高速铁路较高速公路对城市之间日常可达时间优化效果显著;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对于可达性影响各异,需衔接配合方能大幅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波 濮励杰 黄贤金 周青 吕敏眸 李宪文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赵崇生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长三角地区率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协调形式,区域合作不断向深层次、宽领域迈进,为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京祥 李建波 芮富宏
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改革以及分权体制的逐步形成,在中国的区域内地方政府间营造了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竞争型区域管治”(CMRG)形态。通过长江三角洲的实证考察,论述了竞争型区域管治的形成机制、特征与模式。通过对5种主要竞争型区域管治模式的总结,揭示了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竞争型区域管治”的内容、方式、手段、模式也处于不断的演化与更新之中,并指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将从根本上影响着区域管治的形式与进程。最后对竞争型区域管治的未来发展前景作了展望,认为将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的趋势:①管治体系的网络化趋势;②管治方式由直接控制向多元方式影响转变;③多元主体间伙伴关系的逐渐建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岳钦韬
甲午战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交通尤其是铁路的兴起,区域内外的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05年至1936年间,沪宁、沪杭甬铁路以不到中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居全国之首。铁路运输在扩大人口流动规模的同时,也充分扩大了人口流动的空间范围,但空间范围分时段分区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沿线城市站点的客流比重普遍上升,乡镇站点多为下降,一定程度上表明铁路促进了区域城市化进程。而流动人口基于出行心理、成本、时间、安全舒适度、出行便利度等方面的交通行为选择,带动了各交通行业的竞争与发展。铁路作为近代长三角最为快速的交通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
近代 长三角 交通 铁路运输 人口流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梓瑛 王兆峰
在绿色发展背景下,政府如何适度运用环境规制工具,处理好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区域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得到2007~201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效率值,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断点法分析两者的空间格局演化情况,而后建立面板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城市群总体环境治理力度有所增强,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从空间分布来看,其空间格局变动较大,表现在高规制强度地区由城市群中部逐渐向东西部边缘地区进行转移。(2)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水平整体不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旅游生态效率逐渐形成中部地区高效率组团状集聚的空间分布形态。(3)城市群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效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环境规制对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不利影响正逐渐减弱。从空间维度上看,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环境规制对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受环境规制正向影响的城市较少,主要分布在城市群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广忠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现象的出现和推进,地方发展中区域之间社会经济联系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多元化,传统的科层式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城市与区域发展和管理实践的需求,区域协作和区域管治日益重要。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近30年的快速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佘之祥 张亚芬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区位、自然条件、科技、教育、文化均有优势,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大三角洲,先后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生产超常规发展,区域内部的城乡建设进展迅速。文章分析了农业经营方式与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特点,由此带来农业与农村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革,阐述了农业、农村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快速发展地区 农业与农村 特点 发展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涛方
各行业门类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空间分布同时反映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基于此,文章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有的238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都市区的结构特征和空间组合特征,进而确定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整体范围边界和内部结构边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进入21世纪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全国的地位明显凸现。其主要说明因素在全球化和市场化两大动力。长三角地区既有一体化趋势,同时也有反一体化的因素。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各个地区,由单纯的竞争转向合作,从有限领域的合作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形成长江三角洲新的区域优势。其目标是共同建设以上海为主导的区域共同市场。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区域 共同市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波
以高铁为代表的城际轨道交通,将从整体上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可达性,使城市间的联系更加快捷、方便、紧密,有利于引导城镇以中心城市为辐射节点、沿着轨道交通线路聚集,形成城镇密集的发展走廊,从而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城市群网络的均衡分布。在高铁与城际轨道构成的1小时城市群内,通过整合资源、配置要素,以一体化的方式进入全球城市网络和世界经济体系,谋求整体能级提升,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崛起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际轨道 网络体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中
服务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技术演进的交互影响提升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专业化水平,其原理在于: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交通基础设施演进因素的作用下,促成了多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每个城市按照自身禀赋生产优势的产业或服务,提升了城市专业化水平,但就整个城市体系而言又体现出多样化特征。长三角地区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技术演进 高速铁路 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蓓蓓 李凤英 俞钦钦 于洋 毕军
定义了环境公平性包括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及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为表征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构造并计算了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各地环境压力指数。为表征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构造了环境基尼系数与绿色贡献系数。根据2004年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污染排放数据(COD与SO2排放量),计算了长三角各地级市的环境压力与基于GDP的COD与SO2环境基尼系数与各地的绿色贡献系数。借助分层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上讲,上海面临的环境压力最高,江苏省城市较浙江省高;(2)从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上讲,长三角地区基于GDP的COD、SO2环境基尼系数分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芳 郑玲玉 童奕懿 纪小敏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选择了里下河、秦淮河、武澄锡虞、浦东浦西、杭嘉湖和甬曹浦6个城市化典型区域,以1991、2001和2006年3个城市化发展阶段为代表,采用指标体系评价法研究了城市化对洪灾风险的影响。通过基于洪灾形成机制构建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得到洪灾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综合风险的评价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过程中,6个典型区域的洪水危险性和承灾体暴露性均有增加趋势,其中承灾体暴露性增加显著;尽管各区域的承灾体脆弱性随着防洪减灾能力的提升而有所降低,但综合洪灾风险总体上仍呈现加剧的态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最后,结合评价结论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地区洪灾风险...
关键词:
城市化 洪灾风险 评价 长江三角洲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玏 顾朝林
城市中心性既体现在城市的等级位序,亦表现为城市在网络体系中的节点连通性以及节点之间的"流"强度。将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和关系网络研究相结合,是城市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可探索的方向。以泛长江三角洲5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心城市指数表征城市的等级中心性,企业网络联系测度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结合城市的等级中心性和网络中心性特征进行中心城市评价。将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划分为了5个等级和7种类型,分别是:1个全球城市:上海;3个国家中心城市:杭州、南京、苏州;温州等6个区域等级中心城市;宁波等8个区域网络枢纽城市;盐城等8个地区等级中心城市;淮北等6个地区网络枢纽城市以及19个地方一般城市。基于对中心城市的类型划分,可进一步研究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分类引导政策。通过提升基础设施连通度、延伸产业链等措施来提升等级中心性较高城市的系统开放性;通过强化要素资源集聚,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等促进关系网络枢纽城市的等级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