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60)
- 2023(5337)
- 2022(4448)
- 2021(3978)
- 2020(3250)
- 2019(7061)
- 2018(6761)
- 2017(12573)
- 2016(6996)
- 2015(7234)
- 2014(6861)
- 2013(6682)
- 2012(5929)
- 2011(5203)
- 2010(4992)
- 2009(4593)
- 2008(4499)
- 2007(3774)
- 2006(3003)
- 2005(2470)
- 学科
- 济(24460)
- 经济(24428)
- 业(20447)
- 管理(20199)
- 企(15746)
- 企业(15746)
- 方法(12200)
- 数学(11013)
- 数学方法(10942)
- 农(8155)
- 财(8063)
- 贸(6654)
- 贸易(6654)
- 易(6507)
- 中国(5942)
- 业经(5832)
- 学(5792)
- 农业(5611)
- 务(5462)
- 财务(5461)
- 财务管理(5455)
- 企业财务(5200)
- 技术(4804)
- 环境(4533)
- 制(4114)
- 产业(3912)
- 划(3737)
- 地方(3675)
- 银(3670)
- 银行(3637)
- 机构
- 学院(97904)
- 大学(97798)
- 济(38758)
- 经济(38194)
- 管理(37018)
- 研究(34657)
- 理学(33487)
- 理学院(33083)
- 管理学(32439)
- 管理学院(32291)
- 农(29656)
- 科学(25031)
- 农业(24349)
- 中国(23998)
- 业大(23200)
- 京(19857)
- 所(19385)
- 研究所(18158)
- 农业大学(16659)
- 财(15687)
- 中心(15387)
- 江(13658)
- 财经(13350)
- 业(12899)
- 省(12688)
- 经(12304)
- 科学院(12138)
- 经济学(11913)
- 室(11873)
- 院(11869)
- 基金
- 项目(76275)
- 科学(58922)
- 基金(56938)
- 家(54138)
- 国家(53703)
- 研究(45940)
- 科学基金(44421)
- 自然(31806)
- 自然科(31124)
- 自然科学(31109)
- 基金项目(31104)
- 社会(30898)
- 自然科学基金(30593)
- 省(30233)
- 社会科(29414)
- 社会科学(29406)
- 划(26127)
- 资助(21950)
- 教育(20291)
- 计划(17642)
- 重点(17467)
- 创(16515)
- 部(16088)
- 发(15924)
- 科技(15889)
- 业(15873)
- 编号(15831)
- 科研(15680)
- 创新(15517)
- 农(14314)
共检索到1272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易镇邪 邹洁 陈冬林 周文新 屠乃美
为优化秸秆还田技术体系,采用2种快腐剂(腐秆灵、腐解菌)处理早稻还田秸秆,研究其对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快腐剂处理早稻还田秸秆,可促进晚稻分蘖,提高有效穗数;促进穗分化,提高每穗粒数与粒叶比;促进叶面积扩展,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对晚稻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达8%~12%;腐解菌处理后的晚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孕穗期叶面积指数、产量及茎鞘物质输出率比腐秆灵处理的分别提高1.7%、1.5%、4.3%、3.9%和17.45%,2种快腐剂处理的孕穗期叶面积指数和茎鞘物质输出率的差异显著。
关键词:
快腐剂 秸秆还田 晚稻 产量形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庞成庆 秦江涛 李辉信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秸秆冬季还田对早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情况下,水稻秸秆冬季还田的早稻产量显著高于春季还田处理;在施用氮肥的情况下,虽然2009年秸秆冬季还田和秸秆春季还田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前者比后者高12.3%,2011年更是高出23.8%,且差异显著。对2009—2011年早稻移栽时土壤速效钾含量分析发现,水稻秸秆冬季翻耕还田显著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水稻秸秆冬季翻耕还田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春季翻耕处理。特别是秸杆冬季还田且常规施肥处理,2009—2011年早稻移栽时其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秸杆春季还田且常规施肥处理高29.6%、29.6%和26.0%。结论...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冬季 产量 速效钾 全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新卫 张杨珠 高菊生 高鹏 彭福元
为了探明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性质及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红壤稻田优质高产协同提升目标下的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托始于198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考察了有机肥(M)、化肥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化肥氮磷钾(NPK)、化肥氮钾配施有机肥(NKM)、化肥氮磷配施有机肥(NPM)、化肥磷钾配施有机肥(PKM)、不施肥(NF)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阳离子交换能力、籽粒产量构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F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含量,增强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提升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进而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进一步比较稻米品质指标发现,施肥可不同程度提高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使胶稠度变长。其中,以NPKM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养分及酶活提升效果相对较好,导致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加工、外观、食味和营养品质亦相对更优。由此可见,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平衡配施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而且可协同提升籽粒产量与稻米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翟修彩 刘明 李忠佩 徐阳春
【目的】研究不同化学添加剂处理下水稻秸秆腐解产物的理化特性、养分含量、腐殖酸性质变化以及腐解产物浸提液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为秸秆高效、高质腐熟以及有机废弃物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以水稻秸秆作为供试有机物料,EM菌作为供试腐解菌剂,FeSO4、Na2SO4、石灰和碱渣作为添加剂,布置室内培育试验,观测不同添加剂处理下水稻秸秆腐解产物的p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腐殖酸性质的变化,分析各处理腐解产物浸提液对萝卜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培养54 d后,各添加剂处理的pH为8.17—8.65,呈微碱性,并且其物理特性也达到腐熟标准;10%碱渣、3%FeSO4、10%碱渣配合3%F...
关键词:
添加剂 水稻秸秆 腐殖质 发芽指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柳开楼 张俊清 苑举民 宋文静 芦伟龙 董建新 梁洪波 张启明 李文军 胡惠文
为了明确烟草秸秆还田量的腐解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设置了不同烟草秸秆还田量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烟草秸秆的腐解规律,并结合烟草秸秆投入量探讨外源碳氮比投入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烟草秸秆腐解特征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5 d时烟草秸秆腐解量和日均腐解量均达到最大,分别为0. 87 g和0. 29 g/d。烟草秸秆累积腐解速率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整个水稻季烟草秸秆的累积腐解速率为42. 31%。在不同还田量中,各处理的烟草秸秆腐解量和日均腐解量差异不显著,但累积腐解速率则基本呈现出半量还田处理高于等量还田和1. 5倍还田量处理。投入碳氮比与水稻产量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二次曲线方程进行拟合,且水稻生长合理的碳氮比投入量为10. 1,对应的最高产量为10. 4 t/hm~2。因此,在烟稻轮作中,虽然不同烟草秸秆还田量下腐解特征相似,但合理的碳氮比投入是实现水稻增产的关键途径之一。
关键词:
烟草秸秆 腐解速率 水稻产量 碳氮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洪俊 黄国勤 杨滨娟 王晓维
【目的】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类种植下水稻生长动态及稻田杂草群落效应,进一步优化稻田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冬季作物种植与开发。【方法】从2011年冬开始,在南方双季稻区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采用田间试验,分别选取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冬季绿肥种类,比较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对后作早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特性、稻田杂草群落的差异变化。【结果】紫云英前茬处理的早稻(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分蘖盛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群体干物重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4.46%、10.99%、11.83%和7.23%,相应地其产量也分别比黑麦草...
关键词:
水稻 冬季绿肥 产量 杂草群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曾平 聂军 廖育林 谢坚 鲁艳红 周兴
为了探明早稻稻草的高效还田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早稻稻草还田方式对晚稻产量、钾素农学效应、植株吸钾量和钾素利用率的影响,为南方稻田晚稻生产中如何利用早稻稻草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稻草焚烧(SI)或稻草覆盖(SM)还田提高了钾素农学效应、产值、增产值和产投比,稻草覆盖(SM)还田还提高了吸钾总量和钾素利用率。通过计算农田钾素表观平衡,发现除稻草留高桩(HN)处理外的所有处理都出现了钾素亏缺,稻草全部焚烧(SI)、稻草留高桩部分焚烧(HI)和稻草覆盖(SM)处理钾素亏缺量小于稻草不还田(AK)处理。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钾素利用率等因素,南方双季稻区早稻稻草覆盖还田是最优的还田方式,对减少...
关键词:
钾肥 晚稻 产量 稻草还田 钾素利用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阳 程建平 赵锋 汪本福 陈少愚
采用大田试验,设计15d(Y1)和20d(Y2)2个秧龄以及6月25日(播期一,B1)、6月30日(播期二,B2)、7月5日(播期三,B3)3个播期处理,以探讨机械插秧下秧龄和播期对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二和播期一的产量间无显著差异,但分别高于播期三产量8.7%、3.5%,随着播期延后,播期三各产量构成因子除千粒重外,呈下降趋势。H优518最高产量相比最低产量降低速度显著高于鄂粳403,分别达45.0%、13.5%,花后干物质积累H优518也显著大于鄂粳403。综合分析可知,晚籼稻比晚粳稻对低温反应更敏感,前者高产需提早播种,推迟播期不利于结实灌浆,后者高产也需在较早播种基础上保证足够...
关键词:
机械插秧 晚稻 播期 秧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文博 刘鸣达 肖珣 何娜 杨丹 谢桂先
为量化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条件下稻田氮素的归趋,明确施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采取田间动态监测与室内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在等氮条件下(120 kg·hm-2)以鲜猪粪(PM)、沼液沼渣(BF)、猪粪堆肥(PC)、绿肥(GM)替代20%化肥及单施化肥处理(CF)稻田挥发性氮、径流氮、N2O等氮素损失的变化规律,以及各处理水稻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的差异,结合稻田氮素平衡以明确氮素来源和去向及其数量。结果表明:施肥是氮输入的主要来源,占比约为47%;植物吸收利用是氮输出的主要部分,占氮素输入量的47%~57%;各处理氨挥发排放通量、径流总氮(TN)损失量、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占施氮量的4%~6%、16%~23%、16%~20%;与单施化肥相比,配施有机肥降低了稻田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减少了径流损失氮量,增加了地上部吸氮量,有利于水稻增产稳产;其中BF、PC处理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均降低21%,PM、BF处理径流损失氮量显著减少33%、29%(p <0.05),PM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为5468kg·hm-2),增产8%,地上部吸氮量最高(为137kg·hm-2),增幅为14%;PM处理氮素表观损失和氮盈余均最低,BF处理次之。综合水稻产量和环境效益来看,施氮量为120kg·hm-2时,以鲜猪粪和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替代20%化肥是可行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肖小平 罗尊长 汪柯 张帆 杨光立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对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指导不同地域的水稻优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处理优质晚稻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垩白大小与穗干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水稻产量以红黄泥田最高,达7570.46 kg/hm2,大小顺序为红黄泥田>河沙泥>灰泥田>麻沙泥>紫泥田>黄泥田。红黄泥田和紫泥田有利于提高优质晚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灰泥田和河沙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黄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蛋白质,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
关键词:
双季稻田 稻田土壤类型 晚稻 稻米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志芸 丁峰 谌洁 向开宏 马鹏 郭长春 马均
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小麦或油菜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不施氮(N_0),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10∶0∶0∶0(N_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N_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2∶2∶3∶3(N_3),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或油–稻轮作下,氮肥管理对直播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水稻拔节期、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油–稻轮作下其调控效应高于麦–稻轮作模式。秸秆不还田时,配合N_3施肥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稻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且在拔节期至成熟期间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秸秆还田下,配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管理模式,麦茬或油茬直播稻群体构建合理,结实期剑叶光合能力强,有效穗、每穗粒数较多,表现高产,产量最高可达10 090、10 693 kg/hm~2。综合分析,麦–稻或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管理模式,能实现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志坚 贺亚琴 徐昌旭
紫云英是南方双季稻区最主要种植的冬季绿肥作物,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曾对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紫云英-早稻-晚稻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评估,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了解紫云英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直接贡献,有利于恢复发展与推广种植紫云英等稻区冬季绿肥作物和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论文以连续8 a的大田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选取农产品与轻工业原料供给、大气调节与净化、土壤养分累积和水分涵养等功能服务价值,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构建紫云英-早稻-晚稻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冬闲-早稻-晚稻和紫云英-早稻-晚稻系统生态功能服务总价值分别为64 230.89元/(hm~2·a)和87 438.46元/(hm~2·a),后者较之前者平均显著增加36.13%。该评价体系的各项功能服务指标中,冬闲-早稻-晚稻和紫云英-早稻-晚稻生态系统的农产品与轻工业原料供给服务价值分别达到38 777.03元/(hm~2·a)和56 635.83元/(hm~2·a),占系统功能服务总价值的比例均超过60%;其次为大气调节与净化和水分涵养服务价值(占比15%~22%),而土壤养分累积服务价值最低(占比<2%)。紫云英-早稻-晚稻系统的土壤养分累积服务价值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碱解氮的累积价值。由此可见,紫云英-早稻-晚稻系统能更好地兼顾经济和生态价值,而且评估结果还可为恢复发展与推广种植紫云英等稻田冬季绿肥作物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娟琴 郑宪清 张翰林 吕卫光 李双喜
为了揭示土壤对长期秸秆还田及氮肥调控的响应,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秸秆不还田+N 300kg/hm~2(TB)、秸秆全量还田+不施肥(T0)、秸秆全量还田+N 255 kg/hm~2(T17)、秸秆全量还田+N 300kg/hm~2(T20)、秸秆还田+N 345 kg/hm~2(T23)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重金属含量、活性有机质、微生物炭、碳库管理指数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探索长期秸秆还田(5年)条件下土壤质量对氮肥配施的响应,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T17、T20、T23 3个处理的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含量上升,但总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差异不明显;土壤容重下降;土壤中汞、砷、铅、镉、铬、铜、锌7种重金属(全量)未出现明显积累现象。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秸秆还田(T20)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氮、速效磷的含量,较秸秆不还田(TB)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21. 1%,8. 9%。综合考量经济、土壤质量、产量等因素,无污染的秸秆还田后,合理的配施氮肥(300 kg/hm~2)不仅可以避免秸秆腐解过程中与作物争夺氮肥,而且可以促进土壤碳、氮的更新,培肥土壤,提高产量,改善土壤质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麒 王术
以寒地水稻品种东农428为试验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植株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植株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产量和有效穗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氮肥用量为133 kg·hm-2时最高,产量最高可达7983.33 kg·hm-2,有效穗数每株17.7个;分蘖期各处理植株氮磷钾积累差异不明显,抽穗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灌浆期和成熟期表现出一直增加的趋势。秸秆还田增加了有效穗数,对水稻产量、穂重、总空瘪率和千粒重没有影响;对分蘖期和抽穗期的氮磷钾积累均没有影响,而在灌浆期秸秆...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粳稻 产量 氮磷钾积累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秋菊 常本超 张劲松 韩东来 隋玉刚 陈海龙 杨兴玉 王雪冬 焦峰 新家宪 刘峰
【目的】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土壤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开展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单施秸秆(S),秸秆+化肥(SNPK),单施化肥(NPK)。在2005年后连年处理,并于试验处理前和2010年、2015年试验处理期间调查土壤容重、硬度、孔隙、三相组成以及水稻产量。【结果】白浆土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10年产量平均,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处理水稻产量比对照和秸秆单独还田处理增产275.70%和133.23%,比单施化肥处理增产14.17%。秸秆还田处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