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04)
2023(11398)
2022(9450)
2021(8522)
2020(7347)
2019(15836)
2018(15767)
2017(30143)
2016(16090)
2015(17917)
2014(17414)
2013(17128)
2012(15469)
2011(13639)
2010(14110)
2009(13596)
2008(13823)
2007(12900)
2006(11649)
2005(10978)
作者
(44997)
(37797)
(37739)
(35490)
(24196)
(17800)
(16815)
(14319)
(14148)
(13646)
(12977)
(12673)
(12426)
(12124)
(11826)
(11315)
(11238)
(10914)
(10840)
(10774)
(9454)
(9227)
(9111)
(8661)
(8619)
(8555)
(8334)
(8172)
(7469)
(7448)
学科
(85737)
(80587)
企业(80587)
管理(72148)
(67920)
经济(67802)
业经(28600)
(28320)
方法(26230)
(23834)
技术(22776)
(20899)
财务(20875)
财务管理(20853)
(20286)
企业财务(19761)
数学(17881)
数学方法(17746)
农业(17384)
中国(16978)
(15282)
(14752)
(14578)
理论(14476)
技术管理(14451)
(13645)
体制(13496)
(13297)
企业经济(12527)
税收(12498)
机构
学院(234065)
大学(227665)
(100916)
经济(99023)
管理(96911)
理学(82179)
理学院(81486)
管理学(80642)
管理学院(80184)
研究(72000)
中国(59267)
(52756)
(47208)
财经(40006)
科学(39852)
(38527)
(36992)
(36104)
(35326)
中心(33184)
业大(31257)
研究所(30887)
经济学(29867)
北京(29543)
(29539)
财经大学(29190)
农业(28693)
商学(28150)
商学院(27911)
经济学院(26823)
基金
项目(145923)
科学(117610)
研究(111887)
基金(106530)
(90738)
国家(89872)
科学基金(79798)
社会(73314)
社会科(69605)
社会科学(69590)
(59164)
基金项目(56181)
教育(50115)
自然(49431)
自然科(48339)
自然科学(48328)
自然科学基金(47594)
(47184)
编号(44460)
资助(41763)
(37889)
(35934)
成果(35407)
(34780)
创新(34338)
(32505)
重点(32337)
(31495)
课题(30749)
国家社会(30516)
期刊
(121889)
经济(121889)
研究(73377)
中国(52103)
(46272)
管理(44943)
(36196)
科学(30144)
学报(29022)
技术(25387)
农业(24614)
(23778)
金融(23778)
大学(23700)
教育(22997)
学学(22568)
业经(21769)
财经(20827)
经济研究(18532)
(18038)
技术经济(15598)
(15584)
问题(15030)
财会(13646)
科技(13461)
现代(12674)
(12151)
会计(12065)
(11896)
商业(11444)
共检索到370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杜丕昌  邓子跃  苏红益  
文章概述了四川省企业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引、创新的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平衡,结构不够合理;引进方式单一,缺乏完整性和连续性;引进工作节奏慢、效率低;以及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未能较好地结合等。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不合理和政策措施不配套,企业自身亦缺乏相应的动力和能力。为此,文章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即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加快引进的步伐;实行资金倾斜,增强引进能力;抓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的结合,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奖励制度,强化激励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傅利平  张出兰  
文章在对我国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能力及知识演化相关理论,对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机理进行研究,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朱斌  陈艳华  陈丽霞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捷径。立足于机械装备企业核心部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进程,基于动态的技术演化规律,提出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匹配矛盾性和破解路径,进而通过福建省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指导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晓强  朱斌  
本文首先在总结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系统模型,然后据此分析了我国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对于如何完善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提升系统功能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耿子扬  汪贤裕  张莉  
在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组织间技术转移效率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背景下的技术转移实现模式分为"推式"和"拉式"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每种模式下都存在多次技术转移,发现一般意义下的转移效率因素的重要性将发生分化并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推式"模式下变化的不确定性比"拉式"模式下更大;二是转移效率因素在二次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性和相对重要性会因处于"推式"或"拉式"模式下有所不同。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莉侠  吕国庆  贾磊  
本文以上海农业企业为调查对象,在分析农业企业技术引进与企业绩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考察农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技术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外部技术及引进技术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均为正,技术吸收能力高的企业会比技术吸收能力低的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创新,创造更高的绩效。采用新技术对企业的增收效果越明显,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力度就越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春培  张振刚  田帅  
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最后研究了广州某公司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的动态演进过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乃静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是我国提出的三种自主创新模式之一,它也是日、韩等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成功途径。而我国技术的引进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地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重点分析总结了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的成功经验,以期能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莉静  王庆玲  
本文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高技术产业分行业技术获取、技术转化、技术开发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并进行稳健回归,验证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三个阶段投入产出效果都不显著,更多地依赖于R&D人员和经费投入,各行业间差异显著,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规模小,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开发阶段投入产出效果差;航空、航天器设备制造业技术开发阶段投入产出效果显著;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重引进轻消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光泗  沈坤荣  
技术创新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围绕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技术引进方式及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不同技术引进方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专利专有技术引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而采用合资合作生产方式的技术引进、硬件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存在弱的负相关性。吸收能力是制约技术引进技术外溢效应的核心变量,技术引进的创新绩效严重依赖于吸收能力的提高,否则国外技术引进将对本土创新产生严重替代,即所谓的"创新毁灭"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林  周任重  周权雄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动自主创新是广东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文章研究评价了广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水平以及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建议政府建立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鹏  刘莉  杜鹏程  
文章在研究已有旋进路径模式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分析与比较、模型构建与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时间和旋转角速度为自变量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跨越路径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当企业实施技术跨越时,旋进系统对技术力产生的阻力因素大于驱动力时,宜采取螺旋路径;当旋进系统对技术力产生的阻力小于驱动力时,企业则应该采取直进路径方式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汪建成  毛蕴诗  
基于文献研究以及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本文分析了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演进到自主创新路径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并从获取国家或企业外部知识的途径、企业所处国家的资源、企业自身的努力、政策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机制理论框架,提出了若干结论与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元才  
引进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进行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实现形式。本文通过对三家企业的案例分析,初步概括出我国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总体框架。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倪一宁  孟宁  马野青  
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扩大的技术引进规模,不仅在数量层面影响企业创新水平,更在质量层面对企业创新产生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数据库,实证检验了进口竞争如何通过对外技术引进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研究发现:第一,进口竞争水平的降低促进了企业对外技术引进,进而提高了企业创新质量,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对于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民营企业、研发强度低的企业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企业,在进口竞争水平下降后,更有动机通过引进技术提升创新质量。第三,以中国对外反倾销作为政策冲击,发现中国对外反倾销导致的进口竞争水平下降较好保护了国内企业实现技术引进以提升创新质量。第四,技术吸收能力更强的企业,在面对进口竞争带来的对外技术引进规模下降的同时,企业创新质量下降幅度更大;同时,出口企业能够通过增加出口额来缓解对外技术引进下降对创新质量的抑制作用。第五,知识溢出是进口竞争下降通过扩大对外技术引进提升企业创新质量的重要渠道,并且大规模企业对周边企业的“创新质量促进”呈现“辐射效应”,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尤其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