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3)
- 2023(15480)
- 2022(12670)
- 2021(11390)
- 2020(9346)
- 2019(20357)
- 2018(20149)
- 2017(38839)
- 2016(20642)
- 2015(22653)
- 2014(22075)
- 2013(21367)
- 2012(19419)
- 2011(17539)
- 2010(17507)
- 2009(16766)
- 2008(16167)
- 2007(14401)
- 2006(12859)
- 2005(11578)
- 学科
- 济(78035)
- 经济(77898)
- 管理(65098)
- 业(62016)
- 企(49445)
- 企业(49445)
- 方法(31596)
- 数学(27579)
- 数学方法(27364)
- 农(25685)
- 财(25333)
- 中国(24508)
- 制(22495)
- 业经(22125)
- 贸(18092)
- 贸易(18083)
- 易(17684)
- 银(17009)
- 银行(16970)
- 农业(16809)
- 行(16255)
- 务(14525)
- 财务(14503)
- 体(14488)
- 融(14482)
- 金融(14479)
- 财务管理(14465)
- 学(13722)
- 企业财务(13683)
- 产业(13248)
- 机构
- 学院(295309)
- 大学(295026)
- 济(124569)
- 经济(122211)
- 管理(114237)
- 理学(98924)
- 理学院(97875)
- 研究(96505)
- 管理学(96407)
- 管理学院(95879)
- 中国(74970)
- 财(61933)
- 京(60166)
- 科学(56235)
- 农(50423)
- 财经(48902)
- 所(47376)
- 中心(44792)
- 经(44396)
- 业大(43815)
- 江(42932)
- 研究所(42696)
- 农业(39712)
- 经济学(38986)
- 北京(37353)
- 范(36535)
- 财经大学(36494)
- 师范(36088)
- 经济学院(35403)
- 院(34652)
- 基金
- 项目(197772)
- 科学(156550)
- 基金(145606)
- 研究(145129)
- 家(128302)
- 国家(126918)
- 科学基金(108289)
- 社会(96128)
- 社会科(91185)
- 社会科学(91164)
- 基金项目(76692)
- 省(75957)
- 自然(67843)
- 自然科(66271)
- 自然科学(66249)
- 教育(65917)
- 自然科学基金(65083)
- 划(64179)
- 编号(58834)
- 资助(57092)
- 成果(47594)
- 重点(44082)
- 部(44081)
- 创(42386)
- 发(42007)
- 制(41962)
- 国家社会(40965)
- 创新(39618)
- 课题(39246)
- 教育部(38331)
- 期刊
- 济(137511)
- 经济(137511)
- 研究(86538)
- 中国(55689)
- 财(47392)
- 学报(46979)
- 农(46086)
- 科学(42006)
- 管理(41881)
- 大学(35920)
- 学学(34037)
- 农业(30626)
- 融(30153)
- 金融(30153)
- 教育(28129)
- 业经(24336)
- 财经(24303)
- 经济研究(23099)
- 技术(21850)
- 经(20890)
- 问题(18296)
- 贸(15792)
- 业(15435)
- 商业(15015)
- 版(14436)
- 理论(14228)
- 科技(13383)
- 图书(13380)
- 国际(13327)
- 技术经济(13218)
共检索到434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晓涵
数字支付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家庭消费习惯与流动性的约束条件,而且在全面促进消费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力。本文基于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了数字支付对家庭消费的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支付的使用使得家庭消费增加了19.88%。从心理账户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使用数字支付会增加消费者的交易效用,促进心理账户的调整而导致更多的计划外消费。而且,数字支付对享受型消费和自控能力低的家庭刺激作用更为显著。此外,数字支付所附带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了金融流动性并促进了消费。为此,本文提出在普及数字支付的同时各级政府更应关注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普及金融知识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支付 家庭消费 心理账户 流动性约束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祝志勇 杨凤梅
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考察数字化支付对家庭消费不均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支付能够显著缓解家庭消费不均等;心理账户是数字化支付缓解家庭消费不均等的重要机制,数字化支付通过心理账户降低了支付痛苦,提高了消费总效用,缓解了家庭消费不均等的状况。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支付对农村地区、低教育水平、男性户主家庭消费不均等的缓解作用更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王天娇 蒋佳伶
低碳消费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家庭作为消费活动的重要主体,践行低碳消费行动对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具有飞跃性意义。文章运用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普惠金融调查数据计算出家庭碳足迹,并运用差分模型,精确识别了移动支付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未使用移动支付的家庭,一直使用移动支付的家庭和新增使用移动支付的家庭人均碳消费会显著减少。分碳足迹类型来看,移动支付对不同类型碳消费的影响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呈现非线性影响。研究还发现,移动支付对不同分位点碳足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此外,移动支付对家庭碳消费的负向影响在农村地区、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更大且更显著。研究为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移动支付 碳足迹 低碳消费 碳排放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范晶 高艳云
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支付的发展与普及推动了居民家庭消费方式的变革。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支付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支付会显著提高家庭发展与享受型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纠正选择性偏误和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即数字支付可以推动居民家庭消费升级;(2)数字支付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缓解信贷约束两个渠道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而金融素养水平会正向调节数字支付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效果;(3)数字支付对家庭消费升级的促进效应在低收入和农村家庭中表现更为显著;(4)随着消费层次的提高,数字支付使用对居民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以上结论可为全面认识中国家庭消费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对于激发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双循环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范玲俐 梁根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城乡交流。城镇化对我国家庭消费的影响,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2016年、2010年我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家庭微观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对家庭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会促进家庭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和流动居民的家庭消费的影响作用更大;家庭消费倾向与户主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相关。
关键词:
城镇化 家庭消费 影响 微观数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柯 方时姣 张振华
【目的】从心理账户视角探讨家庭收入对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家庭收入增加与低能源消费水平、高能源贫困共存的矛盾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CFPS2016—2018年数据,对中国能源贫困进行了测度,并基于心理账户的视角,探讨了家庭收入对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的影响。【结果】(1)当前中国能源贫困较为严重。家庭收入的增加能促进家庭的能源消费以及降低能源贫困。(2)中国家庭存在心理账户效应,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主要是受工资性收入账户与经营性收入账户的影响。(3)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账户与经营性收入账户能通过增加家庭能源消费的意愿与完善家庭能源设施的意愿,从而促进家庭的能源消费与降低能源贫困。(4)异质性结果表明能源消费阈值线越高、收入越低及处于东部地区的家庭,收入心理账户对能源消费与能源能源贫困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结论】对于当前中国低能源消费与高能源贫困现象,应当重视家庭收入来源差异,侧重增加家庭的工资性与经营性收入,并进一步降低家庭的用能成本及增加家庭的能源消费意愿。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永峰
在超前消费日益普遍和数字支付加快普及的双重背景下,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了支付数字化对居民超前消费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超前消费的衍生后果,以及金融素养和平台监管的规制作用。研究发现:支付数字化明显导致了居民的超前消费行为,尤其是对男性、农村、中等及中高收入居民而言,支付数字化带来的超前消费行为更加明显。作用机制在于,支付数字化致使居民产生价格和收入上的双重货币幻觉,导致居民低估商品价格同时高估收入水平,模糊当期收入与跨期收入界限,由此诱发超前消费。进一步研究发现,支付数字化带来的超前消费主要由享乐型消费大幅增加引起;同时,超前消费使得居民家庭债务扩大,加剧了居民家庭资产结构脆弱性。研究表明:金融素养提升和数字平台监管能够有效弱化支付数字化引起的超前消费倾向。本文为正确认识支付数字化在促进消费中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凸显了国家加强平台监管和网贷治理的重要性。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文文 景维民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促进健康消费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基于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研究了移动支付对家庭健康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动支付对家庭保健消费参与和保健消费支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刺激家庭增加预防性健康投资,为解决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关口前移难题提供数字金融支持。进一步研究发现,移动支付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增强健康消费信念和提高保健产品的可得性促进预防性健康消费。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移动支付对东部家庭、高收入家庭、高学历家庭和非老年家庭保健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文章为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挖掘家庭健康消费潜力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健康中国 数字经济 移动支付 健康消费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文文 景维民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促进健康消费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文章基于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了移动支付对家庭健康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动支付对家庭保健消费参与和保健消费支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刺激家庭增加预防性健康投资,为解决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关口前移难题提供了数字金融支持;进一步研究发现移动支付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增强健康消费信念和提高保健产品可得性促进预防性健康消费;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移动支付对东部家庭、高收入家庭、高学历家庭和非老年家庭保健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文章为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挖掘家庭健康消费潜力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健康中国 数字经济 移动支付 健康消费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柳 孙小芳
“银发一族”作为老龄社会的产物,在信息时代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文章以2016-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并将其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低龄老人(60-74岁)消费规模的扩大;且与城市老人相比,数字经济对农村老人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强。从结构上来看,数字经济主要是促进了城市老人在外出聚餐、医疗和旅游等方面的享受型消费;而对于农村老人而言,数字经济则主要促进了其在衣着和居住等方面的基础性消费。进一步研究发现,智慧物流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促进老年消费的重要机制,并且这一影响在家庭子女数目和代际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低龄老人 消费升级 代际支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立平 夏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已进入蓬勃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观望全球,数字化支付方式取代了较多的现金交易流,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数字化支付带来的生活便利。尤其是在中国,各种网购平台和数字化支付的使用,使人们消费水平和支付方式相比之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并以家庭是否存在借款或贷款刻画家庭信用负债水平,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支付方式数字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家庭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升级;数字化支付方式会促进中、低等收入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但对高等收入家庭无明显影响;更高数字化程度的支付平台提供更多信用负债功能,缓解家庭消费流动性约束,扩大家庭消费预算;家庭现金持有量能够正向调节支付方式对家庭负债水平的影响。研究从支付方式多元化视角,为扩大内需、畅通内循环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军生 王政杰
居民消费的扩大是双循环新格局下需求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数字金融的渗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居民消费是打通双循环堵点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探究了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家庭消费。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消费类别上,数字金融与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等支出呈正相关。从消费结构来看,数字金融对家庭经常性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传导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网络购物、数字支付、网络信贷、网络理财和商业保险是数字金融影响家庭消费的主要中介变量。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魏勇刚 苏小玲
心理帐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些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效应:非替代性效应、沉没成本效应、交易效用效应。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帐户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永仓 温涛 王小华
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数字金融需求方的视角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其收入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异质性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进而促进农户家庭增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姚健 臧旭恒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和2017年的数据,采用PSM和PSM-DID等方法分析了是否获得私人转移支付以及私人转移支付规模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私人转移支付为促进消费带来了正向的边际效应;获得私人转移支付有助于促进家庭消费结构升级,尤其是促进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的提升;农村家庭、户主年龄越小的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低财富家庭、高债务收入比家庭、中高消费家庭以及流动性资产不足的家庭获得私人转移支付对其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表明,私人转移支付可以通过缓减流动性约束、提升主观幸福感两种机制促进家庭消费支出。研究有助于理解转移支付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影响,也有助于健全多层次收入转移视域下宏观政策体系,为新时期通过转移支付手段提高人民福利水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