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04)
- 2023(7817)
- 2022(6620)
- 2021(6175)
- 2020(4925)
- 2019(10724)
- 2018(10420)
- 2017(20284)
- 2016(10778)
- 2015(11674)
- 2014(11378)
- 2013(10727)
- 2012(9572)
- 2011(8911)
- 2010(9033)
- 2009(8484)
- 2008(7971)
- 2007(7198)
- 2006(6473)
- 2005(5766)
- 学科
- 济(41317)
- 经济(41285)
- 管理(31479)
- 业(27044)
- 企(21588)
- 企业(21588)
- 农(13468)
- 地方(13229)
- 方法(13098)
- 中国(11971)
- 数学(11165)
- 数学方法(10962)
- 财(10246)
- 业经(9675)
- 策(8767)
- 农业(8754)
- 贸(8585)
- 贸易(8581)
- 易(8304)
- 地方经济(8003)
- 制(7867)
- 环境(7441)
- 学(7341)
- 银(6847)
- 银行(6845)
- 行(6627)
- 融(6617)
- 金融(6616)
- 及其(6539)
- 理论(6533)
- 机构
- 学院(146724)
- 大学(140635)
- 济(59627)
- 经济(58228)
- 管理(56228)
- 研究(49004)
- 理学(48292)
- 理学院(47649)
- 管理学(46782)
- 管理学院(46483)
- 中国(37530)
- 科学(29336)
- 京(28604)
- 财(28368)
- 所(23951)
- 江(23175)
- 中心(22956)
- 财经(21706)
- 研究所(21567)
- 范(21216)
- 师范(21075)
- 农(20296)
- 经(19519)
- 州(18644)
- 业大(18366)
- 院(18202)
- 北京(17731)
- 经济学(17516)
- 师范大学(16500)
- 技术(16323)
- 基金
- 项目(97069)
- 科学(78298)
- 研究(75745)
- 基金(69414)
- 家(59156)
- 国家(58624)
- 科学基金(51243)
- 社会(48177)
- 社会科(45677)
- 社会科学(45672)
- 省(39524)
- 基金项目(35961)
- 教育(34916)
- 编号(32925)
- 划(32737)
- 自然(31617)
- 自然科(30868)
- 自然科学(30861)
- 自然科学基金(30258)
- 资助(27660)
- 成果(26678)
- 课题(22974)
- 发(22924)
- 重点(22119)
- 部(20867)
- 创(20632)
- 项目编号(19725)
- 年(19701)
- 国家社会(19376)
- 性(19238)
共检索到220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玥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其成因、探索相应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或认知特征,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班级内的同伴生态、旁观者的行为和朋友关系都会影响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及所导致的后果。某些家庭和父母特征也是与欺凌行为联系密切的危险性或保护性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也能对其后果起到缓冲作用。但缺乏培训的父母和教师,通常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的措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面向特定相关群体的单水平干预,二是要求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等都要参与其中的多水平干预。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心理学 形成机理 干预措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卜建华 潘云梦 张宗伟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且呈现出欺凌类型多样化、欺凌对象弱势性、欺凌行为残暴化、欺凌影响广泛化以及欺凌原因日益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是引发校园欺凌现象的个体因素,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家庭因素,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的社会因素。预防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建立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给予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积极开展学校安全教育,着力净化社会整体风气。通过学生自身、家庭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学生行为 心理分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纪林芹
学生欺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本文主要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学生欺凌问题,首先介绍学生欺凌的普遍性与发生特点,其次阐释学生欺凌的个体心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包括个体认知-情绪-行为因素、校园与班级环境、教师认知信念与态度、同伴过程等,最后提出学生欺凌防治的启示建议。
关键词:
学生欺凌 心理-生态环境机制 预防干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会会
教师是预防、干预校园欺凌的关键力量与能动主体,其参与之于校园欺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生态系统模型和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作为理论框架与编码依据,分析了教师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和实际参与欺凌治理的现状,发现教师的知行困惑为:认知"止于文本"而应对现实情境中各类欺凌的能力不足,身处学校场域与执行一线而感到角色"不堪重负",因正式制度舞台中既有规则对权能的框束而选择参与"浅尝辄止",受非正式制度舞台中家庭与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而认为合作"有心乏力"。为打通教师欺凌认知与防治行动的藩篱,可提供直接与间接支持增强教师知能对全面反欺凌的适应性;细化实体与程序规定为教师设置明确、恰切的反欺凌角色;加快建立教育惩戒制度,赋予教师参与校园欺凌治理所需的权力;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规则,优化"家-校-社"合作的合法性逻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宝书
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是英国政府为了遏制与破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校园欺凌难题,通过立法、行政干预、技术支持等手段,促使全国中小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治理措施与方案。该政策实施多年后成效显著,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欺凌行为骤降"。该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政府立法先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技术支持、各校政策制定的因地制宜以及政策内容课程化实施等。但是,就反校园欺凌政策本身而言,尚存一些问题与不足,譬如部分学校的政策内容简单、缺乏激励措施等。
关键词:
英国 中小学校园欺凌 反校园欺凌政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帮
法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欺凌监测软件的运用、角色职责的明晰、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培训以及欺凌者的惩戒措施五个方面,具有政策内容系统明确、监测系统严谨专业、角色职责划分明确、培训课程内容丰富详实以及惩戒手段人性化的特点。政策实行多年后成效显著,2015年,法国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校园欺凌行为呈下降趋势"。然而就反校园欺凌政策内容而言,仍然存在些许不足,譬如部分学校政策内容简单不够具体、缺乏奖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
关键词:
法国 校园欺凌 反校园欺凌政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诗雅 黄甫全
运用"多前因变量—多结果变量"框架,探讨积极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调节效应与抑制效应,以及消极情绪(压力、焦虑、倦怠、抑郁)在积极心理资本与欺凌问题之间的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来减少消极情绪,进而降低其欺凌行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通过拓展和建构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够发展其积极心理资本,进而抑制校园欺凌,同时增强教育满意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肖笛 徐大真
采用欺负行为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校园欺凌检出率较高,在欺凌类型中排在首位的是言语辱骂,其次是直接的身体攻击;教室和寝室是发生校园欺凌比例最高的场所;绝大多数中职生不曾主动制止身边发生的校园欺凌,且对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同学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老师、父母对校园欺凌的关注与干预较小;中职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欺凌者在对人焦虑与过敏倾向两个因子中显著高于被欺凌者与未卷入者。应针对这些特点,国家应树立法治思维加强立法工作,学校主要聚焦在教育预防
关键词:
中职生 校园欺凌 心理健康 预防 援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继玉 王瑞霞
让每个大学新生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形成健康积极的阳光心理,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通过构建积极的校园育人环境,培育完善的新生社会支持系统;培养新生积极的人格,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丰富新生的积极体验,使其感受积极的力量等来培育新生的积极心理。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新生 心理适应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凤敏 沈亚强
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战略选择。从心理学视域来看,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知识与技术技能兼具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它经历了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了鲜明的心理特征。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技术技能人才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为促进我国经济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贾迅 周利 彭容容
文章分析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应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与真实性评价法的指导下,从学校主导和学生自组两个层面来具体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最后指出高校应注意实践育人活动中的反馈、评价、对个体与团体进行辅导等三方面工作,以期更好地解决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升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实践育人 真实性评价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纯槿 郅庭瑾
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调查数据,本文重点考察我国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四省市校园欺凌状况,并与经合组织国家进行比较,进而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探查校园欺凌防治的长效机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克松 沈家乐 杨磊
全面而深入地调查我国中职校园欺凌问题对于营造安全稳定的中职校园环境、保障广大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全国12个省48所中职学校8208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的实证调查,揭示了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的实然状况,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和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使用广义阶层线性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学生及学校层面主要因素对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频率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中职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属于正常水平,中职校园欺凌以"隐性欺凌"行为为主,中职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因素影响,班级氛围对中职校园欺凌有较强的干预作用。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校园欺凌 广义阶层线性模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邹红军 柳海民
本文以"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为分析样本,采用话语分析法,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博弈论等理论思想对该欺凌事件作"还原"分析。结果发现:欺凌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强力表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机制内涵,是一个以舆论为载体的社会心理聚合、意见表达螺旋上升、大众媒体推波助澜、具有负面诱导与潜藏网络欺凌危机的多主体动态博弈过程。有效应对校园欺凌中的舆情演化,防止其带来次生伤害的可行之法在于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媒体协同治理校园欺凌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若岚
<正>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活动,与人的心理发展保持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教育的发展基础是人的心理发展,人的心理发展又受限于教育的成效。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是从相对冷门的附属性学科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完整的学科。侯淑萍、焦丽英两位著的《科学发展视域下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6月版)以科学发展观为研究依据,详细研究探讨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