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58)
2023(10765)
2022(9513)
2021(9092)
2020(7628)
2019(17628)
2018(17564)
2017(33523)
2016(18778)
2015(21580)
2014(21648)
2013(20907)
2012(18977)
2011(17136)
2010(16997)
2009(15087)
2008(14414)
2007(12522)
2006(10780)
2005(9224)
作者
(53409)
(44121)
(43820)
(41679)
(28068)
(21210)
(20032)
(17618)
(16899)
(15667)
(15238)
(14652)
(13854)
(13785)
(13664)
(13503)
(13253)
(13234)
(12492)
(12405)
(11044)
(10723)
(10484)
(10033)
(9959)
(9896)
(9711)
(9675)
(8889)
(8869)
学科
(68492)
经济(68417)
管理(51558)
(47878)
(39471)
企业(39471)
方法(34418)
数学(29941)
数学方法(29586)
中国(19987)
(18747)
(15930)
(15625)
业经(15393)
教育(14218)
地方(13846)
理论(13758)
农业(12843)
(11711)
贸易(11706)
技术(11622)
(11418)
(11333)
环境(11163)
(10484)
(10106)
财务(10047)
财务管理(10028)
(9919)
企业财务(9503)
机构
大学(264070)
学院(257954)
管理(104695)
(95421)
经济(93164)
理学(92370)
理学院(91211)
管理学(89401)
管理学院(88937)
研究(83577)
中国(57888)
(56453)
科学(54789)
(42491)
业大(41815)
(41500)
(41223)
研究所(38402)
(37812)
师范(37487)
中心(37318)
(36379)
北京(35592)
财经(34146)
农业(33458)
(31180)
师范大学(30440)
(30251)
(29800)
技术(28388)
基金
项目(184522)
科学(145210)
研究(135833)
基金(132453)
(114952)
国家(113925)
科学基金(98210)
社会(83379)
社会科(78838)
社会科学(78815)
(73444)
基金项目(71731)
自然(65104)
教育(64803)
自然科(63588)
自然科学(63573)
自然科学基金(62427)
(62052)
编号(56433)
资助(54015)
成果(46175)
重点(41034)
(40555)
课题(39377)
(38712)
(38523)
大学(36389)
创新(35738)
科研(35258)
教育部(34873)
期刊
(99184)
经济(99184)
研究(76238)
中国(50138)
学报(43585)
教育(42346)
科学(39035)
(37878)
管理(36519)
大学(33805)
学学(30394)
(28975)
农业(27122)
技术(22525)
业经(16734)
图书(16598)
(16221)
金融(16221)
财经(15758)
经济研究(15291)
科技(13886)
(13442)
(13337)
问题(12851)
理论(12795)
技术经济(12172)
实践(11974)
(11974)
(11941)
业大(11468)
共检索到363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小趁  
心理学因素对高校学生的就业取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借助心理学的积极元素能够科学引导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积极的心理学元素能够形成巨大的向内聚力,充分挖掘积极的就业潜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心理学因素还能产生向外的吸力,坚持宣传科学的就业价值观有助于创新心理学就业辅导体系。研究证明,借助心理的积极因子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学因素对高校就业取向的向心作用,有助于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盖世洲  刘雅宁  李蔚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巨大转变。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仅决定着就业目标的定位与选择,还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以及就业行为。因此,它不仅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风向标的效果,而且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具有推动作用。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原因、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给予正确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蕙羽  
利用北京15所高校4771名大学本科生调查数据,从大学生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个人主观态度等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意愿现状及何时、何处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大于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去向偏好稳定的行业;大学生的个人、家庭特征以及对社会、个人层面的主观态度分别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且体现出对同一因素的主观态度与客观实际作用不同的特点。研究从政府、高校、学生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国玮  黄珺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调查法分别对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出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缺失和用人单位招聘困境的根本原因。创新教育理念、采用复合的培养方式、加强就业能力的跟踪测评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蕙羽  
利用北京15所高校4771名大学本科生调查数据,从大学生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个人主观态度等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意愿现状及何时、何处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大于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去向偏好稳定的行业;大学生的个人、家庭特征以及对社会、个人层面的主观态度分别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且体现出对同一因素的主观态度与客观实际作用不同的特点。研究从政府、高校、学生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桂芬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等为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应过分夸大其作用,在学习吸收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同时,对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要予以客观的评价与定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彩霞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毕业生不同程度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偏执心理和焦虑心理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意志、人格等方面。针对问题的诱发原因,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以帮助自己成功就业。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孝群  徐莹  苟亚春  
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所面临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转变问题取向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师积极力量、注重正向教学情境创设、以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弹性等探索,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培育模式的创新、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腾讯教育频道对2307名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高职高专生)的专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仍然是"收入"(占71.4%),排在第2位的是"职业发展前景"(占59.9%),第3是"行业前景"(占49.6%)。接下来是:个人兴趣(占40.7%)、稳定(占34.2%)、编制(占25.5%)、社会地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生玉  王晓华  屈智勇  张欣亮  胡然然  
通过对北京、湖北、湖南、贵州四省市1292家不同类型、规模和行业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仍有高达64.9%的用人单位存在用人需求,46%的用人单位没有改变招聘计划,32%的用人单位将进行人才储备;81.1%的用人单位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很大影响;2007-2009年62.9%的用人单位招聘人数没有变化,增加招聘人数的用人单位比例为20.6%,减少招聘人数的用人单位比例为16.4%;2007-2009年72%的用人单位在连续招收大学毕业生;55.3%的用人单位有招收本科毕业生的计划,26.4%的用人单位有招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计划,18.3%的用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平  刘杨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运用心理学理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心理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对象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学策略,旨在充分发挥心理学学科优势,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若彬  
分析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不诚信行为可能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危害,认为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并能促进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提出从心理学视角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诚信心理品格的培养和积极情感的体验,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认知,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杜琼  秦喆  
随着通信制造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日益精进,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的主力军,由于过度或不恰当地使用手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湎于虚拟的手机世界,从而引发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对其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对引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析,并从大学生、学校、政府三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闵强  
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丰富高校双创教育的内涵,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有重要意义。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群体心理特征、创业动机不足、心理韧性薄弱及外部因素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要将积极心理学有机融入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营造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积极创业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