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42)
2023(10250)
2022(8586)
2021(8089)
2020(7116)
2019(16152)
2018(16220)
2017(30953)
2016(17555)
2015(20070)
2014(20766)
2013(20182)
2012(19265)
2011(17386)
2010(17841)
2009(16661)
2008(17066)
2007(16010)
2006(13699)
2005(12519)
作者
(54245)
(45555)
(45358)
(43513)
(29031)
(22069)
(20955)
(17802)
(17155)
(16387)
(15502)
(15438)
(14689)
(14598)
(14522)
(14216)
(14063)
(13445)
(13342)
(12993)
(11669)
(11487)
(11160)
(10431)
(10380)
(10246)
(10206)
(10114)
(9470)
(9449)
学科
(70610)
经济(70518)
管理(47708)
(45457)
(36359)
企业(36359)
方法(32773)
数学(28191)
数学方法(27821)
(21530)
(20238)
中国(19248)
(19111)
(16035)
业经(14035)
理论(13775)
地方(13290)
农业(13077)
(12465)
贸易(12461)
(12400)
银行(12356)
(12044)
(11794)
(11775)
(11739)
金融(11731)
(11707)
财务(11664)
财务管理(11625)
机构
大学(261338)
学院(258448)
(99738)
经济(97272)
管理(91480)
研究(91360)
理学(77572)
理学院(76584)
管理学(74902)
管理学院(74415)
中国(68390)
科学(59643)
(56804)
(52021)
(49027)
(47969)
研究所(44619)
业大(42246)
中心(41918)
农业(41435)
(41205)
财经(37638)
(36033)
北京(35773)
师范(35563)
(33971)
(32635)
(32156)
经济学(30956)
技术(30149)
基金
项目(165691)
科学(127233)
研究(118068)
基金(117002)
(103832)
国家(102951)
科学基金(85233)
社会(71597)
社会科(67515)
社会科学(67493)
(65652)
基金项目(61136)
教育(56063)
(55840)
自然(55734)
自然科(54409)
自然科学(54385)
自然科学基金(53416)
资助(49279)
编号(48784)
成果(41843)
重点(38225)
(36610)
(35028)
课题(34781)
(33317)
科研(32072)
计划(31491)
(31446)
创新(31235)
期刊
(113248)
经济(113248)
研究(75410)
中国(54843)
学报(50092)
(47532)
科学(41434)
(39575)
大学(36509)
学学(34154)
教育(33878)
管理(32538)
农业(31719)
技术(23086)
(22993)
金融(22993)
财经(19476)
经济研究(17998)
业经(17964)
(17115)
(16786)
(15103)
问题(15085)
图书(14526)
统计(12892)
业大(12732)
技术经济(12622)
(12101)
理论(11987)
科技(11562)
共检索到392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莉莉  
在由笛卡尔的二元论所引导的近代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中,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的,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被区别开来,人被分解为心灵与身体,并以分裂的方式加以理解。二元论思维方式不仅导致认识论困境、心-身问题困境,也使认识的起源问题成谜。从狄尔泰、詹姆斯、梅洛-庞蒂等人的思想中,可以洞察到一种现代哲学思潮,它在批判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同时,通过重新解读身体的观念,不仅消解了主-客对立与心-身对立,也消解了作为实体的意识观念,不仅提供了关于认识起源问题的回答,也着力重塑了心智的具身性和人的整体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宋岭  
杜威虽不曾卷入具身认知的潮流之中,但其许多思想却蕴含着具身化的意蕴,也影响了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杜威的哲学建立在对种种二元论批判的基础上,从对身心、心物二元论的反思,到强调认知的具身性、延展性和行动品格的身心融合认识论,再到主体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结以及自身经验的连续性等理念,都与具身认知的核心观念“认知是大脑、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他在教育中强调“做中学”“实验探究”、儿童经验与课程的联结、学校教育与社会及儿童生活的联结等思想,与其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是贯通的,对整全的身心参与、课程融合、课程过程还原以及回归生活世界等具身化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离身心智语境下的教育是离身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塑心”,即精神或心智的培育,而身体被认为是学习的障碍。但是“具身心智”的兴起挑战了这一观点。具身心智主张,思维和判断等高级认知过程与有机体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壁垒森严的界限。认知发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身体对于心智来说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容器,而是一个“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铸就了心智的特殊品质。具身心智呼唤具身的教育。具身教育视身体为学习的主体,主张把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倡导“身体活跃的课程”。身体活跃的课程不认为身体活动是学习的障碍。相反,它赞同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主张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宋耀武  崔佳  
具身认知把身体由学习的"边缘"提升到了"中心"地位,将身体从"知识载体"的隐喻转向"身心交互"的现实。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具身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认知建构过程,既包括学习者基于自我身体感知的自我学习建构过程,也包括学习者之间交互学习建构的过程。其中,前者表征了身体与认知的学习价值,并展示了个体体验和反思的中介作用;后者表征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价值,并展示了观察、模拟、对话等身体参与的交互方式的推动作用。两过程均依托具身学习环境而进行,既根植于环境,也会受到环境的反作用。学习设计也据此产生了具身范式转型,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心身统一的具身动作设计、结构化的反思设计和交互性的具身环境设计。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午鹏  
在二十一世纪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产生了一段不可见的距离。对于技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伊德来说,它具体表现为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对抗。为了弥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鸿沟,伊德结合现象学与虚拟现实等物质技术,提出"技术具身"这一处于第三维度的概念。但从现象学自身的视角去看,这一提法却值得商榷:一方面,伊德对技术与身体的物质阐释与现象学家对它们的分析存在着根本差异;另一方面,"技术具身"概念自身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在当代语境下技术中的身体、作为技术的身体和技术本身之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杨   张佳怡  
[目的/意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具身智能与人类交互的体验优化成为研究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的人智交互研究扩展了传统人机交互,强调具身化人工智能对人类需求和行为的理解与适应,涵盖技术优化、用户感受、隐私安全和伦理问题。探讨具身智能在人智交互体验中的理论基础、应用实践及未来发展,为理解其复杂性、推动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过程]在对具身智能的人智交互体验研究理论系统性综述的基础上,分析2015—2024年561篇相关文献,深入剖析具身智能交互体验相关研究的多维度特征和应用。[结果/结论]具身智能在人智交互体验中的研究展现出跨学科融合、技术多样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其在多个领域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和智慧养老等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鉴于此,提出基于具身智能的人智交互体验框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数字驱动的理论发展、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创新、技术应用的场景拓展以及人因工程下社会伦理规范的建立,为具身智能人智交互的健康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杨乐笛  
价值观教育不仅承担着培育社会个体形成正确价值体系的重任,也被赋予传承乡土文化、构建乡村精神家园的使命。实行适切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培养乡村儿童养成健全人格是乡村教育实现最终目的的基础。具身认知理论突破传统认知科学的藩篱,构建了一个由“认知—身体—环境”组成的耦合系统。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以乡村儿童认知特点为出发点,强调在乡土文化场域中通过乡村儿童的身体实践内化价值认知,实现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身心一体。然而,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割裂儿童认知和身体的整全性、悬置乡村儿童实践活动以及乡土文化被边缘化的问题。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实现具身性转向应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调适教育理念,同频共振培养身心耦合的乡村儿童;聚焦乡村儿童身体实践,加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身心融合;唤醒乡土文化,赋予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乡土韵味。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申申  常顺利  
德育的具身性或称具身德育,是指道德主体的身体与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德育范式,它具有情境化、自省性、实践化等特征。具身德育概念的提出,是当代西方学界对自身传统离身德育的一种反思。而我国传统的儒家德育不仅强调"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不仅具有具身德育的显著特征,而且其实践化特征中的理论内涵还具有一种德福一致的圆融取向。因此,儒家德育具有显而易见的具身性。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主客一元的认识论,使得传统中国人一开始就将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重视身体在德育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儒家具身性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天然而有效的道德评价机制,而且这种社会结构也强化了"乡绅阶层"作为差序格局社会中中心个体德性对群体的示范作用。这些都成为儒家道德教育具身性特质形成的基础。儒家具身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毋庸置疑的现代价值。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江小春  
德育和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具身德育的提出凸显了体育的德育功能。具身德育针对传统德育"离身性"之弊端,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集合起来即立德树人的根本",倡导将道德融入身体、心灵深处。而体育因其天生的具身性、育心性和劳动性,对促进具身德育具有独到的特殊功能,并有一系列相应的策略。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孟万金  
具身德育具有悠久的思想源泉,最早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家经典里提出的"修身"思想,现代西方也出现了具身德育的思想萌芽,尤其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国外出现了"具身道德"(Embodied Morality)一词,为具身德育体系创立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本文在追溯具身德育思想源泉基础上,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重点尝试构建了具身德育1-10(Embodied Moral Education 1-10)思想体系,简称EME1-10,进而提出了"七位一体"的具身德育模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海萍  
认知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具身认知理论将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关联起来,主张人的身体经验对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对学生的身体管理,本文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身体"的角度探讨了学校管理的改进问题,提出了具身认知理论对学校管理的一些启示,包括在教学管理中克服反身性,理解学生身体自由;强化学校"身体-认知"功能,弱化"身体-规训"功能;重视学生生成理解,注重管理情境的生成性等。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彦君  胡迎春  王丹平  
针对工业旅游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具身理论为指导,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以下理论和实践目标:第一,研究发现工业企业的本体功能(如生产与销售)形成了制约工业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具身障碍,具体包括功能性障碍和连带性障碍。第二,具身障碍的移除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一些障碍移除困难,而另一些障碍可以通过克服和遮蔽等手段来消除;同时发现,场景组织以及旅游者的移情参与也是具身实现的途径。第三,具身体验的实现需要身体、场景以及二者之间互动的协同作用,这样的过程可以表示为一个三维谱系。第四,运用以上新范畴和相关命题构建出的工业旅游具身体验模型可以指导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即供给方可以通过障碍移除、场景组织唤起游客的移情参与,进而提供高质量的工业旅游体验。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乔为  
具身认知是认知科学的发展方向,近来成为诠释高效学习机理的新视角。作为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的"从做中学",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被赋予新的意义。分析提出"从做中学"的历史背景,梳理实用主义理论脉络,在杜威教育哲学的经验概念中可以发现具身意识;对技能性知识研究而构建的体知合一认识论,强调身体与心灵的融合,是解释为什么要"从做中学"的理论基础;根据具身学习特点,通过技术的具身来建构具身学习环境,利用具身技术的使能作用创造学习者身体在场体验,是实施"从做中学"的最佳路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孙瑞英  
文章依据"双创"实践的图书馆精准知识服务的具身性要求,指出面向"双创"实践的精准知识服务路径;在"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从用户具身性"双创"实践的视角挖掘用户知识需求,实现知识需求的"精准识别";从认知过程与身体、环境、情境等相互依赖的视角,研究用户创业、创新的实践行为,为创业、创新用户制定精准的知识服务策略。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忠魁  
本世纪是教育实现由近代向现代转变的时期。在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作用下,教育改革剧烈而频繁。在实现教育改革表象的背后,存在着人们对教育发展客观规律作试图合乎历史的哲学思维。在寻求现代教育的变革方向和理想模式的过程中,哲学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现代西方哲学派别众多,理论纷呈。然而,其分化和合流,演变和发展是沿着两条主要线索进行的:一是统摄实证主义哲学、经验批判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等的“科学主义思潮”;一是统摄唯意志派哲学、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等的“人本主义思潮”。两大哲学思潮都是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