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9)
- 2023(9744)
- 2022(7850)
- 2021(7334)
- 2020(5367)
- 2019(12318)
- 2018(12097)
- 2017(21913)
- 2016(12262)
- 2015(13652)
- 2014(13666)
- 2013(13305)
- 2012(12997)
- 2011(11816)
- 2010(12255)
- 2009(10972)
- 2008(10959)
- 2007(9837)
- 2006(8980)
- 2005(8444)
- 学科
- 济(52785)
- 经济(52729)
- 管理(27190)
- 业(26991)
- 地方(20465)
- 企(19796)
- 企业(19796)
- 中国(19725)
- 农(17797)
- 业经(15006)
- 方法(13443)
- 农业(12561)
- 学(11289)
- 发(10883)
- 地方经济(10858)
- 理论(10315)
- 融(10255)
- 金融(10252)
- 银(9987)
- 银行(9969)
- 数学(9801)
- 行(9779)
- 数学方法(9616)
- 制(9570)
- 教育(9213)
- 环境(9207)
- 和(8933)
- 贸(8881)
- 贸易(8867)
- 易(8441)
- 机构
- 学院(172686)
- 大学(168157)
- 研究(66971)
- 济(64666)
- 经济(63025)
- 管理(57037)
- 中国(50499)
- 理学(46953)
- 理学院(46207)
- 管理学(45219)
- 管理学院(44891)
- 科学(41918)
- 京(37979)
- 所(34879)
- 农(31724)
- 研究所(31487)
- 财(30448)
- 江(30278)
- 中心(29828)
- 范(28812)
- 师范(28511)
- 州(27189)
- 北京(24704)
- 院(24557)
- 业大(24507)
- 农业(24334)
- 师范大学(22734)
- 财经(22702)
- 省(22694)
- 技术(21973)
- 基金
- 项目(109498)
- 研究(85154)
- 科学(84760)
- 基金(73565)
- 家(64185)
- 国家(63462)
- 科学基金(52661)
- 社会(51500)
- 社会科(48499)
- 社会科学(48487)
- 省(46521)
- 教育(39830)
- 划(38516)
- 基金项目(38216)
- 编号(36507)
- 成果(31444)
- 自然(31294)
- 发(30748)
- 自然科(30461)
- 自然科学(30450)
- 自然科学基金(29836)
- 资助(28847)
- 课题(27939)
- 重点(25985)
- 发展(24845)
- 展(24382)
- 年(23455)
- 创(23296)
- 部(22827)
- 创新(21604)
共检索到288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臧亚平 吴月红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人文性、历史性和广泛性的时代特征。当前徽州文化传承发展存在地方文化部门管理水平有限、文化传播路径狭窄以及文化产业市场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对此,要将徽州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事业建设、丰富徽州文化传承内容、创新徽州文化传承载体和规约徽州文化营商市场等,进一步繁荣徽州文化,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时明生
征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经过历史上长期的孕育、成长与发展,在当前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征信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渊源、征信文化发展的历史比较分析与启示、我国征信文化建设的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不断丰富创建内涵、拓宽征信文化边界、征信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以征信文化理念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提出推进我国征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
征信文化 信用体系 普惠金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刚
行业特色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从文化这个视角来思考发展,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高校发展到一定层次后,也要进入到关注文化这个境界。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际,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文化论坛关心高校发展的"特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刘灿
"共在"不仅表征了师生之间相互依存的存在状态,更具有精神和文化的指向意义。从师生"共在"的立场探讨民族文化传承路径,不仅可以阐明师生关系的本真之义,更能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目前,民族文化传承中出现了缺乏"共在"前提、偏离"共在"立场以及丧失"共在"承诺等非"共在"行为,可通过在师生责任关系中唤起传承意识、在师生立场转变中拓展传承空间、在师生视界融合中实现文化创生等路径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
“共在” 民族文化 传承 师生关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飞 何荣志
在当下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语境中,天津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传承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通过整理天津红色文化资源,总结其红色文化发展特色,采取红色基因的活化传承视角对天津文旅发展进行研究,借助大数据及信息化管理,整合天津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运用5G+VR等人工智能技术建构智慧型红色文旅体系,这对于发挥天津市红色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打造城市红色文化品牌,增强市民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红色旅游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提升天津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芳 褚劲风 王倩倩 邹琳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首个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其在充分挖掘多元文化的内在优势条件下,颁布一系列发展创意设计的政策,培育本土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企业,以最新技术和专业知识驱动设计产业发展,使设计产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布宜诺斯艾利斯设计之都的发展路径和成果,探讨其推进设计之都的实践与经验,以期为我国创意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鑫 朱要龙
城镇作为一种人类生产生活的聚落形态,自古以来即已存在。城市化的概念则是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相伴而生;在中国,本土学者似乎更倾向于"城镇化"的内涵表达。在当下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浪潮中,认真梳理分析城镇化内涵,找到一条本土化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较优路径显得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后认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涵应在机制与体制层面上来理解,无论是"机制"还是"体制"内涵的表达,均是城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形成协同合力,不应分割对立;两种城镇化路径的有机融合、功能互补和资源整合才是当下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较优选择,这也符合当下中国巨大存量城镇化发展的国情。
关键词:
城镇化 健康发展 最优路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吴滔
在目前的中国大学里,传统的课程体系大都是建立在教务处和院系之间的,先由各院系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再由教务处负责安排公共课和专业课。尽管每个院系有自己的专业设置,各个院系的培养方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总体来讲,常见的做法是各院系根据各自的培养需要设计出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再由教务处统一排课,各院系的课程就这样被整合进学校的总体课程体系之中。此外,教务处还负责安排一些不由院系直接开设的公共课,例如外语、体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薛配 吴衍发 傅士凡
国家级非遗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多重社会历史文化价值。现代文化生态的发展导致邳州纸塑狮子头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传承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文章基于文化生态学、艺术学和美学的研究方法,以邳州非遗纸塑狮子头在文化生态中的发展演变和传承创新为视角,分析邳州纸塑狮子头形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探讨邳州纸塑狮子头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文化生态 纸塑狮子头 艺术特征 传承创新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家魁
数以千计的徽州家谱是影响徽商生活与经商的重要宗族文献,其肯定和彰显商人的社会地位,客观上为徽商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文化动力。文章以徽州宗族为视角,从整体上探讨明清徽州家谱对徽商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总结经商经验,增强徽人从商信心;整合宗族资源,助推徽商经营成功;凝聚宗族关系,发展壮大徽商势力等。
关键词:
徽州家谱 徽商 商业发展 明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伟
近年来广州汽车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汽车零部件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有力的市场支撑。然而,由于自身竞争力不够,以及日系汽车企业本身所固有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广州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日系汽车企业的一、二级零部件配套体系相当困难。为了促进广州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在自主整车品牌的有效需求拉动下,进一步应该提高产品技术性能,提升产品的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在增强广州零部件综合配套能力的同时,增强零部件高端产品的本地化水平。
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产业 发展模式 路径 广州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宗灵 何雨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对文化加以传承的思想根植于尚学尚德的中华传统,契合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凝练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文化建设经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面临着文化同质化风险、传承技术变革挑战、资源保护及代际传承困境,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本来、外来、未来三重维度对文化传承进行了精辟地展开。当今,从政策扶持、教育培训、媒体传播、产业创新、国际交往等多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呈现出了全新样态,但仍有待从数字技术融合、传承人才培育、社会活力激发、国际影响拓升几个层面推动其发展的深入化、融合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毕娟 张耘
科技人文化的目标是在科技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多层次共同实现人文化,同时,科技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推进人文化的过程也是实现科技人文化的必然路径。"三个北京"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最佳诠释。因此,人文化科技发展模式成为北京市科技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并以此来推进北京城市建设和文明进步,从而促使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科技 人文化 模式 路径 北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