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640)
2021(553)
2019(1040)
2018(1058)
2017(1997)
2016(1223)
2015(1408)
2014(1478)
2013(1462)
2012(1445)
2011(1479)
2010(1694)
2009(1752)
2008(1811)
2007(1874)
2006(1786)
2005(1702)
2004(1699)
2003(1901)
2002(1942)
作者
(4111)
(3469)
(3289)
(3272)
(2249)
(1670)
(1471)
(1362)
(1339)
(1251)
(1245)
(1238)
(1233)
(1187)
(1118)
(1060)
(1041)
(1024)
(1015)
(931)
(918)
(852)
(851)
(838)
(817)
(797)
(774)
(752)
(680)
(660)
学科
(5806)
经济(5799)
管理(4182)
(3583)
(3489)
企业(3489)
教育(2916)
理论(2670)
(2619)
中国(1983)
(1797)
(1609)
业经(1593)
方法(1561)
(1434)
(1358)
金融(1357)
(1309)
(1285)
(1280)
银行(1280)
(1243)
(1234)
(1136)
思想(1127)
体制(1040)
政治(1020)
图书(982)
经济学(952)
书馆(941)
机构
大学(26852)
学院(24811)
(8431)
研究(8277)
经济(8208)
管理(6456)
中国(5908)
(5825)
(5817)
师范(5814)
(5711)
科学(4915)
理学(4787)
师范大学(4691)
理学院(4691)
(4635)
管理学(4610)
管理学院(4544)
(4540)
财经(4347)
教育(4282)
(3933)
研究所(3919)
北京(3831)
(3779)
(3735)
中心(3065)
财经大学(3032)
经济学(2909)
(2748)
基金
项目(10056)
研究(9215)
科学(7723)
基金(6707)
社会(5685)
(5348)
社会科(5275)
社会科学(5270)
国家(5264)
教育(4886)
成果(4812)
科学基金(4117)
编号(4094)
(3720)
(3413)
课题(3333)
基金项目(3090)
(2840)
(2774)
资助(2685)
(2617)
(2608)
阶段(2606)
项目编号(2554)
(2531)
规划(2440)
重点(2431)
(2356)
阶段性(2356)
教育部(2347)
期刊
(13425)
经济(13425)
研究(11632)
教育(7068)
(5568)
中国(5325)
学报(4893)
大学(3807)
财经(3753)
科学(3695)
学学(3283)
(3260)
管理(2893)
图书(2593)
(2378)
金融(2378)
(2332)
书馆(2181)
图书馆(2181)
问题(2102)
技术(1979)
(1703)
(1683)
(1669)
论坛(1669)
经济研究(1586)
社会(1543)
业经(1508)
财经大学(1420)
改革(1368)
共检索到44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建桥  
德育超越论奠定了将"超越"作为德育之本职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逻辑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它在回答超越的内涵、超越的对象、如何实现超越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时存在不足之处。究其根源,在于研究者对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假丑恶"现象和软弱无力的德育现状极度失望,由此导致了否定现实世界的极端思想。德育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是对德育自身的否定;超越的对象不是整个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之恶;实现超越的途径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联系生活世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许文贤  
现代高校德育应该通过对自身实然个体价值取向的反思,从而在个体与社会日益互依互存,走向融合的趋势中找到合适的定位,确立具有前瞻性、发展性的应然个体价值目标;并且通过由"约束型"德育向"发展型"德育的转型,努力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实现这一价值日标。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俭民  董泽芳  
对话已日益成为当今时代的核心精神和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然而,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仍然处于"美德袋"式的传统灌输德育模式之中。当前高校传统德育模式正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之中,工具化的德育目标,单向度的德育主体,知性化的德育内容,规训化的德育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德性的生成。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高校对话德育通过构建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实现对传统德育的超越。重构高校对话德育要求实现德育目标从工具理性转向生命关怀;德育主体从单向控制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内容从科学世界转向生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我国"讲授教学论"所秉持的是普遍主义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价值追求是:消除个性、控制一切。其具体表现是"知识传授论"与"讲授法主导论"。其理论来源是前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它既会导致专职教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心灵的三重异化,又会取缔教学存在的合法性,也不利于"讲授法"本身的健康发展。试图将这种方法论建立在某种或某些心理学理论之上,难以成立,且又陷入"心理主义"。要恢复教学方法的智慧性和个人性、最终实现教学自由,需要超越"普遍主义教学方法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从哲学、教育学和德育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严谨的审视,不难发现"生活德育"论在思维方式上不仅犯有形而上学的错误,而且也经不起教育历史与现实的事实检验和教育理论的拷问。澄清问题,理清思路,在基于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重构"生活德育",方能使我国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石健壮  李森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庞学光  
鲁洁教授在《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上发表的《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单纯适应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并同时提出和阐释了教育的超越本质以及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关系。此文发表后,很快引起教育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范兆雄  
传统的学校德育正受到后现代道德的冲击,新的重视主体幸福和享乐的道德文化要求学校德育进行相应的调适。"无痛德育"充分尊重学生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自主权利,提倡不损及他人的宽容,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消费、娱乐和享受中追求个体的幸福和快乐,在现实的生活中自然获得道德成长。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沈壮海  
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 ,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 ,构成了德育活动的整体过程。德育过程的有效性即德育过程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诸德育要素的效能、促进德育目的实现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德育过程中诸子过程充分有效地展开、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等对于德育过程有效性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杜时忠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极大地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走向多元的思想教育,使德育"不同而和",真正起到启发思想的价值。当然,学校德育要完全实现"四个走向",还面临着历史文化心理、现有管理体制、教师专业化等方面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韩益凤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精神,是现代大学对古典自由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然而,伴随"平庸时代"功利主义对大学教育的冲击,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强调实用知识,并表现出一种对研究理念的妥协和让步。最终,通识教育舍弃了传统自由教育理念中对理性自由、人生意义的探讨与追求,逐渐走向平庸。人文学科的式微与自由精神的缺失不得不说是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所面临的严肃问题。回归自由,关注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是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应有之意,超越通识教育并走向自由高等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型的关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德育本质问题是德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长期以来, 我国德育理论界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一直是比较混乱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少学者把“质”与“本质”相混淆,有的甚至把现象当本质。从哲学、逻辑学、词源学、语义学乃至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深刻地揭示德育的本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杜时忠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着"学校中心论"、"专门德育论"和"即时效果论"三大认识误区,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深入发展。"去中心化"使学校教育的优势式微;专门化的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并不一定是"福音";经济主义导向的德育实效追求并不恰当。面对经济社会的变迁,应树立新的德育观,以"合力德育论"、"生活德育论"和"长效德育论"超越学校德育的认识误区,推动学校德育的健康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编者按:1995年11月,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研究》杂志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上就德育的超越性本质与现实性功能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里刊发部分同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