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8)
2023(9868)
2022(8807)
2021(8327)
2020(6895)
2019(15934)
2018(15871)
2017(30735)
2016(16795)
2015(18875)
2014(18908)
2013(18731)
2012(16992)
2011(15227)
2010(14984)
2009(13513)
2008(12920)
2007(10975)
2006(9422)
2005(8067)
作者
(48201)
(39775)
(39560)
(37597)
(25274)
(19037)
(17993)
(15840)
(15183)
(14047)
(13837)
(13197)
(12501)
(12388)
(12325)
(11988)
(11940)
(11938)
(11220)
(11211)
(9901)
(9585)
(9519)
(8952)
(8856)
(8793)
(8758)
(8683)
(7918)
(7882)
学科
(68361)
经济(68292)
管理(47504)
(44230)
(37291)
企业(37291)
方法(32085)
数学(27908)
数学方法(27605)
地方(17387)
(16720)
中国(16202)
(15258)
(14969)
业经(14572)
(11441)
农业(11392)
理论(11228)
环境(11204)
(10784)
贸易(10780)
(10588)
技术(10463)
(10391)
地方经济(10043)
(9804)
教育(9757)
财务(9747)
财务管理(9732)
(9488)
机构
大学(235734)
学院(234193)
管理(97272)
(88261)
经济(86236)
理学(85511)
理学院(84533)
管理学(83101)
管理学院(82686)
研究(76058)
中国(54146)
(50182)
科学(49848)
(38100)
(37717)
业大(35963)
(35422)
研究所(34864)
中心(34068)
(32298)
(32163)
师范(32032)
财经(31597)
北京(31504)
(28769)
(28197)
农业(27783)
(26951)
师范大学(26165)
经济学(25240)
基金
项目(169955)
科学(133791)
研究(124315)
基金(122959)
(107027)
国家(106148)
科学基金(91550)
社会(76872)
社会科(72777)
社会科学(72758)
(66752)
基金项目(66559)
自然(60734)
自然科(59275)
自然科学(59264)
自然科学基金(58164)
教育(56607)
(56403)
编号(51374)
资助(50095)
成果(40799)
重点(37759)
(36860)
(36305)
(35260)
课题(34796)
创新(32796)
科研(32495)
项目编号(31685)
教育部(31422)
期刊
(92660)
经济(92660)
研究(66114)
中国(39275)
学报(37493)
科学(35141)
管理(33939)
(31411)
大学(27896)
教育(27328)
(26538)
学学(26151)
农业(22680)
技术(20143)
(15683)
金融(15683)
业经(15627)
经济研究(14228)
财经(14213)
图书(13823)
科技(12383)
理论(12324)
问题(11945)
(11883)
实践(11621)
(11621)
资源(11579)
(11100)
技术经济(11091)
情报(10773)
共检索到323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西顺  
德育叙事过程之前已经存在于师生心灵秩序之中的先在性的价值准备状态,即为德育叙事过程之"前视域"。"前视域"具备三种基本属性:兼具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功能的相反相成性、故事性以及知情意行的统和性。在"前视域"的结构中,终极价值观指涉人生终极意义,而工具价值观则为实现终极价值观提供做事原则及行为方式。在学校德育叙事的实际样态中,学生之"前视域"保证了德育叙事完整的本体性存在,教师之"前视域"直接影响着在学生的心灵之幕上所映射的叙事色彩及状态。研究德育叙事过程之"前视域",是德育叙事相关研究的前研究,具有前提性及奠基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西顺  
把德育叙事局限地理解为"讲述道德故事"容易在概念理解的源头窄化、浅化其内涵实质,从而导致学校德育叙事的许多理论及实践困境。德育叙事实为一种师生共在式的深层道德意义建构活动:师生在学校道德生活共同体内,以道德故事、生命故事为载体,通过叙述、聆听、反思、扮演、实践等方式,栖居于叙事内部的共通世界,敬畏道德法则,体悟生命意义,实现自我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自由与规则、历史与当下、现在与未来的价值思考与伦理体验。据之,德育叙事可以划分为能指叙事与所指叙事、外在叙事与内在叙事、单薄叙事与丰厚叙事、单向叙事与互动叙事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宁稼雨  
中国叙事文化学是针对以小说戏曲为主的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新方法。这一研究范式以故事类型为研究中国叙事文学的出发点,在梳理中国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对其中重要个案类型做系统深入研究。相关理论提出和实践前后历经近三十年,已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尽管经过长期的操作实践证明这一范式具有学理性和可行性,但从全面调整和更新20世纪以来中国叙事文学研究"西学中用"研究范式的格局上看,显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周凤娟  章依文  
研究目的:(一)研究学龄前儿童在看图叙事中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发展规律。(二)通过比较双语教学儿童和单语儿童在普通话看图叙事中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差异,了解学龄前儿童暴露在双语学习的环境中其母语的发展规律。在10个月后的追踪随访中了解双语教学儿童和单语儿童在普通话看图叙事中各语言评估指标的变化。(三)了解特殊语言障碍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在看图叙事中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差异,为临床语言干预提供参考建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洪明  龙宝新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者,是道德行为图式的储蓄所,是道德情感的传达者,是道德经验的转述者,是道德思维的传承者。道德故事的遴选、聆听视角的建立、道德故事的重叙和价值立场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四部曲"。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卢佳敏  
农具在李锐的小说中既是载体又是主体:一方面,农具功能的变迁成为观察农民、观察社会、观察时代的窗口,另一方面,知青生活让李锐注意到农具本身的主体性。《太平风物》是李锐以农具为主体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农具原有的躬耕功能变迁之后,发生异化,农民与农具情感分裂。这背后是李锐生命体验的流露,折射出其对当下失语乡村的发问和思考,同时也为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着力点。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刘珂  刘芮  
[目的/意义]基于研究数量和研究内容,分析我国目前数字人文项目开发现状,探讨游戏化叙事对数字人文的驱动和变革作用及其应用于数字人文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游戏化叙事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叙事表达和媒介呈现两个维度总结目前在数字人文项目中体现的游戏化叙事理念。[结论/发现]提出数字人文游戏化叙事的实践路径,即挖掘特色文化基因、构建开放叙事文本、完善平台反馈机制、打造多元媒介矩阵。[创新/价值]游戏化叙事为数字人文项目开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可丰富现有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方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枬  
教师的叙事研究是描述教师真实生活的"从下到上"的研究。它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重在对教师行为内含意义的揭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人情味、极具人文关怀、极有情感魅力的领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侯志军  
大学叙事是院校发展经验的真实表达,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经验性三个特征。院校研究中的问题、思路甚至研究方法与成果都必须在研究者获得真实的在场经验之后才能产生,也只有建立在"本土经验"基础之上的院校研究方案才更具信度和魅力。叙事研究回到现场的策略和对现场文本与研究文本的分析对院校研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大学叙事应当成为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叙事研究方法应当成为院校研究的重要方法。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朱敏  李甦  
叙事与对话能力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叙事对儿童的认知及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儿童的叙事能力成为评估正常儿童及障碍儿童交流能力的方法。作为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叙事中的评价的使用反映了儿童叙事能力的发展。本文梳理了儿童叙事评价能力的研究方法、年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特别是为未来形成评估儿童叙事能力的工具提供借鉴与启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建亮  
高职人文慕课教学中存在着学生角色演变和培养方式缺失、学生职业素质和培养策略缺失、学生文化自信和培养路径缺失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叙事驱动下的文化认同指引和个人成长关注的慕课改革思路,将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和基因植入学生叙事实践。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高职人文慕课的实践路径:加强思想引领工作,避免文化虚无主义、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培养职业自信人才、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学林   罗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文明指向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对极端片面、和平发展对掠夺霸权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厚的文明蕴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发展,实现了现代文明的积淀与跃迁,用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命运相融合,主张各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共生发展,破除了西方宣扬的“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清扫了思想迷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推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促进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学林   罗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文明指向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对极端片面、和平发展对掠夺霸权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厚的文明蕴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发展,实现了现代文明的积淀与跃迁,用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命运相融合,主张各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共生发展,破除了西方宣扬的“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清扫了思想迷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推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促进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立  
被杀前获救故事类型渊源于佛经与史传,在汉译佛经及以此为摹本的文本故事中,此一母题则仅呈现出"宗教意义"的"语词"载体功能。在章回体通俗白话小说中,"被杀前获救"母题的意义指向趋于世俗化,折射出大众趋合大团圆结局的惯性思维。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叙事功能。在与白话通俗小说密切相关的说书艺术领域里,"被杀前获救"母题借助"延宕"叙事技巧,由原来的"艺术效果"而被转译为"艺术手段",从而营造出叙述主体与接收者之间共谋的一场"狂欢"。同时,"被杀前获救"的母题并非中国传统文学的专利,在外国叙事文学传统中,其也被认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西顺  
所谓叙事德育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叙述具有道德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生进行道德自我建构的一种学校德育模式。叙事德育模式不仅致力于促进学生在其内心自主建构起道德的美好世界,而且致力于教师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建构美德,收获幸福。"师生幸福"是叙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叙事德育模式的建构为实质性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的"实效低下"问题提供了好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