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03)
- 2023(5260)
- 2022(4129)
- 2021(4036)
- 2020(2716)
- 2019(6280)
- 2018(6262)
- 2017(9376)
- 2016(5716)
- 2015(6402)
- 2014(6068)
- 2013(5389)
- 2012(4861)
- 2011(4420)
- 2010(4683)
- 2009(3616)
- 2008(3501)
- 2007(3158)
- 2006(2850)
- 2005(2579)
- 学科
- 济(13421)
- 经济(13405)
- 管理(11371)
- 业(9214)
- 教育(7569)
- 教学(7568)
- 中国(7368)
- 农(7075)
- 理论(7028)
- 企(6751)
- 企业(6751)
- 业经(5300)
- 学法(5225)
- 教学法(5225)
- 农业(4827)
- 学理(4510)
- 学理论(4510)
- 地方(4198)
- 制(3963)
- 研究(3343)
- 财(3206)
- 发(3099)
- 学(3036)
- 银(2887)
- 银行(2877)
- 工作(2844)
- 行(2797)
- 体(2794)
- 融(2717)
- 金融(2716)
- 机构
- 学院(65756)
- 大学(62543)
- 研究(23566)
- 济(19373)
- 经济(18646)
- 管理(18611)
- 中国(16763)
- 理学(14967)
- 理学院(14734)
- 管理学(14328)
- 管理学院(14192)
- 科学(13901)
- 京(13704)
- 职业(12399)
- 江(12393)
- 技术(12363)
- 范(12363)
- 师范(12236)
- 教育(11194)
- 所(11168)
- 财(10790)
- 中心(10725)
- 农(10211)
- 研究所(9988)
- 州(9984)
- 师范大学(9505)
- 院(9408)
- 北京(9025)
- 职业技术(8683)
- 业大(8547)
共检索到113577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儒 武中哲
坚持德法兼修对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基本内涵和目标是法治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道德素养。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法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德法兼修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法治人才的思想意识统一、完善法治体制机制、适应外部新变化等多个方面。鉴于此,高等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更好地定位培育目标、落实培育举措、健全培育体系,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卓越法治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
德法兼修 法治人才 时代背景 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进
办好法学教育,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对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进
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5月3日上午,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5.3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治人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麒 王继军
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要求法学教育应当以法律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和导向,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观念,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完整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即表现为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这主要是由于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目标定位和功能认识不足,课程体系不尽合理、完善,教学过程流于表面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蒋后强 章晓明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和系列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13年明确强调的工作要点。其中,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明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法治人才和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科学论述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突出价值,对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以法学教育为优势和特色的中国政法大学,坚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孟磊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交叉和跨界的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和思维优势是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针对我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存在专业间学科壁垒难以打破、专业复合程度不深、双学位存在考研与就业政策障碍和学制、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理工类高校要发挥法学与特色学科深度交叉优势、推广"双学位双证"培养模式、推动法学双学位与二学位招生与培养并轨、鼓励在国家急需的领域设置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博士点、借鉴"四跨"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群 戴立益
作为首批全国重点高校,最早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部属师范大学,培养卓越教师是我们的教育任务,更是我们的教育使命,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搞清楚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的成长规律,并将之与学校教育资源相结合,形成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教师既要教书,还要育人;既要促进学生成长,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这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工作的复杂程度,也感受到了教师培养工作的复杂性。我们必须从培养卓越教师的顶层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孟国忠 朱南峰 王正 徐朝阳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结合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的改革实践,从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卓越农林人才 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基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永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满足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要求。无疑,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定清
一、引言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教育部高教司开始研究制定"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是针对部分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而提出的,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差,产学结合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级会计人才不足40万人,且大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锴 柳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在此思路引导下,研究了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的搭建,具体内容包括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多元化教学融合运行机制以及"精准化供给"培养提升机制,以CDIO理念建设平台,以OBE理念优化升级平台,并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文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霍影 谭旭红 陈英
当前,伴随信息技术与会计行业的不断融合,公司及客户却更多地希望会计人员能够针对具体的商业问题给出系统化和定制化的税务解决方案。目前的会计人员需要考虑公司(客户)过去的业绩、分析现有的数据并评估经济环境变化,并综合这些信息帮助公司或客户正确定位以获得将来的成功。因此,会计人员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员,而更多的将演化为公司(客户)的战略合伙人,一个新的专有称谓已然出现——卓越会计师。一、卓越会计师在我国高等教育层面的培养现状伴随卓越工程师概念的提出,卓越会计师也迅速成为卓越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分支。当前阶段,高等教育领域内对于"卓越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马思洁
我国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的思想。当前我国全面实行依法治国,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则,这将推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民族地区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如果实施法学教育时能够考虑到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及就业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着眼于服务地方发展,将会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由安静、向前、李娜、姜勇编著的《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版)一书,详细探讨了民族高校卓越法学人才的培养这样一个崭新的论题。总览全书,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特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贾绍宁 刘奇 郭萌萌
文章从卓越人才培养的标准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内涵、标准及要求,阐述了二级学院在大数据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呈现的特点,提出了有效构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