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69)
2023(4965)
2022(4258)
2021(3865)
2020(3225)
2019(7041)
2018(7036)
2017(13225)
2016(7383)
2015(8364)
2014(8436)
2013(8137)
2012(7436)
2011(6662)
2010(6836)
2009(6551)
2008(6601)
2007(6152)
2006(5395)
2005(5078)
作者
(20309)
(17033)
(17031)
(16214)
(10736)
(8059)
(7720)
(6432)
(6430)
(6171)
(5796)
(5669)
(5537)
(5474)
(5425)
(5175)
(5037)
(5029)
(5017)
(4881)
(4322)
(4150)
(4054)
(3928)
(3897)
(3885)
(3798)
(3752)
(3405)
(3300)
学科
管理(28529)
(24999)
经济(24934)
(23580)
(21209)
企业(21209)
(11543)
(11156)
方法(8785)
(7978)
中国(7657)
业经(7227)
数学(7069)
数学方法(6980)
体制(6933)
(6884)
(6835)
财务(6813)
财务管理(6792)
企业财务(6435)
(6058)
银行(6050)
(5758)
(5553)
金融(5550)
(5280)
环境(5129)
理论(5113)
技术(4958)
(4903)
机构
学院(104893)
大学(104157)
(42598)
经济(41625)
管理(39269)
研究(33645)
理学(33123)
理学院(32785)
管理学(32334)
管理学院(32127)
中国(26271)
(24533)
(21497)
财经(18276)
科学(18222)
(17056)
(16354)
(16233)
中心(15630)
研究所(14176)
(14043)
经济学(13435)
财经大学(13395)
北京(13308)
(13167)
业大(13143)
(12685)
师范(12567)
(12315)
经济学院(11955)
基金
项目(67041)
科学(53440)
研究(52361)
基金(48405)
(40923)
国家(40563)
科学基金(35533)
社会(33886)
社会科(32092)
社会科学(32085)
(26838)
基金项目(25218)
教育(25048)
(21995)
编号(21871)
自然(21242)
自然科(20726)
自然科学(20721)
自然科学基金(20348)
(19328)
资助(19113)
成果(19106)
课题(15764)
(15345)
重点(15295)
(14653)
(14149)
国家社会(14141)
项目编号(13752)
创新(13750)
期刊
(50600)
经济(50600)
研究(33085)
中国(25539)
(21582)
管理(16441)
教育(14480)
学报(13888)
(13715)
科学(12994)
大学(11396)
(11164)
金融(11164)
学学(10683)
技术(9856)
财经(9675)
农业(8675)
(8270)
业经(7862)
经济研究(7544)
问题(6412)
财会(5944)
会计(5430)
职业(5291)
理论(5103)
(4919)
(4914)
(4836)
科技(4753)
改革(4741)
共检索到165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惠芹  王晓红  
"德技并修",指受教育者在工作和学习中所融入的"意念、德性、技艺"等身心要素的融合状态,与大国工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内涵一致。育德、修技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双引擎",其强调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为一体。工学结合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其本质是"学习的过程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工作是知识应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曾凡云  叶美兰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先进的文化是高职院校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职业教育改革正确方向的关键因素。基于中华优秀文化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价值观一致,提出高职院校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中应合力构建文化资源教育内容、创新文化德育教育新形式、发挥文化育人新功能,并分析文化在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中具有的时代价值,旨在为高职院校在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供有效的培养路径和办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贺婉  王蓓  
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育人机制的构建,文章提出从培养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实践应用和科研创新能力入手,从管理机制、工作机制和动力机制着眼,侧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从而构建高校信息化直接育人机制的创新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成涛  
健全的运行机制是保证事物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目前,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是制约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深入发展的瓶颈,构建健全的运行机制成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运行机制的构建应从运行目标、运行动力、运行形式、运行环境和运行调控等方面着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沙招友  周继超  聂羽西  高福安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二者的合力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攻坚",可从平台、观念、模式、体系四个维度来进行设计。搭建思政教育发展创新平台,构建激励评价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干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然而当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政府已逐渐认识到应用型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的重要性,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校企"双主体"育人工作的开展。文章对应用型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构建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在分析当前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策略,以期应用型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得以完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叶姗姗  
传统的大学继续教育存在封闭式办学与学科化人才培养的缺陷,基于大学继续教育服务型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大学应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并着力从组织、制度、平台、评价系统等方面强化育人机制的保障系统建设。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段妍君  张鸣乐  李梓鑑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围绕“立德树人”的发展核心,高校教师要结合育人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优势,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逐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成效。基于此,文章围绕高校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发展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延伸路径进行了探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蒙成  
在近些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政策文本中,"德技并修"是一个出现频次很高的热词。这是职业教育对智能化时代需求的呼应,精准表征了当今时代理想的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然而,何谓"德技并修"?如何正确理解"德"与"技"的关系?对这些根本问题亟需进行准确定位。德技并修,首先是指"德技融合",即德育与技能教育一体化。当前对德技并修的认识囿于已有的实践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杨咏  
哈肯的协同理论揭示了自然界开放系统中物质、能量交换产生的内部协同和平衡关系,认为系统内各子系统或各要素间基于非平衡相变,能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进而在宏观上产生独立部分之和的系统整体价值,即协同效应。高校研究生育人机制中存在着若干彼此相关的子系统结构,科学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机制,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子系统或各要素间的整合、协同、配合,有利于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和目标利益的最大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蔺伟  王军政  纪惠文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立足发展大局,在"三个转变"中把握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符合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现实需求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实践诉求。认为新形势下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要从责任协同、阵地协同、队伍协同、保障协同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努力开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建松  孔德兰  
人才培养工作应该是一个立体化同向协同过程,提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与生活指导课、基础素质素养课、专业基础与专业课、技能与技术课、社会实践课、公共选修课等全课程同向协同育人机制,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探索与实践全课程立体化同向协同育人为例,介绍如何真正实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穆晓霞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需求,构建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长效机制,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找准校企双方利益共同点,体现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特色,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芳  张立仁  郭郁  
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政府、企业、学校、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协调推进、形成积极的互动机制,从而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文章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主体、学生主动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