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90)
- 2023(4508)
- 2022(3703)
- 2021(3430)
- 2020(2880)
- 2019(6186)
- 2018(6123)
- 2017(11152)
- 2016(6235)
- 2015(6908)
- 2014(6313)
- 2013(6197)
- 2012(5931)
- 2011(5589)
- 2010(6011)
- 2009(5868)
- 2008(6192)
- 2007(5873)
- 2006(5423)
- 2005(4875)
- 学科
- 济(24420)
- 经济(24391)
- 管理(23203)
- 业(22322)
- 企(20419)
- 企业(20419)
- 技术(11232)
- 技术管理(8773)
- 方法(8485)
- 学(8261)
- 中国(7707)
- 业经(6928)
- 理论(6817)
- 农(6281)
- 财(6145)
- 制(6081)
- 数学(5875)
- 数学方法(5734)
- 银(5485)
- 银行(5466)
- 行(5286)
- 融(5217)
- 金融(5216)
- 教育(5158)
- 和(4533)
- 地方(4485)
- 贸(4124)
- 贸易(4120)
- 农业(4119)
- 体(4096)
- 机构
- 大学(101707)
- 学院(98560)
- 济(37667)
- 经济(36906)
- 研究(35334)
- 管理(34638)
- 理学(29119)
- 理学院(28691)
- 管理学(28099)
- 管理学院(27882)
- 中国(25742)
- 科学(22497)
- 京(21795)
- 财(19409)
- 所(18673)
- 研究所(16974)
- 江(16735)
- 范(16109)
- 师范(15986)
- 农(15622)
- 财经(15097)
- 中心(14668)
- 北京(13654)
- 经(13482)
- 州(13445)
- 业大(13233)
- 师范大学(12946)
- 院(12205)
- 农业(12132)
- 经济学(11935)
- 基金
- 项目(60527)
- 科学(48476)
- 研究(44976)
- 基金(43908)
- 家(38910)
- 国家(38557)
- 科学基金(32539)
- 社会(29162)
- 社会科(27557)
- 社会科学(27546)
- 省(23901)
- 基金项目(22732)
- 教育(20730)
- 划(20445)
- 自然(20144)
- 自然科(19721)
- 自然科学(19712)
- 自然科学基金(19376)
- 编号(17017)
- 资助(16660)
- 成果(15811)
- 创(15674)
- 创新(14887)
- 重点(14235)
- 发(13264)
- 部(13217)
- 课题(13011)
- 国家社会(12356)
- 制(11445)
- 教育部(11380)
共检索到156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檀传宝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践的作用 ,人类个体具有先验性的道德心理禀赋。这一结论可以从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找到依据 ,加以证明。“新性善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也是道德教育可能性能够得以说明的前提条件。因此这一理论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
新性善论 道德教育 生长 建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段景智 许永锋 李景春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近几年提出了“新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由先天善性构成的,因而学生的德性是“由内而外地生成”的。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檀教授在回答孙喜亭教授的批评时提出两个理论根据:一是人的“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是先天善性的存在根据;二是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相关的原理证明“人性本善”的命题是对的(以上详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檀文)。难道“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能证明“人性本善”命题的正确性吗?一、“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真能“遗传”吗?檀传宝教授认为,“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存在”,使人先天具有了善的禀赋。这种先天禀赋的存在可以通过马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西顺
"新性善论"是论述"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问题的重要前提,强调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践的作用而使得人类个体具有先验性的道德禀赋。该理论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近年来,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学术质疑。在论证"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这个德育基本命题时,如果不能形成对"新性善论"较为一致的认识,则会形成制约我国德育理论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
前理论 “新性善论” 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夏永庚
美丽中国的建设最为根本的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在精神和素质上的现代化。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目前知识人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这一使命,需要超越知识人的局限而走向培养德性人。德性人是智慧之人,是知善而行善之人,是审美而自由之人。在知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智力与德性的共生;在德育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在学校教学及闲暇时间,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培养一种天人合一、物与我同的伦理意识和审美意识。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德性 德性人 德性人的培育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峥
本文从新的视角对彭罗斯的企业内生成长理论做了深入解读。强调企业成长的驱动力并非特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或独特的资源组合方式,而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对外部知识的思维构建方式。继承性人力资源心智模式的适应性转变是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述胜 李晓美
对于孟子性善论之内涵,释之者众说纷纭。歧解迭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诠释者无视其方法论前提,只是根据孟子的某些个别言论推衍发挥。孟子“道性善”的方法论前提是谈论人性,就是在谈论人生的正常状态;人生有何种自然(人性),则必有实现其自然之当然(道德价值)。故人性与道德是内在于人生的,二者异名而同实,同归于人生之正常状态,亦即同归于人生之善。把人生之非正常状态也视为人性,实际上是以非人为人,违背了思维的基本逻辑。把人性区分为自然人性与道德人性,则割裂了自然与当然的一体性联系,使人性与道德成为相互外在甚至对立之物。认为“性”与“善”不能直接相连,是把人生之善这一内在而绝对之本身价值,误认为外在而相对之工具价值的结果。以“目的—手段”来说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则是误用工具价值分析框架的产物。孟子“性善”论告诉我们,人性乃人生的正常状态,道德乃人生正常状态之实现,人性既是人生之事实,也是对人生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尺度,人性之善乃内在的善、绝对的善,是一切道德规范得以确立的基础。性善论是合理的人性论,是孟子对于人类思想的重要贡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良 金海楠
在全球推进社会情感学习的进程中,技能成为社会情感学习内涵定位、育人机理的一个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从而引发了仅关注外在行为表现的技能化倾向,情感与社会性情感因此难免成为了一个边缘化、不在场的概念。技能化的症结在于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桎梏,将情感理解为外在的行为表现与身体反应,忽视了情感的内部心理因素与外在行为表现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窄化了社会情感学习的本质特征与育人功能。为超越技能化的症结,深度实现社会情感学习的育人价值,德性维度的揭示提供了一条重申社会情感学习的情感立场及其逻辑的理论思路。社会情感学习德性维度的实践诉求主要体现在注重价值导引、增强意义反思以及激发社会性情感等。
关键词:
社会情感学习 技能 社会性情感 德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巍 汤剑波 张伟平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研究系统自组织现象、规律学说的一种集合。近年来兴起的道德建构理论对于人类的道德发展这一开放系统来讲无疑也离不开系统本身的自组织。作为道德建构理论前提的道德人性论基础,特别是北师大檀传宝教授提出的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遗传(新性善论) 却争议颇大,不妨试用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自组织自然观来为这一价值预设提供一个存在平台,用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来初步指导如何发挥当代德育的重要意义并论证其必要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才茂
知识生产力是不同于物质生产力的一种新质生产力,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为主导的生产力。但知识生产力必须成长于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必须有丰厚的物质经济基础、知识积累、智力资本以及竞争的市场条件与专注于发展生产力的国际国内环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保强
从根本上说,教育格言源于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但在具体形态上,则主要由圣贤教育古训和民间教育智慧发展成型。教育格言的生成,须同时具备典型适宜的场景、自由主体的感悟、社会公众的认可及堪受考验的效果等基本条件。
关键词:
教育格言 来源分析 生成条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缪文卿
大学组织在社会场域中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而这一逻辑也从根本上规定了大学的本质,即大学是一个获致、集聚和加总各类大学资源的资源集合体;作为拥有特定组织总资源的一类学术组织,大学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大学诸利益相关者提供了组织载体。厘清大学组织的生成逻辑以及大学组织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深化对大学本质的认识,对推进大学组织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本质 大学场域 大学边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苏傲雪 王兢 孙晓天 何伟
内高班承办学校的选择对于内高班长远发展及内高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类型承办学校内高班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及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得出选择内高班承办学校的基本依据:内高班承办校宜设在大城市郊区或者中小城市;内高班宜设在教学质量适中、管理有特色的学校;独立建校的模式应慢慢过渡到混校形式,以增强不同民族学生的交流交融。
关键词:
内高班 承办学校 计量分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作者鉴于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长期存在的误区 ,提出了重新审视道德教育方法论的命题。本文从“道德”的概念与“道德教育”的基本视点出发 ,尝试以现代心理学理论阐明儿童的道德得以形成的心理学机理及其环境影响。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景林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并不局限于"四端"。人心诸"端"既非某种预设性的现成天赋道德情感,亦非某种由积习而成的经验性情感。"端"是人心作为"能、知"共属一体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体境域中的一种当场性和缘构性的必然情态表现。它表明,人心不仅在理性上具有对仁义诸道德规定之"同然",而且在情感实存上内在真实地拥有这仁义,具有实现善之先天的才具。故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具有存在必然性的本善,而非仅具某种可能性的向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