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37)
- 2023(8908)
- 2022(7470)
- 2021(7154)
- 2020(5983)
- 2019(14230)
- 2018(14400)
- 2017(26965)
- 2016(15183)
- 2015(17619)
- 2014(18096)
- 2013(17763)
- 2012(16690)
- 2011(15061)
- 2010(15680)
- 2009(14412)
- 2008(14770)
- 2007(13572)
- 2006(11670)
- 2005(10716)
- 学科
- 济(58167)
- 经济(58101)
- 管理(39251)
- 业(37175)
- 企(29844)
- 企业(29844)
- 方法(26146)
- 数学(22278)
- 数学方法(22026)
- 农(17622)
- 学(17020)
- 中国(15998)
- 财(15292)
- 理论(12983)
- 业经(12323)
- 制(12000)
- 贸(11727)
- 贸易(11718)
- 地方(11689)
- 农业(11365)
- 易(11343)
- 和(10346)
- 教育(10058)
- 银(9728)
- 银行(9693)
- 教学(9443)
- 务(9439)
- 财务(9407)
- 财务管理(9369)
- 行(9131)
- 机构
- 学院(218415)
- 大学(217800)
- 济(82002)
- 经济(79816)
- 管理(77240)
- 研究(71730)
- 理学(64731)
- 理学院(63938)
- 管理学(62636)
- 管理学院(62230)
- 中国(55524)
- 京(46830)
- 科学(45924)
- 财(39614)
- 农(39202)
- 所(37897)
- 江(36682)
- 中心(34323)
- 研究所(34028)
- 业大(32728)
- 范(31751)
- 师范(31380)
- 农业(31007)
- 财经(30693)
- 北京(29938)
- 州(29278)
- 经(27504)
- 技术(27208)
- 经济学(25509)
- 院(25202)
- 基金
- 项目(134165)
- 科学(101430)
- 研究(101352)
- 基金(90971)
- 家(78832)
- 国家(78093)
- 科学基金(64659)
- 社会(58713)
- 社会科(55187)
- 社会科学(55166)
- 省(54907)
- 教育(49563)
- 基金项目(47604)
- 划(45639)
- 编号(45155)
- 自然(40733)
- 自然科(39646)
- 自然科学(39633)
- 自然科学基金(38885)
- 成果(38678)
- 资助(37947)
- 课题(31860)
- 重点(30738)
- 部(29186)
- 发(29057)
- 创(27839)
- 项目编号(26801)
- 年(26385)
- 性(26239)
- 大学(26068)
- 期刊
- 济(96486)
- 经济(96486)
- 研究(64126)
- 中国(48946)
- 学报(36325)
- 农(35506)
- 教育(35040)
- 财(33903)
- 科学(30392)
- 管理(27181)
- 大学(26549)
- 学学(24209)
- 农业(23529)
- 技术(22437)
- 融(19665)
- 金融(19665)
- 业经(16349)
- 财经(15428)
- 图书(15065)
- 经济研究(14924)
- 业(13417)
- 经(13289)
- 问题(12576)
- 版(11934)
- 职业(10857)
- 理论(10806)
- 书馆(10711)
- 图书馆(10711)
- 商业(10656)
- 技术经济(10640)
共检索到336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凌新
实践哲学古已有之,从德性伦理实践哲学到功利伦理实践哲学以至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展示了实践哲学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的生动画卷。但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时代局限决定了德性伦理实践哲学的局限,功利主义实践观矫正了德性伦理实践哲学的思辨和片面,强调人们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求,强调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旨归,但是它的理论立足点和资本逻辑使其带有严重的负面效应。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范式,通过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才使德性伦理的实践观获得现实基础,才使功利主义的实践观得到矫正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不
关键词:
德性 功利 实践哲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彦玲 刘艺菲
黑格尔的法哲学具有明显的思辨理性的特征,他没有脱离其逻辑学的研究进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思想,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都脱离了现实世界及其本体论——实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的法哲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转向,这种转向通过批判路径和批判内容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雨辰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哲学对当代西方社会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当代西方社会“异化问题”、“消费主义文化问题”、“社会危机”问题的分析和批判上 ,本文分析了他们的理论得失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借鉴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艳 刘同舫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成为其否定现存世界、建构理想社会的重要环节。这一批判体现了从量的积累到阶段性质变再到整体性飞跃的动态过程,是一次有限度的批判与两次质的飞跃的统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的批判是囿于黑格尔理论框架内的有限度的表达;以该文本为转折点,马克思运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解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建立了新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对黑格尔批判的第一次质的飞跃;《资本论》的完成体现了马克思在生存论意义上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超越,这是第二次质的飞跃,也是以实现人类自由解放为宗旨的彻底意义上的超越。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批判 限度 超越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贾偲祺 温立洲
对于《穆勒评注》的解读,学者多倾向于直接建立起马克思与穆勒之间的对话,并将货币异化或交往异化看作是对异化劳动论的补充。当文本考察从经济异化进入到政治异化,马克思对个人占有的批判就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逐渐呈现出来,他首先批判并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个人占有的合理性,接着批判并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个人占有的合法性。通过前者,马克思完成了对穆勒式个人占有问题的理性去蔽,揭示出货币的存在属性、商品契约的异化属性以及市民社会的异化属性。通过后者,马克思指明了货币交换所致的形式需要与现实需要之间的错位,戳破并消解了洛克式原始正义的虚假自洽。马克思在文中所实现的政治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为探寻无产阶级于私有财产束缚下实现自由解放寻找新的可能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蒲德祥 张雯
马克思哲学具有丰富的幸福内涵,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哲学有着内在的继承、超越关系。马克思以“幸福”“实践”和“生活”三个概念范畴修正了“伦理—政治”幸福哲学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劳动—社会”的幸福哲学。对幸福概念的修正,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代替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幸福哲学的首要条件和内在动力,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人类幸福的内在尺度和标准;对实践概念的修正,以劳动实践代替德性实践,使劳动实践成为人类幸福的普遍本质活动;对生活概念的修正,用社会生活代替了狭隘的政治生活,使社会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理论。与传统的自我实现—德性实践—政治生活不同,马克思构建了自由全面发展—劳动实践—社会生活的全新理论。
关键词:
幸福哲学 幸福观 实践观 生活观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淑梅
马克思早期法哲学视域下的财产权批判思想经历了由资本主义架构内的批判到超越资本主义视野批判的演变过程。马克思起初为贫民捡拾枯树枝的权利作辩护,指责富人的“先占权”;揭露官僚政治是导致葡萄种植者贫困、财产权遭受损害的原因。马克思继而批判了黑格尔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思想,揭露了国家最高统治结构是私有财产的结构,提出了建立真正民主制的构想。他进而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揭露了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权是少数人独占的、自利的权利,提出了否定私有财产、实现社会的普遍财产权的人的解放的路径。马克思财产权批判思想的进路和启示性在于,他对底层民众内涵和历史作用的理解越来越具体、丰富;由从历史中寻找财产权根据转变为要求社会人权的全面恢复;从建构理性伦理共同体到建立人与人直接联系的社会共同体;为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法哲学 财产权 权利 私有财产 人的解放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武装
空间介入正义并不断生产出各种空间正义问题早已稀松平常。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原初经验空间与近代科学化空间讨论之后,尤其是自笛卡尔以降,空间的主体与身体向度得以渐次展现,并在梅洛·庞蒂、海德格尔那里获得圆熟。在西方众多空间阐叙逻辑中,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可谓一个伟大发现,但它终究有别于马克思意义上的空间生产(空间实践)理论,因为在根深蒂固处,后者更具批判特质与实践旨趣。我们今天重新梳理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空间面相并反思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一方面旨在资源萃取基础上阐扬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砥砺其新时代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穿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着回应新时代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空间堂奥,希冀从反思批判中获得合宜的本土空间方案。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户晓坤
建立在人与自然抽象对立前提下的绿色理论或生态政治具有非历史的马尔萨斯主义倾向,往往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的困境。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批判了马尔萨斯将人类与其自身再生产条件相对立的非人道主义本质,"过剩"、"稀缺"等经济范畴遮蔽了资本与劳动二元主体的对抗性社会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三位一体"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的内生性矛盾,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的断裂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并且构成了资本生态系统(资本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危
关键词:
地租 人口过剩 稀缺 资本逻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户晓坤
建立在人与自然抽象对立前提下的绿色理论或生态政治具有非历史的马尔萨斯主义倾向,往往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的困境。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批判了马尔萨斯将人类与其自身再生产条件相对立的非人道主义本质,"过剩"、"稀缺"等经济范畴遮蔽了资本与劳动二元主体的对抗性社会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三位一体"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的内生性矛盾,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的断裂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并且构成了资本生态系统(资本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危机根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具体化贯彻,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理论联盟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地租 人口过剩 稀缺 资本逻辑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青卫
通常人们多将学习视为一种痛苦的活动。这一现象是对学习本质的误解,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学习是人类求知获能,进而创新的基本手段。从学习的终极目的来看,它不仅表现为一种认识世界的认知活动,也体现为人类改造世界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这种具有自发创造性的活动是人与动物相揖别的关键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行精神生产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在"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由于社会再生产领域评价标准存在扭曲、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以及工具主义的影响,片面的学习观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异化的谋生方式。人要走向自由王国、实现学习活动向其"好玩"本质的回归,需要转变学习观念、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打牢学习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及制度基础。
关键词:
学习观 “好玩” 实践 学习兴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魏开 许学强
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基于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空间研究热潮。这一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将马克思学说引入空间研究领域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从其空间批判的基本立场、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视角、城市与城市化的核心内容、超学科的学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新马克思主义 空间生产 城市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水华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精神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基础上,明确把实践概念表述为感性的活动,并认为这种感性的活动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制约的现实基础,也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解读马克思实践概念中的生态哲学内涵,对于我们科学分析和应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实践 感性活动 生态哲学 物质变换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双套
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先后出现过"以日解马""以苏解马""借西解马"和"以马解马"四种解读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概念演变与话语特征。"以日解马"话语构成了中国人早期了解西方世界的认知结构,也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早期图景;"以苏解马"曾一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主流范式,建立在苏式话语基础上的教科书体系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解方式;"借西解马"话语扩充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为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求解提供了一定的话语支撑;"以马解马"话语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正本清源、返本开新。我们需要以"以马解马"为基础,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并进,以构建具有原创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黎一献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切的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是对主客二分的批判和简单同一的超越,主体和客体是对立同一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分析蕴含了对人的发展维度的关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价值秘密的揭示,发掘了以物为依赖的人的主体独立性。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归根到底关注的是人的发展问题,是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商品价值中人的发展依归。
关键词:
商品价值 主体 客体 人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