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0)
2023(2251)
2022(2066)
2021(2246)
2020(2023)
2019(4600)
2018(5008)
2017(10128)
2016(6047)
2015(7363)
2014(7496)
2013(7292)
2012(7097)
2011(6573)
2010(6911)
2009(6745)
2008(6641)
2007(6189)
2006(5743)
2005(5328)
作者
(16318)
(13417)
(13089)
(12861)
(8419)
(6366)
(6168)
(5124)
(4907)
(4890)
(4390)
(4322)
(4182)
(4154)
(4031)
(4015)
(3909)
(3895)
(3891)
(3831)
(3541)
(3289)
(3246)
(3215)
(3086)
(3036)
(2991)
(2974)
(2692)
(2689)
学科
(19578)
经济(19544)
管理(12578)
(11410)
中国(10506)
方法(8562)
数学(7909)
数学方法(7863)
(7397)
企业(7397)
教育(6669)
(6596)
(6593)
(5955)
银行(5949)
(5787)
(5512)
贸易(5508)
(5438)
(5246)
(4805)
金融(4805)
(4080)
(3900)
税收(3865)
农业(3847)
(3839)
制度(3657)
(3657)
业经(3618)
机构
大学(92264)
学院(85411)
(35674)
经济(34709)
研究(29914)
管理(29029)
理学(23990)
理学院(23655)
中国(23536)
管理学(23245)
管理学院(23071)
(20420)
(19817)
科学(15489)
(15204)
财经(15143)
(14309)
师范(14255)
北京(14177)
(13589)
研究所(13248)
(12918)
中心(12618)
教育(11863)
师范大学(11529)
经济学(11192)
财经大学(11109)
(10831)
(10724)
(10549)
基金
项目(43929)
研究(37882)
科学(33571)
基金(29261)
(23552)
国家(23304)
社会(22369)
社会科(21002)
社会科学(20996)
教育(19703)
科学基金(18646)
编号(17516)
成果(17319)
(16609)
基金项目(15025)
(14804)
课题(12926)
资助(12655)
(11222)
大学(11167)
(11101)
项目编号(10759)
(10466)
教育部(9889)
重点(9753)
(9717)
自然(9540)
规划(9457)
人文(9384)
自然科(9229)
期刊
(42463)
经济(42463)
研究(35210)
教育(21732)
中国(19984)
(13206)
(11421)
金融(11421)
管理(11197)
(10678)
学报(10014)
大学(9288)
科学(8641)
农业(7722)
财经(7623)
经济研究(7079)
业经(6944)
学学(6871)
(6691)
问题(6580)
(6578)
图书(6549)
技术(6472)
国际(5895)
理论(5537)
实践(4998)
(4998)
书馆(4863)
图书馆(4863)
商业(4697)
共检索到144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文兵  沈红  
德国大学排名起步较晚,1998年才发布第一个大学排名,但德国CHE大学排名却由于其独特的方法而为国际同行所称道。CHE是由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发起成立的非官方机构,主要负责德国大学的排名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的改革与发展。CHE大学排名在价值取向、指标选择、数据来源、服务对象的确定等几个方面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其做法对我国大学的排名活动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熊万曦  
从1998年开始,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CHE大学排名,这一排名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在排名的内容上它关注大学教育的质量,在排名的方法上它不对大学做整体的次序排名而是针对单个学科构建了一个没有名次的排行榜,并且以分组的方式呈现各个评价指标的结果。这种独一无二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大学排名的弊端,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大学排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CHE大学排名的理念与实践都值得我们借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振国  
作为对大学的排名性评估指标,有三个特征是至关重要的:敏感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好的评估应该有益于促进学校发展,而不是学校发展为了满足评估指标。评估是以现有的学科和院系为基础,评价指标和数据的收集都是基于已有的学科和学术。大学排名本身并无所谓风险,注重排名甚至根据排名进行决策才有风险,依据大学排名名次进行决策的程度越高则风险越大,所以这个标题写全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赵海平  赵安琪  付少雄  
高校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披露发生在其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以切实保护学校及相关利益主体的隐私权,但是目前我国大陆高校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并未十分重视。本文以最新发布的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高校为例,对其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剖析。本研究有助于加强高校及个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内涵的重视和理解,同时也为我国高校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切实的建议和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崔艳丽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卓越排名"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有特色的学科排名。"卓越排名"采用事实指标和主观指标,从研究、应用、国际化和学生判断等方面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各学科进行多维评价。它的多样化卓越理念、高中低分组方法、以学科为基础等特征对我国大学学科评价和建设富有启发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硕旺  洪成文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CHE)是1994年由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发起成立的非官方智囊机构,主要负责大学排名工作。2007年,CHE开发出一套旨在对大学国际性与国际化进行测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紧紧围绕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两项中心工作,从输入和输出两个维度,制定出涵盖教授、青年教师、学生、服务和管理、课程提供、毕业生以及大学国际声誉等核心指标的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德国CHE的经验,对构建我国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质量保障体系,提高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质量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宋晓欣  闫志利  Müller-Rytlewski  
当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形成了完善的招生制度,体现出综合性、自主性、职业性、多样性和过渡性等特点,为保障学校正常运行及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积极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现实背景下,借鉴德国经验,应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制度改革,拓展生源范围,实行分类招生,实施综合评价,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在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强化政府监管规制、社会监督机制及学校自律机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第二大类高等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方面形成了明确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体现出其特色化发展战略。具体来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专业设置强调应用性,注重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第二,专业设置重视跨学科性,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三,专业设置凸显特色性,注重新设专业和原有专业之间的互补与协调。基于这些特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可以为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专业设置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兰兰  陈友华  
德国作为现代大学模式的发源地,培养了大量富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为德国的工业与服务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培养创业人才的主要特点是以职业导向作为创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资源共享,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的共赢,跨学科全球视野培养创业人才,充分支持学生创业实战。因此,我国高校培养创业人才应该更新创业理念,营造创业氛围,注重职业分析,规划学生的创业生涯,盘活创业资源,精准服务学生创业,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平原  
大学排行榜的好坏,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方式以及具体操作是否严谨。大学评价不能重"物"轻"人"。对于"大学精神",我认为没有凝定不变的东西,也不相信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十几万人近百年的努力,有关讨论是"可爱"而"不可信"的,而我宁愿把这种讨论转化为讲述"大学故事"。校园里广泛流传的故事,经过一代代师生的选择、淘洗和再创造,以活灵活现的形式,不断传承并塑造着大学精神。它同样可以成为大学史乃至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教授是大学故事中的主体,如何实现古人"从游"之义,坚守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道德准则,经得住金钱和名位的诱惑,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必须回到"尊师重道"上来,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继  
我国法学高等教育曾经深受德国的影响。因此 ,考察德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在入学制度、seminar制、统一毕业考试制度、导师制、博士毕业评分制等方面长期形成的独特制度以及重视学术研究的传统观念 ,对于改进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模式 ,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炳和  
德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跻身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独具特色,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秦咏红  陈正  
德国学习工厂具有多方协同、理实一体、运营模式可持续等特点。其理念、功能和运营模式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借鉴意义,通过"三实"环境实践平台、"三业"发展课程平台和"三创"思维转化平台建设,形成系统化的多维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空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越  涂颖清  
文章简要梳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基本情况,详细介绍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教育经费、生源招募等七个方面的特点,并择要提出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四点启示,包括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