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17)
2023(8353)
2022(7019)
2021(6316)
2020(5036)
2019(11609)
2018(11273)
2017(21461)
2016(11470)
2015(12510)
2014(12584)
2013(12411)
2012(12109)
2011(11082)
2010(11467)
2009(10306)
2008(10090)
2007(9057)
2006(8357)
2005(7893)
作者
(34562)
(28710)
(28681)
(27119)
(18293)
(13828)
(13025)
(11125)
(11038)
(10183)
(9966)
(9646)
(9472)
(9219)
(8996)
(8956)
(8511)
(8270)
(8248)
(8131)
(7474)
(7141)
(6917)
(6683)
(6561)
(6449)
(6376)
(6327)
(5886)
(5696)
学科
(55463)
经济(55415)
(25894)
管理(25497)
地方(22369)
中国(19526)
(18005)
企业(18005)
(16285)
方法(14232)
业经(13199)
地方经济(12274)
数学(12064)
数学方法(11915)
农业(11485)
(11181)
(11165)
金融(11162)
(10610)
(10393)
(10311)
银行(10292)
(10135)
(9592)
(9338)
贸易(9325)
环境(9317)
(8862)
产业(8757)
发展(7756)
机构
学院(163827)
大学(161745)
(68627)
经济(66995)
研究(66898)
管理(55773)
中国(50334)
理学(46311)
理学院(45548)
管理学(44714)
管理学院(44392)
科学(41516)
(36950)
(34876)
研究所(31437)
(30960)
(29604)
中心(29447)
(26513)
(26442)
师范(26180)
(24708)
北京(24352)
财经(23362)
业大(23189)
农业(22711)
(21789)
师范大学(21304)
(21060)
(21016)
基金
项目(105157)
科学(82691)
研究(77619)
基金(74150)
(65625)
国家(65070)
科学基金(54412)
社会(49038)
社会科(46547)
社会科学(46539)
(42012)
基金项目(39373)
(35958)
教育(34404)
自然(33918)
自然科(33020)
自然科学(33010)
自然科学基金(32374)
编号(30999)
(30195)
资助(29520)
成果(25725)
重点(24860)
发展(24247)
(23852)
课题(23456)
(22248)
(21641)
创新(20405)
国家社会(20267)
期刊
(87523)
经济(87523)
研究(55472)
中国(39886)
(28834)
学报(25084)
科学(24806)
管理(22589)
教育(21646)
(21206)
农业(19934)
(19531)
金融(19531)
大学(18746)
学学(17450)
业经(15335)
技术(14300)
经济研究(13965)
问题(11542)
财经(11078)
(11010)
(9694)
资源(9306)
(9110)
世界(8761)
(8545)
现代(8395)
图书(8247)
商业(8185)
国际(8067)
共检索到270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潇  
近几十年来,德国鲁尔区一直致力于结构转型,在工业遗产利用、生态复兴等很多方面树立了样板。从认识鲁尔区内在的空间特质(多中心)入手,识别其空间特色,然后剖析基于此特性的三大空间发展思路(结构紧凑),进而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瑄玮  李瑞丽  
我国钢铁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借鉴德国钢铁产业尤其是鲁尔区钢铁产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路径依赖与突破,对于指导我国钢铁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钢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突破路径依赖式的增长模式,创造出新的发展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解永庆  
香港新市镇发展至今已经较为成熟,其强调土地集约、功能混合的紧凑模式得到广泛认可,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并未达到"自给自足,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客观分析香港新市镇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利于实现我国新城的高质量建设与高效管理,对推进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分析香港新市镇的紧凑发展模式,具体包括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混合居住形态,职住关系,公共服务配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客观评价总结香港新市镇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并针对大陆新城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大陆地区新城发展应控制新城建设用地规模;倡导混合居住模式,避免社会隔离;开拓新城就业岗位,多途径促进本地就业;鼓励政府购买,多渠道保障公共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耀华  唐琳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大而又特殊的问题。迁安市是典型的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的资源型城市,虽然拥有资源优势,但城市的发展依然呈现诸多瓶颈。通过迁安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比较分析,并借鉴鲁尔模式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迁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行政策引导,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创新体制,实施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注重环境保护;扩大就业渠道,解决失业问题。转型,是迁安再获新生的必由之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柯文  
改造与振兴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我们刊登两篇有关德国与美国改造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调查报告,以期有分析地借鉴发达国家改造老工业基地的基本经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欣航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以资源型为发展模式的基地,发展道路与世界上的典型老工业基地鲁尔工业区发展路径大体一致。比对鲁尔工业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对鲁尔老工业区的振兴发展进行总结,鲁尔区转型力度和改造范围有限,能源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指出,要学习以鲁尔等为代表的老工业区的成功经验,在"三个推进"和"四个着力"政策背景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老工业基地的内生动力,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早日重现老工业基地昔日的辉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敏  徐会夫  何昕  
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的紧凑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梳理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拓展面临的若干问题后,从空间"集中与分散"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以"适度集中"为基本内涵的城镇空间紧凑发展状态。结合"适度集中"状态在空间规模、空间结构、空间建设方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讨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紧凑发展的路径选择及规划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华富,韩世君,路建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国平  
日本自1950年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以及其后在1962年发布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来,在近70年间,编制和实施了多个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应对新的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国土空间出现的新问题,日本于2005年改《国土综合开发法》为《国土形成计划法》,一改过去数量扩张的"开发",转向存量提质的"利用",先后编制并发布了2次《国土形成计划(全国计划)》,致力于建设均衡、紧凑和网络型的国土空间。未来10~20年,中国人口也将进入减少状态和超老龄化社会,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利用必将与其相适应。借鉴日本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营造方面的实践,研究认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营造应该有新理念和新变革,应该从大规模国土空间开发向国土保护转型,从数量扩张型向存量优化和减量提升的国土空间规划转型,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再到减量规划的转型;应着力形成多重"紧凑型+网络型"的国土空间结构,打造均衡、安全、安心的可持续国土空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红卫  
山西省和德国鲁尔区都是典型的资源型区域。鲁尔区经过近3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功地从德国的"煤钢中心"、"煤城"、"重污染区域"成功转型为整个欧洲的"文化之都"。而开始于1990年代末的山西产业结构调整至今尚未取得明显效果,甚至在很多年份是越调越重。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山西省与德国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和制度安排上的异同,尝试提出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苑琳  
德国鲁尔区由原来的煤炭、钢铁等传统的工业转变经济结构,走出困境,形成一条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显现良好的发展前景,要借鉴这些经验,有效推进山西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丽  金凤君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扩张造成耕地面积减少以及能源资源消费与污染排放增长。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以其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布局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的特征,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发展的选择。但是,由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和特征迥异于西方国家,因此关于紧凑城市"提高城市密度、促进土地利用的功能混合以及鼓励公交出行"的内涵,以及紧凑城市可以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的观点在中国是否可行,还需要仔细分析。在辨析中国所需要的紧凑城市内涵基础上,建立城市紧凑度评估指标体系,对中国1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与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67.2%的城市处于不紧凑状态,城市的紧凑度与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没有很强的联系,与人均能源消耗以及污水排放的相关系数也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本文还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紧凑城市,以及如何实现紧凑等进行了探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永春  刘沁萍  田洪阵  
辨析了中西方不同发展背景下紧凑城市的具体含义,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高密度紧凑城市的概念,并指出高密度紧凑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土地混合利用和开发强度高,人口或建筑高密度化,城市整体形态紧凑。最后,探讨了高密度紧凑城市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方法,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正红  冯长春  杨子江  
紧凑城市理论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指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土地利用理念和思想。针对紧凑城市理论与实践,梳理了现有的主要研究文献并剖析了荷兰、日本和我国香港三个典型以紧凑为导向的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案例,分析了紧凑城市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实践特点,重点探讨了紧凑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理念和特征。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指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应借鉴紧凑城市发展理论及土地利用的核心理念,以提升我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水平,推进新时期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