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52)
- 2023(16257)
- 2022(13884)
- 2021(13163)
- 2020(10728)
- 2019(24911)
- 2018(24920)
- 2017(46272)
- 2016(26084)
- 2015(29463)
- 2014(29843)
- 2013(28865)
- 2012(26752)
- 2011(24452)
- 2010(24760)
- 2009(22578)
- 2008(22118)
- 2007(19709)
- 2006(17704)
- 2005(16185)
- 学科
- 济(100261)
- 经济(100128)
- 管理(73247)
- 业(67788)
- 企(55852)
- 企业(55852)
- 方法(39174)
- 中国(33977)
- 数学(33136)
- 数学方法(32702)
- 农(27754)
- 财(25804)
- 地方(25329)
- 业经(24104)
- 教育(23712)
- 学(23384)
- 制(22494)
- 理论(19442)
- 农业(18497)
- 银(17448)
- 银行(17404)
- 贸(17376)
- 贸易(17359)
- 技术(17249)
- 易(16776)
- 融(16761)
- 金融(16758)
- 行(16727)
- 环境(16648)
- 和(16386)
- 机构
- 大学(367171)
- 学院(362273)
- 济(138830)
- 管理(137115)
- 经济(135436)
- 研究(128386)
- 理学(117177)
- 理学院(115712)
- 管理学(113715)
- 管理学院(113022)
- 中国(92385)
- 京(81309)
- 科学(78319)
- 财(66930)
- 所(64997)
- 研究所(58698)
- 范(57054)
- 中心(56696)
- 师范(56605)
- 农(56585)
- 江(55973)
- 北京(52668)
- 财经(51872)
- 业大(51609)
- 经(46978)
- 院(46551)
- 师范大学(46194)
- 州(45163)
- 农业(43765)
- 教育(43061)
- 基金
- 项目(239349)
- 科学(188791)
- 研究(182310)
- 基金(169579)
- 家(146523)
- 国家(145126)
- 科学基金(123910)
- 社会(112384)
- 社会科(106230)
- 社会科学(106207)
- 省(94838)
- 基金项目(89468)
- 教育(88566)
- 划(80930)
- 自然(78368)
- 编号(76740)
- 自然科(76450)
- 自然科学(76436)
- 自然科学基金(75044)
- 资助(69237)
- 成果(65334)
- 课题(55727)
- 重点(54583)
- 发(54553)
- 部(53652)
- 创(49808)
- 项目编号(47012)
- 教育部(46462)
- 创新(46226)
- 制(46172)
- 期刊
- 济(162151)
- 经济(162151)
- 研究(119789)
- 中国(83577)
- 教育(68898)
- 学报(55136)
- 农(52619)
- 管理(52290)
- 科学(51179)
- 财(50503)
- 大学(42964)
- 学学(38706)
- 农业(36394)
- 技术(34352)
- 融(33240)
- 金融(33240)
- 业经(27043)
- 财经(25390)
- 经济研究(24645)
- 经(21639)
- 问题(20707)
- 图书(20647)
- 业(18436)
- 理论(17361)
- 科技(17270)
- 职业(17056)
- 坛(16583)
- 论坛(16583)
- 技术经济(16441)
- 发(16238)
共检索到562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世岳 沈文钦 巫锐
德国社会科学范式下的高等教育研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扩张的实际需要促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研究的实践导向保障了德国高等教育研究在学科范式和研究领域上的开放性,但同时也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是高等教育研究自身的学科定位不清晰,研究者缺乏明确的身份认同;其次是高等教育研究缺乏理论关怀,学术创新不足。在缺乏共同学科背景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学术共同体间的学术交流与知识积累,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做出重要理论突破,成为德国乃至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德国 高等教育研究 科学学 学科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肖军
德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其研究主题以东西方国家教育比较及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研究为主;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其研究主题主要为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德国比较教育学学科制度化程度较低,有十余所高校设有比较教育学讲席,其中汉堡大学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镇;德国共有3种重要的比较教育学期刊,“国际与跨文化比较教育分会”是学科交流的最重要平台。德国有较多国际知名的比较教育学者。整体来看,德国比较教育学目前处于“失意”和“复兴”之间。
关键词:
德国 比较教育学 学科制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卞翠 沈文钦
通过梳理高等教育研究在法国学界的发展历史、研究组织建制以及代表性学者可以发现,法国高等教育研究展示出非制度化、跨学科以及问题导向性的特点。以组织学与社会不平等再生产等社会学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推动了法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但当代高等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亟须引入多学科的视角。
关键词:
法国 高等教育研究 非制度化 跨学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振刚 杨春
对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高等教育数量快速扩张和质量下滑的社会条件下,多元的文化传统、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分权的政治体制、完善的法律制度、先进的信息技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完善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提出了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陆亭 李晓红 刘伯权
本文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制度特点及其改革进行了探讨 ,认为以教授为中心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分散行使国家权力的州政府是德国高等教育管理结构中的两个关键层次 ;除政府职能外 ,一些独立性教育机构在德国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德国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特色、高等学校的分类特色等其他一些制度特点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德国 高等教育 制度特点 体制 借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先奇 冀伦文
从“大学是什么”、“大学之道是什么”入手,揭示大学制度建立发展中的基本问题,阐明制度创新是大学数百年发展进程中的不变动力。立足现实、面对挑战、着眼未来,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在新世纪创新发展的四项原则,并诠释中国大学应具有的理念,强调要坚定追求真理的职业信念、高扬理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制度创新 动力源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克里斯蒂安·约翰·施密德 格奥尔格·克鲁肯 巫锐
德国高等教育研究经过40年的发展,已有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本文从高等教育系统的数量—结构发展、高校治理、高校组织、高校中的行动团体和机会平等五个方面,概述了德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和结果,认为该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论和主题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了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研究,应该加强该领域的制度结构建设,特别是学术职业道路建设;同时,需要持续地发展理论和方法,并实现学术性与实践性导向的平衡。对未来发展而言,应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与科学研究的合作并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的小众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国琴
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德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采取了系列举措,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应用科学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职业教育开始向高等教育延伸,高等教育体系出现异质化。这些举措体现了新形势下德国对高等教育"学术化"的反思,它们以新的方式诠释了德国大学精神,是洪堡教育理念的承续与拓展。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双元制 大学理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娣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的双线制高等教育体系是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教育体系。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的不足,及高等教育内部的管理体制所导致的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上偏向普通教育,双线制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不健全等,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因而,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财政资源、合理规划教育体系内部结构对促进双线制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姜爱红
以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几次重要变革为中心,追溯了德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六百多年的演变历程。从中世纪大学建立之初的多层次学位教育,到洪堡改革后19世纪学位教育的单一化和统一化,再到20世纪90年代"博洛尼亚进程"中多层次学位体系的重新建立,德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紧随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迁,不断地发生着调整、更新和改造。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学位制度 历史演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武元
世界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存在市场主导型和国家主导型的两种制度安排,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生成的制度环境导致了私立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命运。国际经验表明,在国家主导型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政府都会有从"排斥"到"不得已接受"再到"接受乃至完全接受"的过程。一般来说,"排斥"主要表现在精英教育阶段,"不得已接受"主要表现在大众化起步阶段,"接受乃至完全接受"主要表现在后大众化阶段或普及化阶段,属于国家主导型的多数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已经或正在遵循着这个规律。我国高等教育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深层次制度环境的改善问题;而且,今后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发展任务...
关键词:
私立高等教育 民办高等教育 制度环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康宁 董云川
以教育法规作为文本分析的基础,以"价值中立"的评估发展理论为线索,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组织多元发展的历程和主要特点。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组织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政府集权、地方分权、社会中介组织介入、专业化发展。评估机构应由单一的政府组织,向多区域、多层级、多主体的多元结构发展,最终通过提高组织的专业化程度,解决评估"价值中立"的问题。
关键词:
评估组织 多元价值 专业化发展 文本分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天野郁夫 陈武元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学说之所以在日本被普遍地接受和引用 ,是因为它能够巧妙地说明大众化程度已达很高水平的日本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但是 ,特罗的思考尚未经过事实的严格检验 ,是一种假说 ,把它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理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欧洲和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建立起来的这个“理论”,一方面应加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制度类型论来加以补充与完善 ,即根据类型的不同来设定过渡阶段的多条路径。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学说特别是其阶段过渡理论 ,只有将基础放在把非欧洲世界特别是日本也纳入视野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比较研究上 ,才能够形成不需要加引号的理论。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发展阶段 学说 制度类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耀丽
自愿问责制度是美国高校在面对外界不断增加的问责压力下,由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应对的结果。目前美国高校主要采用两种自愿问责方式:一是公立高校的自愿问责系统,它通过开发"大学肖像"模板,使利益相关者能够查询和比较高校绩效;二是由学生学习与问责新领导联盟开发的高校自我评估工具,它以学生学习结果的改进为抓手,重点关注高校内在评估和管理机制的审核与完善。其启示如下:第一,高校的自愿问责可通过不同方式实现;第二,问责与改善两个目标可以有机结合;第三,高校可通过自愿问责逐步实现自我规制。
关键词:
自愿问责制度 自我规制 美国高等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田联进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往往被其市场化、多样性、竞争性等丰富多彩的光环遮蔽了其历史生长逻辑的真实性。美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美国人独特的文化特质及理性选择赋予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创造性、相对独立性、内生性的特征。考察高等教育的制度逻辑,借鉴是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但要与自身的内部环境相结合。对高等教育制度逻辑生长而言,理性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美国 高等教育 制度 历史 发展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