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1)
2023(6032)
2022(4622)
2021(4776)
2020(3498)
2019(7993)
2018(7996)
2017(13186)
2016(8669)
2015(9849)
2014(10009)
2013(8573)
2012(7806)
2011(7037)
2010(7305)
2009(6223)
2008(6033)
2007(5796)
2006(5002)
2005(4528)
作者
(18481)
(15166)
(15152)
(14546)
(9698)
(7261)
(7216)
(5953)
(5809)
(5620)
(5215)
(5078)
(4834)
(4696)
(4643)
(4571)
(4535)
(4507)
(4439)
(4342)
(3975)
(3882)
(3781)
(3629)
(3501)
(3438)
(3408)
(3315)
(3188)
(3116)
学科
教育(21626)
(15928)
经济(15903)
中国(13686)
管理(13296)
(9459)
理论(9201)
教学(8190)
(7808)
企业(7808)
(6957)
业经(6098)
研究(5818)
(5714)
(5294)
学校(5282)
发展(5135)
思想(5118)
地方(5031)
政治(5016)
(5013)
农业(4827)
思想政治(4782)
政治教育(4782)
治教(4782)
德育(4727)
工作(4419)
(4305)
(4212)
学法(4159)
机构
大学(102306)
学院(96203)
研究(36155)
教育(31324)
(27688)
师范(27597)
管理(26631)
(26087)
经济(24999)
(23259)
师范大学(22301)
理学(22036)
理学院(21626)
管理学(20945)
管理学院(20719)
中国(20391)
科学(19979)
(16962)
(16956)
职业(16114)
北京(15895)
技术(15426)
研究所(15321)
中心(15251)
(14555)
(13828)
(13471)
教育学(12128)
职业技术(11076)
研究院(10801)
基金
项目(58727)
研究(57034)
科学(46665)
教育(35752)
基金(35101)
社会(31508)
社会科(29328)
社会科学(29321)
成果(28422)
编号(28402)
(28188)
国家(27674)
(25564)
课题(23610)
(23204)
科学基金(22588)
(21687)
项目编号(17566)
基金项目(17264)
规划(16954)
(15936)
(15535)
研究成果(15498)
(14992)
重点(14729)
(14390)
(14337)
(14305)
(14253)
阶段(14222)
期刊
教育(57886)
研究(42179)
中国(34459)
(33404)
经济(33404)
职业(13800)
技术(11747)
学报(11078)
大学(10768)
(10668)
(10594)
管理(10144)
图书(10041)
科学(9517)
高等(8472)
技术教育(8361)
职业技术(8361)
职业技术教育(8361)
(7978)
论坛(7978)
书馆(7773)
图书馆(7773)
农业(7745)
高等教育(7297)
学学(7208)
成人(7080)
成人教育(7080)
(6838)
金融(6838)
(6678)
共检索到166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志伟  吴艳梅  
德国高校通过跨文化教育模式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经验,对于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面对由复杂的少数族裔群体所构成的社会环境时,德国主要通过高校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介质,依靠高校开发和建构自身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跨文化课程、政府部门及机构依托高校实施跨文化教育项目、社会机构为高等教育构建民族团结的人文环境等三项措施和手段,较好地满足了在德少数族裔彼此间文化理解和交流的需求,从而维护了整体族群结构的稳定和团结。其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所形成的启示和借鉴主要在于:可从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增强公共资金支持下的民族团结教育项目、营造社会集体氛围下的民族团结意识等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我国高校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志伟  余烁  刘莹  
德国在面对少数族裔群体所引发的内外部社会问题时,主要通过跨文化教育增强少数族裔个体的德语运用、知识学习、职业技术、文化融合等四项核心能力。其中,构建德语学习网络的主要基础和功能在于家长协同配合、幼儿习惯养成、学习阶段衔接等;对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则通过打造内容多元、管理全面且有体系化保障的学科融合课程来实现;跨文化职业教育技能依赖政府保障职业教育权利、工会和行会组织提升政企动力、企业确保培训和就业岗位数额等进行培养;主流文化氛围的创建与融入主要依靠政府组建的跨部门工作组进行顶层设计、相关机构在基金会支持下设立文化项目、学校营造文化环境和语言浸入情境等。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满足德国少数族裔对于日常交流、知识获取、物质收获和精神共生等四项社会属性的需求,从而实现族裔共同体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对德国在族裔共同体建设中的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有助于我国更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侯海冰  
随着全球化移民浪潮和社会的融合发展,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德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随着移民数量增加,社会文化不断多元变化。德国政府跨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德国的经验对我国研究有着借鉴意义,所以本文重点对德国学校跨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且评析其优势和不足,为我国跨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高兵  李雪瑶  
解决群际冲突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一个难题。通过改变人们的内隐理论改善群际关系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该研究通过向被试呈现不同版本的虚构的科学材料,改变被试的群体内隐理论。结果发现,阅读了虚构的科学材料后被试的内隐理论发生了改变。因阅读了材料而具有增长观的被试的群际交流意愿水平更高、对持有以和平方式解决群际冲突态度的人数的估计也更高,但没有表现出对以和平方式解决群际冲突态度的改善。本研究的结果对改善族际关系、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西北民族大学发挥各民族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跨民族文化教育,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每年10月学校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相结合,与培育"一院一节一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发挥各学院学科专业优势,开展了民族文化节、民俗文化节、法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铭彬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彰显积极因素,规避消极影响,理性选择强化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路径,是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据着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主体,是我国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的主流文化。高校应积极构建科学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体系,推进民族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岳涵  
文章致力于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就业优先政策相结合,梳理回顾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背景,阐释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与就业优先政策结合的重要意义,论述结合就业优先政策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内容,对新时代就业优先政策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了部分可行性的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来仪  
"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高扬的一面旗帜。我国民族高校是各民族人才、多元文化汇集之地,让学生们拥有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60多年来,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已经成为民族高校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路径。当前,进一步提升这种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民族高校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直面的问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常青  
促进国家、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是民族团结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民族团结教育是一种融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它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以民族文化的交融为主线,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位以及课外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也体现于校外同样具有育人功能的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中。对民族团结教育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属性的理解愈是深刻,愈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在价值。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整合、师资整合、资源整合以及方法整合,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敏  薛二勇  皮家胜  李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有必要深入探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与发展路径。从内容、目标、对象三个角度,可以基本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内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华各民族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包括"团结"和"进步",二者互为倚靠、不可偏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强调国家观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不应仅仅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民族。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德化""教化"三个方面。"文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科学理性水平的提升;"德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民族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变革;"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的自立自强和自我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文化"相对薄弱、"德化"有待加强、"教化"有待提升等挑战,应从解决语言问题、物化问题和普遍问题三方面着手和用力,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谭瑜  常永才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适应的理论模型、跨文化接触的理论方法及影响跨文化适应结果的诸多因素等展开论述,探讨借鉴西方的跨文化适应相关理论,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跨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郁烈  陶剑灵  
从民族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看,选择跨文化教育是其传承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交融和尊重是跨文化教育的理想目标,有了交融和尊重,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的局面就必然会呈现出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校跨文化教育体系,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也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龙红芝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要的是打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条件,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要把学前推普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从理论逻辑上,民族地区学前阶段推广普通话能够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语言基础、认知基础、情感基础和行为基础;从实践路径上,须着力于合理开发幼儿园课程、有效开展语言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共创语言生态环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东亮  普同庆  
慕课教育模式贯通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是全方位育人理念在网络时代的重要体现。5G技术为民族团结慕课带来教育数据扩容与教育内涵扩展两个层面的教改空间。新时代相关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在知识传授方面以理服人、在情感沟通方面以情动人,体现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传播民族理论知识与促进民族团结情感信念的双重属性。5G时代民族团结教育慕课教学改革需要考虑一般慕课教改的普遍问题与民族团结教育慕课教改的特殊挑战,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统领,在引入"5G+民族团结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团队构成模式、打造交互性立体性教学素材与案例库、重视并利用课程衍生数据等方面开展先期探索,利用5G技术更为顺利地打通慕课教学的知识线与情感线,使高科技红利顺利转化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丽华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跨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理解互信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研究以跨文化适应论为基础,从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跨文化交流活动等三方面对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留学生跨文化教育情况进行实地访谈与调查,发现留学生教育存在跨文化适应的环境支持不足、跨文化课程的地方特色不显著、跨文化活动的系统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从跨文化教育理念、跨文化教育教学、跨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等三方面进行改善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