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08)
2023(7980)
2022(6278)
2021(6135)
2020(4580)
2019(10338)
2018(10405)
2017(17803)
2016(10992)
2015(12304)
2014(12777)
2013(11405)
2012(10509)
2011(9571)
2010(9754)
2009(8638)
2008(8454)
2007(8024)
2006(6956)
2005(6329)
作者
(28029)
(23225)
(22901)
(21839)
(14521)
(10939)
(10822)
(9076)
(9010)
(8328)
(7876)
(7821)
(7265)
(7252)
(7180)
(7085)
(6991)
(6905)
(6843)
(6400)
(5985)
(5779)
(5589)
(5505)
(5377)
(5178)
(5086)
(5084)
(4809)
(4705)
学科
(26107)
经济(26055)
管理(21475)
教育(21445)
(17173)
中国(16155)
(14445)
企业(14445)
理论(11665)
(10207)
(9656)
教学(8644)
业经(8604)
(8526)
方法(7384)
(7261)
(7231)
地方(6891)
(6682)
农业(6592)
(6268)
金融(6261)
(6221)
银行(6204)
(6061)
(6025)
发展(5802)
(5678)
技术(5460)
研究(5349)
机构
大学(138409)
学院(136887)
研究(52304)
管理(41349)
(40999)
经济(39519)
理学(34380)
理学院(33814)
中国(33360)
管理学(32966)
管理学院(32662)
教育(31985)
(31759)
科学(31124)
(30726)
师范(30500)
(26184)
师范大学(24753)
研究所(23763)
(23623)
中心(22745)
技术(21804)
(21799)
北京(20976)
(20952)
职业(19869)
(19425)
(18764)
业大(17856)
农业(16378)
基金
项目(86766)
研究(74610)
科学(68134)
基金(55478)
(47432)
国家(46776)
社会(42529)
教育(42099)
社会科(39710)
社会科学(39700)
科学基金(38167)
(37023)
编号(35348)
成果(33084)
(32901)
课题(28414)
基金项目(27652)
(24753)
项目编号(21505)
资助(21279)
重点(21204)
(20891)
自然(20804)
规划(20452)
自然科(20272)
自然科学(20265)
(19893)
自然科学基金(19857)
(19747)
(18603)
期刊
教育(56549)
(51990)
经济(51990)
研究(51157)
中国(41717)
(20952)
学报(20926)
科学(17601)
大学(17156)
(16546)
管理(15648)
技术(15630)
职业(14974)
农业(14429)
学学(14239)
(11319)
金融(11319)
技术教育(9744)
职业技术(9744)
职业技术教育(9744)
业经(9730)
(9354)
论坛(9354)
图书(9203)
经济研究(7807)
(7784)
(7606)
财经(7445)
高等(7109)
(6927)
共检索到2258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志伟  余烁  刘莹  
德国在面对少数族裔群体所引发的内外部社会问题时,主要通过跨文化教育增强少数族裔个体的德语运用、知识学习、职业技术、文化融合等四项核心能力。其中,构建德语学习网络的主要基础和功能在于家长协同配合、幼儿习惯养成、学习阶段衔接等;对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则通过打造内容多元、管理全面且有体系化保障的学科融合课程来实现;跨文化职业教育技能依赖政府保障职业教育权利、工会和行会组织提升政企动力、企业确保培训和就业岗位数额等进行培养;主流文化氛围的创建与融入主要依靠政府组建的跨部门工作组进行顶层设计、相关机构在基金会支持下设立文化项目、学校营造文化环境和语言浸入情境等。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满足德国少数族裔对于日常交流、知识获取、物质收获和精神共生等四项社会属性的需求,从而实现族裔共同体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对德国在族裔共同体建设中的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有助于我国更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志伟  吴艳梅  
德国高校通过跨文化教育模式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经验,对于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面对由复杂的少数族裔群体所构成的社会环境时,德国主要通过高校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介质,依靠高校开发和建构自身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跨文化课程、政府部门及机构依托高校实施跨文化教育项目、社会机构为高等教育构建民族团结的人文环境等三项措施和手段,较好地满足了在德少数族裔彼此间文化理解和交流的需求,从而维护了整体族群结构的稳定和团结。其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所形成的启示和借鉴主要在于:可从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增强公共资金支持下的民族团结教育项目、营造社会集体氛围下的民族团结意识等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我国高校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侯海冰  
随着全球化移民浪潮和社会的融合发展,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德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随着移民数量增加,社会文化不断多元变化。德国政府跨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德国的经验对我国研究有着借鉴意义,所以本文重点对德国学校跨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且评析其优势和不足,为我国跨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明   刘丹航   郭世杰  
中华传统节日彰显出浓郁的文化特征,蕴含了深厚的历史记忆,是文化传承和形塑社会的重要载体,节日活动更是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以节日为纽带,在社会互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涉及物质、制度和符号象征等文化事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一脉相承,节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相互融合,既具有统一性,也体现出多样性。研究发现,随着现代化社会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忽视了节日文化属性,对节日文化理解不足,造成节日环境氛围日渐式微、节日历史记忆淡薄、节日文化象征与精神内涵缺失等问题,因而提出将节日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方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节日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以节日教育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增强节日文化教育研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运兵   贾旻  
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实现公平优质职业教育、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实践路径。既坚持人文主义与共同利益取向、尊重个体发展、服务经济社会,也强调教育的优质、高效与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既有终身教育理论、教育生态理论及政策工具理论的支持,也有基于不同视角开展的实践探索为其提供经验证据;需要系统思维、跨界思维、结构思维及设计思维的支持。因此,需要以教育时空延伸为基础,做好共同体建设的框架设计,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及保障措施。
[期刊]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作者] 蒋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艳燕  
红色音乐文化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信仰。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红色音乐文化在强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厚植爱国情怀等重要功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效。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炜  陈洁  
为更好应对全球科技战略博弈,美、欧等主要工业化国家一直着力探索工程教育系统变革路径,以加速实现工程技术创新。本文借鉴全球工程教育变革创新的先进经验,运用历史回溯法和关键事件分析方法,翔实梳理了美国工程教育研究发展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深度总结了工程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中专业性社会组织、学术研究机构和高校学科组织三个核心主体的角色功能,提出应当构建有机融合社会网络、研究规范和专业培训等多重作用机制的工程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进而推动建设与我国“新工科”教育改革、理论建构、专业实践和师资能力相匹配的社会支持系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静静  
为了解决日本公立教育危机,日本政府采用"宽松教育"的政策来解决矛盾,但并未真正奏效。佐藤学在深刻分析日本教育危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改革系统,包括"愿景""哲学"和"活动系统"三个方面。"学习共同体"的展开是以"倾听"作为核心和媒介的,"倾听"不但是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内涵发展乃至社会生态变革的路径。佐藤学以"宁静倾听""同侪互助""高品质学习"为核心的"宁静的课堂革命"为突破口,系统化重构了整个教育生态。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顾小清  白雪梅  
承载以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使命,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需要为教育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需要聚焦应用技术所需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需要前沿研究指引,也需要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沿研究与推进过程中,基于设计的应用研究范式提供了有效开展实践研究的路径。它通过建立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将前沿研究、教育实践与技术产品的提供凝聚在一起,协同引领教育信息化的规模化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先分析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基本理念、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然后通过案例诠释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如何在实践层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帮助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以及引领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使用,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提供新思路。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慈勤英  袁瑜  
如何深化多元治理促进公共文化场所的保护与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升级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四川省文庙、龙神祠的公共文化服务展开调查,发现面对政府单一依赖、分散治理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状况,通过高校领办、政府负责、社会组织参与形成制度化的治理共同体是有效途径。为升级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三方通过目标整合激发治理动能、责任分配整合治理资源、制度约定规范治理行为,形成目标、行动、利益的共同体,激活多元力量的参与效能感,激发场所发展内生动力。这种多元治理模式表明,以协商、信任凝聚多元参与利益,以善治、多元互嵌重塑治理结构,以赋权、赋能和制度保障拓展社会组织参与渠道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多元治理的有效路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方彬  
中国积极倡导并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切和热烈讨论。许多海外政要、学者、智库及媒体人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动机、基本内涵、实践路径、可能的影响、发展前景与重要意义等议题,发表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其中,绝大多数是比较客观、公正和积极的认知,但也有一些存在"过度"解读的韵味,甚至还有一些存在一定程度的曲解和误读。及时、全面把握海外精英人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状况,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阐释和宣传工作,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进而顺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戴伟芬  梁慧芳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培养与培训质量。教师教育者群体很少能集理论与临床知识于一体,主要存在专业发展孤立、理论与实践脱节、身份认同不足等问题,致使教师教育低效。本研究致力于基于温格与恩格斯托姆的边界实践思想,突破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封闭路径,构建跨越大、中小学教师教育者边界的学习共同体。跨界机制、共同体内成员责任共享与促进以及积极的学习与情感环境支持、外部制度与资源保障是构建其跨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教师教育者跨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途径,分别寓于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的共同体中。跨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促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者横向专业知识融合、创新和情感理解与认同,进而引发他们认知重组和可能的教育实践变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春根  陈文美  
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在研究生教育过程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关系。认为共同需要、平等互信、优势互补、教学相长是导师与研究生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在分析师生关系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制度建设保障师生共同需要,以平等对话实现师生身份平等,以自身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提高,以合作互动促进师生发展共赢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顽强  
系统审视和科学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响应新时代社会治理诉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固有内容。着眼社会治理实践可知,价值体系不均衡、利益诉求多元化、公共权力边界不清以及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都是阻滞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潜在挑战。但目前我国治理权力生态的改善、合作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主体责任下沉以及主体治理利益聚合,也恰好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创造了有利契机。基于此,通过界定治理共同体参与维度及渠道、规范共同体的公共价值伦理导向以及筑牢共同体数字治理的技术支撑等举措,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科学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