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8)
- 2023(388)
- 2022(288)
- 2021(337)
- 2020(259)
- 2019(547)
- 2018(602)
- 2017(1026)
- 2016(497)
- 2015(528)
- 2014(473)
- 2013(412)
- 2012(368)
- 2011(329)
- 2010(367)
- 2009(375)
- 2008(366)
- 2007(436)
- 2006(430)
- 2005(263)
- 学科
- 济(1760)
- 经济(1756)
- 教育(801)
- 主义(749)
- 学(748)
- 中国(747)
- 政治(741)
- 思想(598)
- 管理(550)
- 和(547)
- 问题(502)
- 理论(496)
- 经济学(493)
- 克(471)
- 思(471)
- 马克(471)
- 马克思(471)
- 业(444)
- 社会(437)
- 马克思主义(427)
- 思想政治(407)
- 政治教育(407)
- 治教(407)
- 德育(403)
- 制(395)
- 企(385)
- 企业(385)
- 总论(371)
- 策(370)
- 革(355)
- 机构
- 大学(7252)
- 学院(6806)
- 济(3143)
- 经济(3021)
- 研究(2743)
- 中国(1921)
- 京(1568)
- 科学(1522)
- 范(1460)
- 师范(1458)
- 管理(1435)
- 所(1410)
- 财(1408)
- 经济学(1364)
- 研究所(1264)
- 师范大学(1257)
- 教育(1223)
- 理学(1144)
- 社会(1121)
- 北京(1116)
- 理学院(1113)
- 经济学院(1111)
- 财经(1099)
- 管理学(1098)
- 管理学院(1080)
- 江(1001)
- 经(997)
- 中心(988)
- 主义(985)
- 思(921)
共检索到11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马丁·沃尔夫 张建文
欧元区内部的这场危机将如何收场?近几周来,许多美国人问我这个问题,尤其是欧元区将如何摆脱危机、走向稳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清这次经济动荡的三个方面:欧元区将走向何方;德国希望欧元区走向何方;欧元区需要走向何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晓维
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利己主义 ,几乎成为西方经济学和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学的具有公理性的基本假定之一。人的利己趋向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 ,然而 ,现实中的人的活动本质上是由一定制度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在一定制度框架内 ,如果没有基于一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自然的共同占有 ,就谈不上个人利益 ,因此 ,现实中作为经济主体的人 ,并不总是利己的或个人最大化利益的追求者。本文就此展开论证。
关键词:
利己主义 经济主体 经济制度 假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文建东 李欲晓
本文界定了不同的利他主义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利他主义缺乏的原因给予了解释,指出利他主义不只是道德规范问题,也更多地包括经济动机。本文还比较了市场、政府和利他主义行为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和配置资源过程中的效率,指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该正确界定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
关键词:
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 市场经济 理性行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刘艳侠
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关乎持久地期待人们关注的根本性问题。以公共生活来开启学校教育空间,意在凸显教育的本质乃是个体成人,成为服务社会的公民;学校并不只是个体升学的扶手,而是个体灵魂上升的阶梯,不是实现个人私己性欲望的工具性场域,而是促进人的公民性生长、发育完整而健全之人性的教化性场域。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新民 傅晓晖 王垒
连锁董事网络会为企业带来丰富的资源和信息,但是如果对这些资源和信息的利用不加以监管,极有可能使得连锁董事网络成为代理人攫取私人利益的平台,造成以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引发的第一类代理成本和以大股东的利己主义行为而引发的第二类代理成本的增加,拖累企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利用2010-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连锁董事网络资源对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能否成为抑制两类代理成本的治理机制。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网络资源的丰富增加了代理人攫取利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春明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文章对村干部角色提炼出一个新的分析范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它不仅是对当下村干部角色更为客观、具体的表述,而且还可更精准地分析多数村干部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选择。他们大多工于心计、处事圆滑,善于在政府和农民面前不断变换脸谱,更善于利用职务之便和体制漏洞实现自身的利益。由于角色尴尬和素质所限,村干部难以有效地施展拳脚;工作叫苦叫累,但又希望能够连任;有"聪明"的头脑,却又实施"无为之治"。个中缘由,乃在于其"精致"的面具背后,隐含着"利己"的目的。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是乡村社会走向"善治"过程中亟需破解的难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永新 汪敏
公共品格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视域下人类交往关系的异化及未来协商民主健康发展,成为加强公共品格教育的诉求。在公共品格教育的结构中,公共品格教育以"有用的好人"为逻辑起点,以公共精神及合作能力为核心概念,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旨归。研究以青少年公共品格教育为进路,以实现立德树人与全面育人为旨归,论证以公共精神、公共参与和合作能力为要义的公共品格教育逻辑。并通过"模拟政协"实践活动,探索经由实践学习培育青少年公共品格的方法与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一强 张云
企业自愿承担环境责任的动机似乎与求利动机相违背。对一这谜团,经济学界已有的解释大多是基于"利己"的经济人范式。回顾历史上的"斯密之谜",我们发现,利己与利他存在自洽性。回归斯密对人性的多元化解释,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吸收利他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解释系统,才能破解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之谜。从政策取向看,强化企业环境责任需要综合采用三种规制方式,即环境命令—控制、市场激励和自我规制。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方明
NASDAQ之谜 (一)资本市场结构创新 NASDAQ(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是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于1971年在华盛顿建立并负责其组织和管理的一个自动报价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股票市场,分为全国市场和小型资本市场。就现在而言,小型资本市场的对象是高成长的中小企业,上市要求低;全国市场的对象是世界范围的大型企业和经过小型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企业。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智强
有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劳动强度、劳动复杂程度以及劳动密度时间的增加,进而得出了与马克思不同的结论———"成正比",并以此来解释"价值总量之谜"。然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劳动强度,但会降低劳动复杂程度,并且由资本家引入新技术的目的,可以判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理解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关系及其所表现的不同抽象层次的现象形态关系,能够给出谜团的最终解答。
关键词:
“价值总量之谜” 劳动生产率 成反比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长期以来人们便已经知道地球上的一些贵金属,包括金和银,都源于超新星的爆发,但这些金属元素的确切起源过程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现在,一项新的研究为这一谜团的解开提供了线索。大部分的轻元素,包括氢和氦,都是在大爆炸中形成的;而更重一些的元素,如碳和氧,则是在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的方式形成的。然而那些稀有的重金属,如金和银,则需要最极端的恒星环境才能形成,它们只有在大质量恒星发生毁灭即超新星爆发时才能产生。德国海德堡大学天文学家卡米拉·汉森说,当这些巨无霸恒星毁灭时,它们将新的物质散播入太空,这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戴维·尤里奇 杰西卡 K.约翰逊
一、教练的历程过去20年,随着商业教练的广泛应用,教练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教练的期望也大大增加。我认为,教练这一职业大致经历了如图1所示的发展过程。在顶端,早期从业者、创新者和试验者带着狂热的激情和伟大的先知先觉开创了这个职业;随着这个职业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教练(菱形中最宽的部分);随着这个领域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永志 杨继国
“价值总量之谜”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在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价值总量总是一个定量。但在现实统计中,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不断增加,似乎它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如果该命题成立,则国民生产总值却变成了一年社会生产财富的总和,但国民生产总值却是个量价值的加总!为解开这一“谜团”,有的学者提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的观点,可“正比说”也无法自圆其说。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对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范畴内涵认识不清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够全面、系统和辩证。如果认识到价值范畴是一个辩证发展的体系时,站在“国际价值”的角度看问题,所谓价值总量之“谜”...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秀秀 乔小枫
作者对"格林斯潘之谜"进行了分析,并进—步认为."格林斯潘之谜"发生的原因是美国的流动性充裕甚至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期限溢价下降所致.美国未来仍将总体维持流动性充裕甚至过剩的格局.导致"格林斯潘之谜"再次重演。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秀秀 乔小枫
作者对"格林斯潘之谜"进行了分析,并进—步认为."格林斯潘之谜"发生的原因是美国的流动性充裕甚至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期限溢价下降所致.美国未来仍将总体维持流动性充裕甚至过剩的格局.导致"格林斯潘之谜"再次重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