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13)
2023(9985)
2022(7947)
2021(7660)
2020(6189)
2019(13961)
2018(13520)
2017(23977)
2016(14322)
2015(15831)
2014(16174)
2013(14755)
2012(13731)
2011(12580)
2010(13053)
2009(11853)
2008(10661)
2007(9803)
2006(8621)
2005(8122)
作者
(37858)
(31351)
(30873)
(29988)
(19769)
(15120)
(14435)
(12312)
(11971)
(11483)
(10624)
(10584)
(10161)
(10120)
(10028)
(9834)
(9414)
(9405)
(9069)
(8723)
(8183)
(7753)
(7548)
(7233)
(7219)
(7177)
(6997)
(6886)
(6554)
(6424)
学科
(38746)
经济(38685)
管理(31993)
(31144)
中国(26635)
(25850)
金融(25843)
(25368)
企业(25368)
(23258)
银行(23234)
(22602)
教育(21241)
(15226)
方法(14444)
(14052)
理论(13226)
(12874)
数学(12432)
数学方法(12236)
(12133)
中国金融(11158)
地方(10564)
(10073)
(9904)
财务(9868)
财务管理(9850)
业经(9722)
企业财务(9510)
教学(9066)
机构
大学(181250)
学院(178275)
研究(67877)
(62347)
经济(60492)
管理(55711)
中国(51079)
理学(46956)
理学院(46245)
管理学(45147)
管理学院(44776)
科学(40401)
(40313)
(34682)
教育(33911)
(33908)
(33759)
师范(33437)
中心(31751)
研究所(31529)
(31191)
(29566)
师范大学(27283)
北京(26294)
财经(26087)
技术(25829)
业大(25254)
(24692)
农业(24423)
(23953)
基金
项目(115422)
研究(91422)
科学(91232)
基金(78991)
(69056)
国家(68257)
科学基金(56778)
社会(54165)
社会科(51102)
社会科学(51090)
教育(50571)
(47892)
(42326)
基金项目(40102)
编号(39655)
成果(35774)
自然(34658)
自然科(33904)
自然科学(33890)
自然科学基金(33302)
资助(32276)
课题(32155)
重点(28207)
(26822)
(26810)
(26511)
(26215)
(24834)
项目编号(24300)
规划(23997)
期刊
(67611)
经济(67611)
研究(65404)
教育(58520)
中国(51509)
(31897)
金融(31897)
学报(30992)
(28648)
(27158)
科学(25034)
大学(24254)
学学(21162)
管理(20381)
技术(19332)
农业(18410)
职业(16581)
财经(13398)
(11564)
经济研究(11278)
技术教育(11163)
职业技术(11163)
职业技术教育(11163)
业经(10412)
(10307)
论坛(10307)
(9570)
(8665)
(8564)
图书(8169)
共检索到294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谢莉花  唐慧  
德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和分隔的教育领域,两者在渗透性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逐渐走向沟通、融合和一体化设计的融通状态。由整个融通历程来看,教育领域之间的渗透性蕴含着许多创新的可能性,创建出更多汲取原先教育领域优势的教育形式,形成新的教育秩序。两者融通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策略的设计,如建设支撑终身学习的制度基础、开发统一的能力描述语言、设计跨教育领域合作机制、提供系统完备的职业指导及持续消除政策与经济障碍等。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均不可或缺,通过增强两者的渗透性来应对个人和社会对教育体系的期许与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使教育体系更具有竞争优势,解决教育体系供给与学习者、劳动世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谢莉花  唐慧  
德国建设衔接、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有效应对人口变化及科技发展挑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拓宽了个性化教育路径。教育标准分类和资格框架为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的确立提供制度基础,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不同类但等值"为职业教育路径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基础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阶段划分为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融通提供现实基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形成了内部衔接、相对独立的职业路径和类型协调、职普结合的融合路径。职业路径符合德国传统职业教育技能累积的特点,融合路径则吸收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各自的优势,两条路径共同构建了德国面向未来发展的渗透性职业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金毅伟  
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合纵连横"的现代职教体系中,普职融通是整个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这既有历史的基础,又是时代特点的新要求,更是普职融通的机制建设和实施途径的探索创新,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办学基础和各项保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译心  沈亚强  
普职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重要维度,目前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借助对其概念的学术表达,剖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实现普职融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立足于中等职业教育视角分析普职融通存在的现实困境,可以对其实现路径进行前瞻性思考。文章旨在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希望对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有建设性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肖凤翔  贾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历来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反映了国家构建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与诉求。职普融通的学术表达在不同时代的学者研究中被赋予了不同的理解与内涵。推进职普融通的有效策略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与实践路径两个方面:内容上,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贯穿基础教育阶段;路径上,建立综合中学、实行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采用学分制以及构建国家资格框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邱开金  
如何解决高职教育中学业与职业技术的关系问题,关键还要从理念更新和机制改革做起。高职教育的理念形成与核心概念"高"字相关。高职的"高",不仅是办学层次的定位,也是人才培养层次的要求。高职的"高",可从三个维度来定义。一是基础文化素质层面,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群"为特征,知识的广博性和系统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进  郭荣梅  
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通是指两个教育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和衔接的通道,或它们在课程、教学和资格证书等教育要素上得到结合或融合。德国曾长期存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隔离的问题,但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已探索出三种主要的融通模式:双向贯通,指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存在着转换与衔接的通道;交叉结合,指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教学要素进行结合;趋同融合,指开发整合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跨领域课程,代表着融通发展的最新趋向。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通具有形式多和程度深的特征。教育决策者的宏观引导、国家资格框架等相关制度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合作、高质量的科研支持是推动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郝天聪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但其运行问题仍未解决。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打造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满足个体多样化发展需求,都需要解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关键在于帮助学习者实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转换,打通各个体系间升学、转学与返学的通道。为了破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不畅的症结,必须建立系统的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加强对学习者的学力评估与考核,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与保障制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诗亚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从属于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一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由于价值定位失当出现了毕业生大量外流、技能型人才缺失、招生困难、专业设置本土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从民族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出发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十分必要。民族地区特色职业教育能为民族地区培养留得住的人才,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贫困的缓解,有助于解决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等问题。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可有效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共生的关系,促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的建立。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杰  邵雯  
作为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的前沿,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同时存在着缺乏职业性、即时性、互动性、实践性等问题亟待解决。立足“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的核心思想,基于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建立与完善,结合已有政策及文献成果,采用修正德尔菲法,并进一步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为基于“岗课证赛”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评价与诊断提供了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工具。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泽民  张扬群  宫雪  
本文认为,国家应实施双学分课程计划,以此建立双学分课程制度,实现不同教育类型、不同教育层次的衔接与沟通,进而促进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晓  梁晨  
刘晓、梁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中撰文,基于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战略,分析了该实践区在促进劳动力流动和终身学习体制发展方面的特征与优势,提出了他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分转换和转移、促进地域劳动力和发展终身教育事业方面的启示意义。首先,作者从发展背景和实践区缔约政策两个方面阐述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过程。在发展背景上,作者分析了各国建立该体系的需求、作用和目标;在实践区缔约政策上,作者从建立宗旨、会议的目标、资料搜集运用、地域性、语言以及对各自角色界定的角度加以描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三  吴耀  
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区域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通过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一体化、协同化、同步化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易前伟  
现代高校教育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明确人文教育包含的丰富人文理念和精神,帮助学生熟悉自身状态,积极强化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共同发展,推动高校教育体系的变革。人文教育的融合和渗透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能够深入挖掘课堂教材以及课堂外的教学方式,深入构建和拓宽人文教育的大环境。稳步推进人文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变革,并积极构建多方协作人文教育方式,全面渗透到高校教育体系的各方面。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丽莉  黄晓萍  
构建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融通方面,德国形成了信息型、传递型、混合型和聚合型四种融通模式。因各参与者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不同,每种融通模式的治理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催生融通的内在动力决定了治理模式的结构,不同的融合目标和不同的融合程度形塑治理模式的样态。同时,不同的治理模式对融通的构建也具有正向或反向作用力。德国经验对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应加强中学生职业引导,在拓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通渠道过程中把握质量标准,针对不同的融通目的采取不同的融通模式,设计与之相应的治理模式,激发参与主体的内生动力,在协同治理的框架下使融通效果最大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