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14)
- 2023(11742)
- 2022(10055)
- 2021(9139)
- 2020(7757)
- 2019(17734)
- 2018(17329)
- 2017(33481)
- 2016(18658)
- 2015(20684)
- 2014(20606)
- 2013(20381)
- 2012(19207)
- 2011(17406)
- 2010(17578)
- 2009(16322)
- 2008(16548)
- 2007(15191)
- 2006(13258)
- 2005(11779)
- 学科
- 济(75155)
- 经济(75072)
- 管理(55856)
- 业(55636)
- 企(44663)
- 企业(44663)
- 方法(34129)
- 数学(30198)
- 数学方法(29866)
- 农(23230)
- 财(21696)
- 中国(19450)
- 贸(16843)
- 贸易(16839)
- 业经(16485)
- 易(16407)
- 学(16190)
- 农业(15462)
- 地方(15349)
- 制(14587)
- 务(13391)
- 策(13362)
- 财务(13362)
- 财务管理(13329)
- 企业财务(12625)
- 环境(12309)
- 银(12125)
- 银行(12072)
- 技术(11884)
- 划(11679)
- 机构
- 学院(273238)
- 大学(272579)
- 济(113875)
- 经济(111492)
- 管理(104746)
- 研究(95491)
- 理学(90563)
- 理学院(89534)
- 管理学(88054)
- 管理学院(87537)
- 中国(70771)
- 科学(60347)
- 京(56831)
- 农(55876)
- 财(52106)
- 所(49987)
- 研究所(45708)
- 业大(45703)
- 农业(44650)
- 中心(43661)
- 江(41740)
- 财经(41277)
- 经(37389)
- 北京(35396)
- 范(34281)
- 经济学(34271)
- 院(33883)
- 师范(33823)
- 州(32646)
- 经济学院(31184)
- 基金
- 项目(182465)
- 科学(142339)
- 基金(132292)
- 研究(127742)
- 家(117917)
- 国家(116907)
- 科学基金(98348)
- 社会(80701)
- 社会科(76588)
- 社会科学(76560)
- 省(71884)
- 基金项目(70045)
- 自然(65601)
- 自然科(64074)
- 自然科学(64049)
- 自然科学基金(62964)
- 划(61441)
- 教育(58360)
- 资助(53996)
- 编号(51019)
- 重点(41559)
- 成果(41199)
- 部(40188)
- 发(40044)
- 创(38002)
- 科研(35742)
- 课题(35617)
- 创新(35560)
- 计划(35379)
- 教育部(33686)
- 期刊
- 济(122448)
- 经济(122448)
- 研究(76441)
- 农(50035)
- 中国(49819)
- 学报(48760)
- 科学(42903)
- 财(40377)
- 管理(36742)
- 大学(35342)
- 学学(33745)
- 农业(33310)
- 融(25416)
- 金融(25416)
- 教育(24548)
- 技术(21668)
- 业经(20835)
- 经济研究(20319)
- 财经(20105)
- 业(18205)
- 经(17181)
- 问题(16612)
- 贸(14545)
- 版(14378)
- 技术经济(13899)
- 商业(13200)
- 科技(12967)
- 国际(12557)
- 理论(12449)
- 统计(12382)
共检索到398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妍
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和环境外交的热点。研究典型国家特别是德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政策及行动,对于我国的气候谈判乃至国内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德国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进行阐述,通过深入分析德国放弃核能的主要成因及其影响,并剖析德国新能源领域、建筑领域和工业领域这三个被德国政府视为减排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领域的发展状况及相关法律政策的可操作性,从而对德国实现减排目标的可行性进行理性地预测。
关键词:
减排 京都议定书 排放量 二氧化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蓓蓓 殷培红 方修琦 杨小明
德国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1990年下降超过了21%,提前达到其京都减排目标,并且在主要领域均实现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从温室气体种类来看,1990年-2007年德国CO2排放下降了19%,非CO2减排率达到36%;从部门来看,能源领域减排率为22%,国民经济非基础性行业能耗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是能源领域最主要的减排途径,其次是废弃物领域,其减排总量与能源工业部门相当,减排率高达72%。总结德国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原因有:东西德统一促进环境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助力排放控制,能源结构转变推动温室气体减排,能源价格调控能源领域的减排。由此得到三点启示:减排起算时间点对德国实现京都减排率计算意义重大...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减排 京都目标 德国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伟华
"30·60"碳排放目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利用GTAP-E模型,设置发达经济体仅对自身征收碳税、发达经济体对自身征收碳税并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同等碳税以及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差异化碳税四种政策情景,分析不同减排政策下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居民福利和碳排放影响,据此探讨中国主动采取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政策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在减少碳排放和防止碳泄漏方面作用非常有限,容易造成"双损"局面,不是一种有效的减排政策;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同等碳税,造成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大幅下降,经济持续衰退,不能有效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差异化碳税,会使全球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且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下降幅度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是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有效政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国兴 张振华
文章从政策力度和政策目标两个维度对我国1997-2013年节能减排政策进行量化,探究了不同政策目标的演变趋势及其节能、减排和经济效果。结果发现,我国政府自1997年以来逐渐增强对节能减排政策目标的重视,但各政策目标的重视状况明显不同,其演变的核心内在动力来自于中央政府、各有关部委及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理性选择,且各政策目标对节能、减排和经济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方向性差异。最后,从优化相关政策目标、完善政策目标应用推广领域和加强不同节能减排政策目标间的协同推进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节能减排政策 政策力度 政策目标 有效性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姜跃 韩水华 赵洋
在低碳经济下,以由低碳制造商、普通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考虑了无碳税和有碳税两种情形,分析了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两种情况下供应链减排决策及合作策略,研究发现,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碳税税率应该设置在一个合理分范围内,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低碳制造商减排的积极性,碳税如果设置过高,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负担,并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但是在集中决策下,碳税越高越能促进企业减排;同时还发现集中决策能够有效地提高供应链利润,因此需要设计一定约束机制来保证供应链各企业能够按照集中决策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并分析得出了合作机制。最后使用算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相关参数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
关键词:
碳税 减排合作 斯坦伯格博弈 减排成本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笑萍 张永正 长青
基于对EKC效应的计量经济学检验,本文提出了描述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离散模型,用该模型对中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以二氧化硫作为典型污染物,在未来可预见的经济增长水平与节能减排水平条件下,利用该离散模型模拟分析了我国"十一五"期间实现污染物总量减排10%目标的可能性。从模型分析与数据MonteCarlo仿真模拟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环境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今后分类落实多方面的政策与技术措施,从而增加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目标的可能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刚
我国在全球的碳减排上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前的碳减排方案,可以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伞形国家集团"、"欧盟"、"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三大集团。各个集团出台不同的碳减排方案。深入分析美国与欧盟的碳减排方案,有利于我国制定更为科学的碳减排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美国与欧盟的碳减排方案存在差异,但是可以发现它们的碳减排方案都是基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考虑,都是一种国家利益的考量。因此,在未来的碳减排上,我国应该秉承将碳减排与经济发展挂钩的基本策略;此外,尚需要进行一些国际谈判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
碳减排 应对策略 美国 欧盟 中国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明喜 王明荣 汪寿阳 尚维
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我国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本文基于我国2020年的减排目标,研究企业减排投资策略,分析当企业自主减排投资策略偏离最优减排投资策略时,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和经济手段,探讨减排投资不确定性的度量和控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碳减排 投资策略 不确定性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林敏 刘虹
从溢出效应视角出发研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碳减排投入策略问题,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供应链各利益主体对于碳减排投入的策略选择和演化稳定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上下游企业投入碳减排决策的稳定状态主要与减排投入成本和收益、"搭便车"行为所支付的补偿成本和所获得的额外收益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在政府调控下基于奖惩机制的演化过程,分析奖惩金额与比例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仿真分析验证了演化模型的有效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欢浪 岳咬兴
文章把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扩展到环境领域,策略性环境政策认为政府有动机通过降低环境标准补贴出口企业,以达到利润转移的目的。文章分析了策略性环境政策中比较受忽视的一部分——环境技术补贴,本国政府结合使用环境税和减排补贴,我们验证了政府使用策略性环境政策的动机,得到了最优的污染排放税率,认为虽然环境政策仍旧不能消除生产带来的环境损害,但是环境技术补贴提高了本国的环境标准,企业会更少地遇到绿色壁垒报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彦春 冯耕中 王能民
低碳经济的出现使环境资源有了稀缺性,企业有效的碳管理可以实现由碳成本向碳收益的转化,所以制造企业的减排效果具有价值属性。本文基于消费者低碳意识对低碳供应链减排策略的影响,构建决策模型,比较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的利润。结果表明:集中决策时,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利润和减排效果较好;而分散决策时,企业若要减少碳排放量,则必须降低产量,使利润降低;政府应重点监控供应链上游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彦春 冯耕中 王能民
低碳经济的出现使环境资源有了稀缺性,企业有效的碳管理可以实现由碳成本向碳收益的转化,所以制造企业的减排效果具有价值属性。本文基于消费者低碳意识对低碳供应链减排策略的影响,构建决策模型,比较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的利润。结果表明:集中决策时,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利润和减排效果较好;而分散决策时,企业若要减少碳排放量,则必须降低产量,使利润降低;政府应重点监控供应链上游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周慧妮 张斌 谭勇 吴鹏
联合减排被广泛应用于低碳供应链实践中,其包含制造商的减排和零售商的广告营销活动。本文以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低碳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假设不确定的动态市场需求受产品减排量和零售商低碳广告宣传的动态影响,扩展了需求模型;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联合减排策略在双渠道供应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其成员和整体的利润不断攀升;(2)战略联盟为最佳策略,实现了低碳供应链的Pareto最优;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合作广告与减排成本分担契约比合作广告契约更加有效,当消费者对直销渠道以及低碳产品的偏好越强烈,供应链成员采用合作契约的可能性就越大;(3)批发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渠道忠诚度对于零售商的最优策略有着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供应链成员在低碳环境下的联合排放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守道
本文针对碳交易机制下供应链企业横向减排研发策略选择所面临的复杂问题,考虑两个减排研发效率不同的制造商构成的供应链,构建碳交易机制下政府和制造商决策的三阶段博弈模型,研究了制造商选择减排研发竞争和研发合作的效果。结果表明:与研发竞争相比,制造商选择研发合作必定会降低研发效率较高企业的净碳排放量、利润以及整个国家碳排放总量,研发溢出率较高时会降低研发效率较低企业的净碳排放量和利润,研发溢出率较低时会增加研发效率较低企业的净碳排放量和利润。因此,提出适当鼓励减排研发成果在制造商之间溢出、补贴参与减排研发合作的制造商、鼓励制造商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契约,促使制造商选择减排研发合作策略。
关键词:
碳交易 研发竞争 研发合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俞立平 周朦朦 张运梅
梳理和分析我国出台的碳减排相关政策,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两个维度来构建碳减排政策分析框架,全面细致地揭示碳减排政策工具的运行情况,剖析碳减排政策的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我国碳减排政策分为萌芽期(2007—2013年)、初步发展期(2014—2018年)和快速发展期(2019年至今)3个发展阶段;我国碳减排政策发文以单部门为主,其中生态环境部发挥中坚力量,缺乏部门间的合作;我国碳减排政策类型以通知、办法为主,权威性较强的法律法规相对欠缺,政策平均效力有待提升;我国碳减排政策的政策工具更倾向于使用命令控制手段,主要聚焦于碳排放报告和核查、目标规划和碳交易平台建设3个方面;我国碳减排政策目标着重于完善碳交易市场、数量控制和促进能源结构变动3个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