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82)
2023(7353)
2022(6096)
2021(5676)
2020(4497)
2019(10155)
2018(10091)
2017(17767)
2016(10302)
2015(11880)
2014(12170)
2013(11372)
2012(11168)
2011(10354)
2010(10868)
2009(9712)
2008(9645)
2007(9020)
2006(8148)
2005(7706)
作者
(29705)
(24457)
(24437)
(23013)
(15747)
(11649)
(11335)
(9622)
(9461)
(9061)
(8385)
(8231)
(7936)
(7805)
(7603)
(7457)
(7324)
(7309)
(7128)
(7028)
(6434)
(6081)
(5981)
(5892)
(5783)
(5561)
(5549)
(5479)
(5084)
(4957)
学科
(42213)
经济(42164)
管理(21932)
(20665)
中国(17829)
地方(16744)
(14304)
企业(14304)
(12868)
业经(10933)
方法(9825)
教育(9675)
地方经济(9509)
(9430)
农业(9236)
(9049)
金融(9048)
(8810)
银行(8797)
(8639)
(8242)
理论(8005)
数学(7861)
数学方法(7632)
(7355)
发展(7019)
环境(7002)
(6990)
(6815)
贸易(6804)
机构
大学(142286)
学院(140596)
研究(56109)
(52176)
经济(50631)
管理(45500)
中国(41761)
理学(36990)
理学院(36349)
管理学(35358)
管理学院(35076)
科学(34852)
(33643)
(29253)
(26982)
师范(26784)
研究所(26161)
中心(24903)
(24648)
(24246)
(23995)
北京(22879)
教育(21810)
师范大学(21338)
(20476)
(20232)
业大(18810)
农业(18424)
技术(18274)
财经(17941)
基金
项目(83320)
研究(68049)
科学(64631)
基金(53737)
(45644)
国家(45105)
社会(39381)
科学基金(37458)
社会科(37133)
社会科学(37127)
(35594)
教育(34066)
编号(30283)
(30147)
成果(27789)
基金项目(27239)
(24812)
课题(23813)
资助(22310)
自然(21317)
自然科(20774)
自然科学(20770)
自然科学基金(20330)
发展(20299)
(20183)
(19909)
重点(19617)
项目编号(17977)
(17829)
规划(17739)
期刊
(70472)
经济(70472)
研究(52330)
中国(43665)
教育(39002)
(24348)
学报(20231)
管理(19214)
科学(19009)
(17898)
农业(17366)
大学(16602)
(16316)
金融(16316)
技术(14612)
学学(13624)
业经(12705)
图书(10937)
经济研究(10746)
(9664)
职业(9045)
问题(8502)
(8460)
论坛(8460)
财经(8460)
(8199)
书馆(7961)
图书馆(7961)
(7403)
世界(7349)
共检索到248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纯  张巾帼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队伍由教授、讲师、科研人员、教辅教师和管理教师组成,他们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多年的生产实践与市场前沿经验,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学和科研始终保持鲜明“应用性”特色的保障。法律制度、学校面试、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提供的优化决策、教师发展启动促进计划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遴选标准确定和遴选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继续教育课程、项目融合课程、第三方组织机构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应严控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职前遴选标准,建立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职后能力生成机制,开拓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大学的多元合作,增加国家、地方政府及科研机构的干预与影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巾帼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信念的生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它是一种建立在德国历史文化传统、制度现实及整个社会有关职业的信念体系和精神基础之上的观念,是指导其教学科研等职业活动的引擎和动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信念的生成经验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应立足于我国的文化语境、法律制度、教师所在学校的特征定位,通过塑造我国文化语境下的教师道德信念、建立整体统一的师德师能评价制度、更加关注教师的内隐性要素、凸显自身师德建设的特色加强应用技术大学师德建设,使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德建设能够独树一帜,发挥教师教学信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吴龙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芬兰开始重视高职教育教师教育的专业性,提高教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水平。芬兰高等职业教育在其职业教师教育方面注重实践能力的发展、理论学习能力的深化、合作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开发和评价能力的提高,其中Oulun应用科学大学是个典范。我们学习芬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的经验,要致力于提高高职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理论学习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第二大类高等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方面形成了明确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体现出其特色化发展战略。具体来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专业设置强调应用性,注重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第二,专业设置重视跨学科性,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三,专业设置凸显特色性,注重新设专业和原有专业之间的互补与协调。基于这些特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可以为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专业设置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晓星  郝天聪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是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战后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应用科学大学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得到德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可以为我国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以及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型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慧超  邓泽民  
本文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产生的背景出发,梳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发展历程,探寻此类高等教育机构成功的原因,以期启发我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贺艳芳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专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职业知识的存在形态与传承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种改变推动应用科学大学不断深入发展,从工作中依靠经验传承知识的非正式学习到补充实践中所需理论知识的专业学校,再升格为有机结合工程科学知识与技术等复杂知识的应用科学大学。在这样的演进过程中,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成为和普通大学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企业和企业专家依旧是其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应用科学大学承担着成为科学、社会和经济之间桥梁的作用,坚持实践性教学和应用型科研定位的同时,创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润丽   郄海霞  
在内外动力的驱动下,德国曼海姆应用科学大学通过建设先进基础设施、成立数字化管理机构、建设高水平数字化师资队伍、创设数字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校际共享阶段性转型成果五方面的措施,实现该校数字化全方位、系统性转型。该校数字化转型中具有动态调整数字化教育过程、系统规划数字化转型范围、全员参与数字化转型三大经验。我国职业院校在数字化转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借鉴:在数字化基建方面,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字化转型交流平台;在数字化教学中,灵活转变组织结构,建设高水平数字型师资队伍;在数字生态上,系统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打造沉浸式数字化环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由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毕业设计岗位;委托大学进行科研或与大学开展联合研究;担任大学双元制专业合作伙伴;参与大学的师资建设;资助大学设立实验室/研究机构;参与高校的管理与决策。德国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涉及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不同方面以及学生、教师、学校和政府等不同参与主体,表现出全方位和立体式的特点。目前,德国的校企合作正在由短期的、零散式的合作转向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建强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缩写FH)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副其实的工程师摇篮,在生源条件、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独有的特点。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师的新机制为核心,与德国FH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要使这一工程教育改革切实有效、持之以恒,必须破除企业参与、经费设施、生源条件与学位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障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炜  
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在荷兰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专业建设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要求;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面向世界就业的学生等办学经验对我国职业院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婕、陈光磊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中撰文,梳理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之路,介绍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并对我国地方高校的转型提出了详细的建议。二战后,德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对技术创新和生产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德国在历史上长期坚持单一的高等教育学术型人才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莎  程晋宽  
优质教师的培养与选聘是实现优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3~2014年发布的报告《教与学:为所有人实现优质教育》(Teaching and Learning:Achieving Q uality for All),将教师的选聘与培养作为实现优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优质教师的培养与选聘策略主要有: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领域;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全纳教师;将优质师资分配到最急需的地区;为所有教师提供合理的薪资待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武学超   杨晓斐  
为加快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提升应用科学大学战略地位,荷兰政府积极推进应用科学大学学位体制改革,授权在应用科学大学设立专业博士学位项目。荷兰专业博士学位项目以欧洲博士学位通用能力标准为依据,明确规定了不同于专业硕士和工程博士的专业博士能力标准,注重通过产科教协同机制和实践研究反哺机制培养博士生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能力,强化教授团队对博士生的专业指导,以三级质量保障机制监测博士生学习质量。荷兰应用科学大学专业博士学位项目具有较强的赋能社会增值和职教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对我国加快推进高层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兆义  
近年来,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中出现了集体更名的现象,掀起一股由政府推动、广大应用科学大学积极响应的潮流。更名是在"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之一,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结果。更名代表了应用科学大学谋求与综合型大学同等地位的诉求,是应用科学大学对其"大学身份"的集体再塑造,以期在资源获取上获得与综合型大学同等的待遇。更名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德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在理念层面上从"经典大学"到"新型大学"之间的跨越。与此同时,在新的"身份"下,应用科学大学同样也面临着特色丢失、盲目从众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