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74)
2023(7438)
2022(6593)
2021(6449)
2020(5644)
2019(13478)
2018(13977)
2017(25249)
2016(14721)
2015(17087)
2014(17981)
2013(17038)
2012(15997)
2011(14579)
2010(15293)
2009(14156)
2008(14668)
2007(13546)
2006(11819)
2005(10805)
作者
(42598)
(35772)
(35484)
(34376)
(22690)
(17128)
(16666)
(13936)
(13478)
(13164)
(12092)
(12073)
(11518)
(11400)
(11351)
(11250)
(11130)
(10509)
(10429)
(10403)
(9106)
(8934)
(8732)
(8354)
(8198)
(8141)
(8090)
(8034)
(7331)
(7235)
学科
(54922)
经济(54853)
管理(37496)
(33669)
(27504)
企业(27504)
方法(25923)
数学(22695)
数学方法(22373)
中国(16667)
(15819)
(15707)
(14362)
(12615)
理论(11765)
教育(11475)
业经(11371)
地方(10777)
(9992)
贸易(9988)
农业(9983)
(9777)
银行(9753)
(9719)
(9663)
教学(9388)
(9294)
(9225)
(9048)
财务(9019)
机构
大学(208658)
学院(204864)
(77902)
经济(75750)
管理(72270)
研究(71246)
理学(60399)
理学院(59589)
管理学(58192)
管理学院(57776)
中国(54313)
(46295)
科学(45218)
(39640)
(37883)
(37026)
(34957)
研究所(33901)
中心(33038)
业大(30887)
(30641)
师范(30347)
北京(30273)
财经(29738)
农业(29040)
(27516)
(26639)
(25322)
技术(24682)
师范大学(24107)
基金
项目(123245)
研究(94002)
科学(93888)
基金(83372)
(71801)
国家(71096)
科学基金(59126)
社会(54134)
社会科(50934)
社会科学(50914)
(50512)
教育(46885)
基金项目(43600)
(42352)
编号(41886)
自然(37358)
成果(36772)
自然科(36383)
自然科学(36368)
自然科学基金(35661)
资助(35550)
课题(30197)
重点(28334)
(27356)
(26480)
大学(25913)
(25352)
项目编号(24862)
(24736)
(24513)
期刊
(92761)
经济(92761)
研究(67644)
中国(51433)
教育(40350)
(34077)
学报(33303)
(33268)
科学(28345)
大学(25734)
管理(25645)
学学(22301)
农业(21795)
技术(20912)
(19100)
金融(19100)
业经(15104)
财经(15012)
经济研究(14374)
图书(14033)
(12977)
(12377)
问题(12116)
技术经济(10590)
(10583)
理论(10445)
职业(10298)
统计(10297)
书馆(9869)
图书馆(9869)
共检索到329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董仁忠  陈莹  
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提出新的挑战。德国政府出台若干推动应用科学大学改革的政策举措,使得应用科学大学重新明确自身定位,加强与职业教育相融合、与继续教育相对接、与综合性大学相协同。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慧超  邓泽民  
本文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产生的背景出发,梳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发展历程,探寻此类高等教育机构成功的原因,以期启发我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兆义  
近年来,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中出现了集体更名的现象,掀起一股由政府推动、广大应用科学大学积极响应的潮流。更名是在"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之一,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结果。更名代表了应用科学大学谋求与综合型大学同等地位的诉求,是应用科学大学对其"大学身份"的集体再塑造,以期在资源获取上获得与综合型大学同等的待遇。更名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德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在理念层面上从"经典大学"到"新型大学"之间的跨越。与此同时,在新的"身份"下,应用科学大学同样也面临着特色丢失、盲目从众的问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应用科学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明确区别于传统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点,如教学突出实践,科研注重应用以及强调跨学科办学。这些特色是此类高校共有的特点,因此可被称作类型特色。其次,不同的应用科学大学也发展和形成了各自的院校特色,如小而精、多样性、独具性和国际性。院校特色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所在地区特殊的经济产业结构以及特定的特色化发展策略等因素有关。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为我国高校,特别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办学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理勤  王兆义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双元制培养模式在博洛尼亚进程后经历了快速发展,目前应用科学大学已成为双元制专业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类型。对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个案研究显示,通过面向企业需求的专业设置、凸显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高强度贯通式的企业实训、强化生产实践的课程模块以及体系化、制度化的校企合作,应用科学大学双元制专业构建了“就业导向型”培养模式。与普通专业相比,双元制专业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系统性的差异化和灵活性,这是由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定位决定的,更凸显出应用型高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战略抉择。我国应用型高校应强化自身的应用型定位,充分发挥企业的教育主体作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纯  张巾帼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队伍由教授、讲师、科研人员、教辅教师和管理教师组成,他们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多年的生产实践与市场前沿经验,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学和科研始终保持鲜明“应用性”特色的保障。法律制度、学校面试、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提供的优化决策、教师发展启动促进计划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遴选标准确定和遴选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继续教育课程、项目融合课程、第三方组织机构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应严控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职前遴选标准,建立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职后能力生成机制,开拓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大学的多元合作,增加国家、地方政府及科研机构的干预与影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洪捷  王兆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造就了德国高等教育功能分化的格局,在此背景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规模得到快速增长,总体实力不断提高。在技术和生产双重革新的推动下,新兴产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求,而应用科学大学凭借其积累的后发优势对这些要求进行了积极回应。随着博洛尼亚进程下三级学位制的逐步实施,在应用科学大学多元化的学生结构中,读博深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之应用科学大学自身科研实力的快速提升,推动了许多应用科学大学积极争取"博士授予权",朝着自主开展博士生教育的目标迈进。应用科学大学自主培养博士生是其与企业紧密联系的特色定位的强化,体现出其"转型"而非"转向"的发展趋势。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玲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着生源危机日益逼近、国内经济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机遇期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艰难抉择。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给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借鉴参考。我国亟需在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厘清高职高专教育责任和人才培养定位,明确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路径,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拓生源空间,逐步拓展国际生源市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第二大类高等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方面形成了明确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体现出其特色化发展战略。具体来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专业设置强调应用性,注重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第二,专业设置重视跨学科性,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三,专业设置凸显特色性,注重新设专业和原有专业之间的互补与协调。基于这些特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可以为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专业设置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巾帼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信念的生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它是一种建立在德国历史文化传统、制度现实及整个社会有关职业的信念体系和精神基础之上的观念,是指导其教学科研等职业活动的引擎和动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信念的生成经验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应立足于我国的文化语境、法律制度、教师所在学校的特征定位,通过塑造我国文化语境下的教师道德信念、建立整体统一的师德师能评价制度、更加关注教师的内隐性要素、凸显自身师德建设的特色加强应用技术大学师德建设,使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德建设能够独树一帜,发挥教师教学信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晓星  郝天聪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是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战后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应用科学大学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得到德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可以为我国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以及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型提供启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咸佩心  王兆义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为其主要特色定位,在“类型不同,但价值相同”的原则指导下,与综合性大学等代表传统大学理念的高等教育机构相互对应,共同形塑了德国学术型高等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并举的双轨格局。从高校分类管理、定位发展的角度观察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历史渊源、法律基础、分类原则及其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明确的分类是应用科学大学特色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保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贺艳芳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专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职业知识的存在形态与传承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种改变推动应用科学大学不断深入发展,从工作中依靠经验传承知识的非正式学习到补充实践中所需理论知识的专业学校,再升格为有机结合工程科学知识与技术等复杂知识的应用科学大学。在这样的演进过程中,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成为和普通大学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企业和企业专家依旧是其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应用科学大学承担着成为科学、社会和经济之间桥梁的作用,坚持实践性教学和应用型科研定位的同时,创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武学超   杨晓斐  
为加快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提升应用科学大学战略地位,荷兰政府积极推进应用科学大学学位体制改革,授权在应用科学大学设立专业博士学位项目。荷兰专业博士学位项目以欧洲博士学位通用能力标准为依据,明确规定了不同于专业硕士和工程博士的专业博士能力标准,注重通过产科教协同机制和实践研究反哺机制培养博士生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能力,强化教授团队对博士生的专业指导,以三级质量保障机制监测博士生学习质量。荷兰应用科学大学专业博士学位项目具有较强的赋能社会增值和职教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对我国加快推进高层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唐青才  卢婧雯  
目前,德国已有3个州赋予州内部分应用科学大学相对独立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由此引发论争不断。从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关系视角出发,其发展历经了三个时期:尚未成形、互不关涉时期,地位相同、类型互异时期和飞速发展、彼此趋同时期。应用科学大学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困境主要在于学术地位不被认同、综合性大学对其限制、潜在竞争对手存在威胁。应用科学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论争的本质涉及学校定位、培养导向、学术人员与资源竞争。应用科学大学可通过改革传统合作培养模式和发展合作培养新模式来改善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现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