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02)
- 2023(11521)
- 2022(9577)
- 2021(9018)
- 2020(7521)
- 2019(17065)
- 2018(16814)
- 2017(30921)
- 2016(16998)
- 2015(19137)
- 2014(19014)
- 2013(17483)
- 2012(15739)
- 2011(13727)
- 2010(13248)
- 2009(11328)
- 2008(10659)
- 2007(9090)
- 2006(7360)
- 2005(6121)
- 学科
- 济(59125)
- 经济(59075)
- 管理(46243)
- 业(43652)
- 企(37367)
- 企业(37367)
- 方法(31138)
- 数学(27206)
- 数学方法(26805)
- 教育(20731)
- 中国(20398)
- 技术(17065)
- 农(15336)
- 财(14459)
- 理论(13884)
- 业经(13555)
- 地方(11263)
- 学(11013)
- 贸(10674)
- 贸易(10671)
- 农业(10419)
- 易(10417)
- 环境(9534)
- 教学(9451)
- 务(9381)
- 财务(9339)
- 财务管理(9321)
- 和(9267)
- 技术管理(9239)
- 企业财务(8838)
- 机构
- 大学(220037)
- 学院(216525)
- 管理(86435)
- 济(84015)
- 经济(82258)
- 理学(76025)
- 理学院(75256)
- 管理学(73913)
- 管理学院(73458)
- 研究(68057)
- 京(45421)
- 中国(44231)
- 科学(38523)
- 范(37394)
- 师范(37150)
- 财(35570)
- 教育(33236)
- 中心(31932)
- 江(31284)
- 师范大学(30615)
- 所(30166)
- 财经(29844)
- 业大(28933)
- 北京(28112)
- 经(27584)
- 研究所(27550)
- 技术(26944)
- 经济学(25964)
- 农(25768)
- 院(25610)
- 基金
- 项目(156655)
- 科学(127830)
- 研究(123441)
- 基金(113271)
- 家(96586)
- 国家(95671)
- 科学基金(84547)
- 社会(79186)
- 社会科(75072)
- 社会科学(75057)
- 教育(64838)
- 省(62512)
- 基金项目(59981)
- 划(53961)
- 自然(52355)
- 编号(51514)
- 自然科(51256)
- 自然科学(51246)
- 自然科学基金(50310)
- 资助(44255)
- 成果(41828)
- 课题(37348)
- 部(37060)
- 重点(36461)
- 发(34916)
- 创(34771)
- 教育部(33408)
- 国家社会(32459)
- 创新(32178)
- 人文(31973)
- 期刊
- 济(82434)
- 经济(82434)
- 研究(67137)
- 教育(55638)
- 中国(47250)
- 管理(31143)
- 财(27583)
- 技术(27381)
- 科学(26853)
- 学报(26562)
- 大学(23215)
- 农(21712)
- 学学(20357)
- 农业(15775)
- 职业(15036)
- 财经(14297)
- 业经(13777)
- 经济研究(12770)
- 经(12426)
- 融(11796)
- 金融(11796)
- 技术经济(11609)
- 坛(11305)
- 论坛(11305)
- 科技(11039)
- 问题(10534)
- 技术教育(10140)
- 职业技术(10140)
- 职业技术教育(10140)
- 发(9918)
共检索到308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兆义
德国工程师协会是工业技术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行动者,它的发展历程以技术知识传播和技术规则制订为行动导向,以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为主要特色。通过分析工程师协会在教育领域的活动,可以看出,在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德国工程师协会自建立起就在各个层面深度参与了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在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宏观政策制定方面,它发挥了政策先导和决策咨询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工程师协会对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对工程教育的壮大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咸佩心 李琦琦
文章从工业技术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德国科学资助者协会在推动德国教育、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活动与行动逻辑,德国科学资助者协会作为工业技术文化的代言人,通过募集和提供经费,在德国科技发展和教育革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并通过政策参与和社会活动等方式将德国工业和企业界的诉求扩散到政策和社会层面,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无疑是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的建构和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行动者。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洪捷 徐宏伟 咸佩心 王兆义 任平 贺阳
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把德国作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主要参照对象。但实践证明,在德国运行良好的制度,在国内却往往难以落地,这与我们对德国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研究,往往关注制度、政策,而缺少对其背后文化因素的分析,缺乏对制度的文化逻辑的认知。工业技术文化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德国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运行逻辑及其文化前提。本刊特约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团队笔谈"德国工业技术文化与职业教育",透过教育的制度政策之中可视的层面,深入探索其工业技术文化的特征,解析其深层的机理,为我们借鉴德国经验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洪捷
文章以德国政府与早期工业技术文化的关系为主题,重点分析了普鲁士高级官员博依特在19世纪初工业技术文化与技术教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博依特为代表的普鲁士高级官僚利用政府的背景,同时也动员了社会的力量,建立劝工协会,出版技术期刊和杂志,举办企业学院和技术高校,大大推动了工业技术文化以及技术教育在德国的发展。博依特在推动工业技术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为德国技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堪称工业技术文化的行动者。
关键词:
技术文化 技术教育 德国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佩国 郝瑞闽
"德国制造"是德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工业强国的象征,"工程师教育"作为其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也成为德国工程教育的成功典范,广为世界各国效法。本文以应用型本科质量文化为对象,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在德国工程师教育的模式到质量文化,质量文化的标准、方法与精神塑造等维度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分析研究"工程师教育"的成功经验,探讨质量文化的生成及应用型本科的价值取向等现实热点问题,阐明德国工程师教育模式汇聚成的质量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进而阐释应用型本科的价值是一种质量文化,为应用型本科质量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飞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对高层次的技术本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技术本科教育还属于新生教育类型,面临诸多生态短板。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力量,构建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健康生态环境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操作模式,这为思考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外部生态保障体系和内部生态发展体系带来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
技术本科教育 卓越工程师 生态模式 德国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左海峰 江丕权
高等工程教育对工程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从工程师的形成来看高等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师的成长过程是学习与实践互相搭配的一个过程,并总结现实中的丁程师培养的四种途径;进而论述了培养合格工程师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 工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任珂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催生了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的"2011计划"的颁布实施。这一计划紧密地契合了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为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指明了方向。在"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高校要积极争取、联合政校企等多方面的支持,构建政府、中介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等多维支持结构,形成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协同模型和策略。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协同创新 模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慧研
工程文化教育强调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工程师在道德伦理、知识能力、素质境界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黑龙江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立足自身人才培养历史传统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程需要,着眼培养既具有一流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优良综合素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晓辉
法国工程师学校是大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师的培养基本由工程师学校承担。法国工程师文凭受法律保护。工程师学校的课程灵活广泛,能够根据企业需要,经常调整,注重应用。法国工程师学校的成功依赖于一种企业文化,法国企业关心学校的发展,支持学生实习。但工程师学校缺乏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也是其未来改革方向之一。
关键词:
大学校 工程师教育 精英教育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葛明磊 张丽华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与市场价值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本研究以能力-动机-机会(Ability-MotivAtion-opportunity)理论和组织能力三角模型(员工治理、员工思维模式、员工能力)为分析框架,选取华为公司为案例,探索华为公司如何构建针对商业工程师群体的人才管理体系,以获得企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
技术商业化 商业工程师 华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小苓 高满茹 郝凤涛
为中职学校输送具有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并兼具优秀工业文化素质的师资,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在主要教育环节中融入工业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社会实践进企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彼此融合和无缝对接。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余寿文 王孙禺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现代工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界对高等教育的期盼也愈加殷切,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手段在“大工程”的环境中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这些工程实践活动不仅体现在满足特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槐福乐 常熙蕾 吕清
在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处于摸索前进阶段,离不开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基于一般系统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应遵循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以及目标性四个原则,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厄,包括:整体性不足,顶层设计亟待优化;相关性受限,校企协同合作不畅;动态性受阻,开放水平程度不高;目标性模糊,培养标准尚不明晰。据此,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路径:持续优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培养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加速提升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开放水平,加快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的落地。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越 李曼丽 乔伟峰 李雪 赵薇 张晓蕾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在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建立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四是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人才培养标准。该计划面向工业化,合理调整政策与资源,协同创新,为"卓越计划"的后续实施和最终目标达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工程教育 卓越计划 协同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