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10)
2023(11630)
2022(10118)
2021(9820)
2020(8296)
2019(19520)
2018(19604)
2017(37723)
2016(20977)
2015(24125)
2014(24239)
2013(23566)
2012(21174)
2011(19129)
2010(19375)
2009(17702)
2008(17153)
2007(15087)
2006(13057)
2005(11350)
作者
(59501)
(49136)
(49117)
(46719)
(31496)
(23685)
(22281)
(19453)
(18835)
(17722)
(16968)
(16498)
(15706)
(15690)
(15150)
(14931)
(14702)
(14687)
(14070)
(14060)
(12252)
(12226)
(11905)
(11371)
(11034)
(10971)
(10967)
(10914)
(9881)
(9692)
学科
(80604)
经济(80517)
管理(59109)
(54748)
(47145)
企业(47145)
方法(41096)
数学(35530)
数学方法(34845)
中国(21224)
(19940)
(18733)
(18238)
理论(17817)
业经(17721)
地方(15358)
教育(14814)
(13941)
(13433)
贸易(13425)
农业(13212)
(13079)
技术(13015)
(13006)
环境(11955)
(11818)
财务(11738)
财务管理(11716)
(11241)
企业财务(11059)
机构
大学(300303)
学院(294726)
管理(117687)
(108219)
经济(105581)
理学(102552)
理学院(101401)
管理学(99140)
管理学院(98618)
研究(93067)
中国(66369)
(64083)
科学(60247)
(48974)
(46450)
业大(44407)
(43953)
研究所(42596)
(42410)
(42207)
师范(42083)
中心(41438)
北京(40704)
财经(40056)
(36278)
(35138)
农业(34404)
师范大学(33850)
(33508)
技术(32058)
基金
项目(202220)
科学(158362)
研究(149442)
基金(144312)
(124767)
国家(123692)
科学基金(106602)
社会(90750)
社会科(85843)
社会科学(85815)
(80375)
基金项目(76472)
教育(71528)
自然(70457)
自然科(68853)
自然科学(68841)
(67784)
自然科学基金(67542)
编号(62611)
资助(60678)
成果(51879)
重点(45058)
(44181)
课题(43833)
(42040)
(41872)
大学(39566)
创新(38876)
项目编号(38841)
科研(38427)
期刊
(116204)
经济(116204)
研究(88157)
中国(55131)
学报(48157)
教育(46375)
管理(43017)
科学(42933)
(39758)
大学(37410)
(36565)
学学(33739)
农业(28271)
技术(27710)
(19987)
金融(19987)
财经(19810)
图书(19249)
业经(19164)
经济研究(17905)
(16767)
问题(15198)
科技(14958)
技术经济(14544)
(14533)
理论(14517)
(13896)
实践(13540)
(13540)
统计(12981)
共检索到421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全守杰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和以柏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工科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的两种大学模式。一批思想家为柏林大学的诞生提供了精神支持,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职能之一,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洪堡原则"。工科大学的研究以"技术科学为中心",它的兴起与工业化紧密联系,并具有系科设置与工业化的适切性、课程内容与工业化的相关性、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显著特征。德国大学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吸引着其他国家高校学习借鉴,对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的中国来说同样有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秦琳  
柏林大学200年校庆引发了一场关于洪堡大学模式之现实意义的激烈争论;而作为洪堡模式经典代表的德国大学,在当下也正在经历规模、结构和功能的变迁,其发展目标以及大学科研定位等都面临挑战和改革。对洪堡模式的现实意义以及研究型大学的未来发展,有必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思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展生  梁永福  盘思桃  林雄  
我国台湾地区的朝阳科技大学和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育成等方面具有先进经验。通过对比分析两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推进措施,从统一战略联盟、多元化创业教学、融合科研创业理念、实行强有力治理机制和扩宽组织结构等方面归纳总结其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模式,并为"双创"背景下广东省如何建设创新创业型理工科大学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肖军  
大学管理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德国大学经历了三种管理模式的时代变迁:传统上的国家和教授双元管理模式;20世纪60年代的集体决策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德国大学管理的变迁体现着时代对大学的要求,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其中体现着权力的相互制衡与监督的理念,这符合现代大学管理的精神。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敬阳  
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勇于创业,对于开阔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渠道、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充分调动资源创造财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德国是现代大学模式的发源地,其高校创业教育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因此,总结分析德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小杰  
本文考察了德国早期大学及其学部制度的形成,教授会内部的权力结构及其变化,学部的阶层化和寡头化,以及柏林大学创办之前德国大学模式及其历史演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春梅  曾晓萱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十八世纪的法国、十九世纪的德国和二十世纪的美国,依次成为教育和科学的中心,在繁荣时期上先后相继,在逻辑上也有某种程度的前后相承。本文把德国“大学模式”的形成历史与美国大学发展的过程进行比较,初步探究美国大学是如何向德国大学学习,并将德国的大学模式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大学;美国大学体制对美国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及其对美国的科技、经济繁荣产生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美国如何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并后来居上的这一历史过程,对我国当前的教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郑家茂  张胤  
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科研,还必须具有高水准的人才培养。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充分体现出精英性、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才能够凸现出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优势,实现其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本真价值。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涛  余玉龙  
"双元制"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解决了德国就业难和失业的问题,为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核心竞争力。"双元制"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大学和企业双边培养、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特点,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蔡跃  陈蕾静  杨静  
"双元制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中一种极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DHBW)是德国著名的以"双元制大学"命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的发展历程、入学条件及办学模式进行研究,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深入分析双元制大学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及理论与实践交替课程计划,对其办学特色进行总结。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帆  王红梅  
长期以来,德国大学博士生培养主要是两种途径:传统的"师徒制"和小规模的"研究生院",其中尤以前者为主。这种缺乏系统管理、散兵游勇式的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已发生悄然变化,很多大学都在进行各种尝试,其中吉森大学的人文科学研究生培养中心(GGK)就是其中一个成功范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明华  
作为中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楷模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正受到跨世纪的挑战:教育质量难以改进和成本的失控。高等教育“技术革命”和教育工程化管理,挑战“手工业”式的课堂“教授王国”,却又形成对规模经济和大市场的依赖。对中国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趋势的分析表明,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跨国大学(公司)一体化的模式有可能使中国的若干名牌大学既创办一流的教学型大学,也显著地增加迈向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条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平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这种特定培养程式是一个拥有众多构成要素并依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系统,主要包括: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等。本论文围绕"博士生培养模式"这个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金华  刘凡丰  
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动力和阻力,然后讨论国内外大学在开展跨学科研究时的若干组织策略,如设立学校层面的跨学科办公室、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采取处延式发展策略。笔者建议,各方要允许"小"科学的存在,大学要努力创造促进学者交流的物质条件,以及优先发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项目。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汪蕙  张文雪  袁德宁  
本文论述了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从构建适应“研究型”教学的课程结构、实施“研究型”教学方式、推进课内外沟通融合的教育和培养方式等方面 ,介绍了近几年清华大学教育改革中探索将学习与研究融入教学全过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初步认识和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