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47)
2023(4473)
2022(3487)
2021(3257)
2020(2719)
2019(5788)
2018(6146)
2017(10375)
2016(6451)
2015(7635)
2014(8042)
2013(7014)
2012(6543)
2011(5798)
2010(6058)
2009(5451)
2008(5168)
2007(5167)
2006(4403)
2005(3975)
作者
(18366)
(15292)
(15120)
(14621)
(9502)
(7330)
(6932)
(5968)
(5901)
(5634)
(5233)
(5096)
(5011)
(4838)
(4832)
(4696)
(4539)
(4535)
(4471)
(4325)
(3976)
(3875)
(3735)
(3717)
(3580)
(3457)
(3398)
(3275)
(3235)
(3224)
学科
(16073)
经济(15960)
管理(15154)
(10681)
中国(9794)
(7476)
企业(7476)
(6979)
教育(6399)
(5916)
(5381)
(5316)
理论(5152)
(4782)
教学(4577)
地方(4269)
工作(4260)
农业(4230)
方法(4054)
业经(3907)
(3714)
银行(3695)
(3631)
金融(3624)
(3613)
学校(3512)
数学(3197)
数学方法(3132)
体制(3124)
(2965)
机构
大学(84163)
学院(82071)
研究(30362)
(26304)
经济(25339)
管理(25104)
中国(21461)
理学(20595)
理学院(20298)
管理学(19632)
管理学院(19493)
科学(19477)
(18916)
(17025)
(16005)
(14886)
(14740)
研究所(14488)
(14264)
师范(14077)
业大(13935)
中心(13509)
农业(13377)
技术(12088)
北京(12026)
(11585)
(11478)
教育(10843)
(10817)
师范大学(10591)
基金
项目(53338)
研究(42654)
科学(40000)
基金(33926)
(29642)
国家(29330)
社会(23836)
科学基金(23794)
(23340)
社会科(22155)
社会科学(22150)
教育(21788)
编号(19326)
(19091)
成果(18550)
基金项目(17298)
课题(15468)
自然(14027)
自然科(13684)
自然科学(13673)
资助(13661)
自然科学基金(13406)
(13028)
重点(12252)
项目编号(11835)
(11607)
(11438)
(11113)
(11028)
(11003)
期刊
(33520)
经济(33520)
中国(27890)
研究(26831)
教育(23653)
学报(16442)
(16206)
大学(12671)
(12290)
科学(12136)
农业(10933)
学学(10873)
管理(10273)
图书(8534)
技术(7876)
职业(6625)
(6426)
金融(6426)
书馆(6356)
图书馆(6356)
业经(5790)
(5500)
财经(5260)
经济研究(5087)
(4960)
论坛(4960)
(4882)
高等(4670)
(4651)
业大(4300)
共检索到139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段丽华  储克森  
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市场就业模式,注重政府,企业及高校的全方位合作,学生毕业即进入市场,尊重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体现市场机制的价值判断,使培养过程与就业需要相结合,形成了由政府依据法规进行宏观管理,学校提供服务及培训,企业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文君  
作为国家首次提出的一项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以下简称就业促进计划)一出台就受到了关注。近日,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就这一计划中的九大措施进行了解读。这九大措施主要包括:实名登记、提供精细化职业指导、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服务、开展重点就业帮扶、组织就业见习、组织职业培训、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翔  
增强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要保障和实现充分就业。低碳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低碳城镇化对就业的保障应该更具公平性并且按照就近原则来推进。文章认为,在低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促进就业增长和提升就业质量,必须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扩大就业空间;建立健全劳动力教育培训制度,培养适应低碳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社会就业公平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阳  王伶鑫  赵一凡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有总量压力,又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政策和服务管理效能亟待提升。“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总量持续扩大、重点行业需求旺盛、就业转移下沉加快、长期失业压力加大和灵活就业稳健发展五个特点。从现在到2035年,是妥善应对青年劳动人口供给冲击、着力调整优化高校毕业生配置结构的重要时间段。应当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战略性工作,以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计划,强化指导帮扶,守住安全底线,努力帮助高校毕业生快就业、就好业、乐就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谭永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据此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为3983万人左右,年均758万人,到2015年,毕业生规模将超过850万人,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年均增加232万人。从总量上看,"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吴妙英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千方百计发展经济扩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并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作用。同时,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建功立业,以及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军  马永堂  
美、欧、日等国在解决青年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首先是通过立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且注重高新战略产业的开发,从源头上解决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政府、产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协调联动机制,产生了合力效应。同时,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教育培训以及社会保障措施,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支持。这些实践经验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林清  刘世勇  蒋怀柳  
西部开发,资源先行;资源开发,人才是关键。面对西部地矿行业人才紧缺的局面,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以培养地矿类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地质大学,始终把引导和促进地矿类毕业生西部就业作为服务国家建设需要、实现自身办学目标的重要任务。2003年以来,学校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新中  董仕奇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评价就业质量的要素多元复杂,未能统一。在综合分析相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与要求,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要素,并据此构建了评价体系。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陈韶  徐向东  符志刚  
为更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建立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区域差别。建立该体系的一个可操作方法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合理地确定评价各方主体,科学地设置评价指标内容,系统地规范评价信息收集与处理,以取得客观准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结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方盛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关乎高校声誉和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具有明显的营销组织主体的特征,将市场营销理论应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基于市场营销学中的4P理论,尝试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以期为整合高校资源,改善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状况提供参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剑  
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核心指标。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评估通常由政府专职部门、社会组织和高校自身分别承担。本文试从美国高等教育的特殊背景入手,从以上三个层次结合典型案例分别介绍其就业率的统计评估体系,最后分析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评估体系的特点以供借鉴思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柯羽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是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引入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等五个一级指标和需求单位层次、自主创业率、就业地域等10个二级指标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内涵加以解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