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57)
2023(10157)
2022(8872)
2021(8809)
2020(7148)
2019(16947)
2018(17081)
2017(31548)
2016(18099)
2015(20511)
2014(20789)
2013(19844)
2012(18095)
2011(16290)
2010(16256)
2009(14367)
2008(13737)
2007(11827)
2006(10325)
2005(8930)
作者
(48967)
(40279)
(40104)
(38303)
(25753)
(19423)
(18388)
(15975)
(15609)
(14404)
(14014)
(13351)
(12710)
(12584)
(12563)
(12360)
(12208)
(12077)
(11499)
(11446)
(10137)
(10098)
(9528)
(9295)
(9129)
(9043)
(8955)
(8945)
(8033)
(8003)
学科
(62085)
经济(62020)
管理(45313)
(41786)
(35250)
企业(35250)
方法(30079)
数学(25845)
数学方法(25516)
教育(22186)
中国(21069)
(18910)
(15839)
理论(15257)
(14613)
业经(13382)
地方(12378)
技术(11272)
(10745)
农业(10560)
(10117)
贸易(10112)
(9788)
教学(9754)
环境(9751)
(9378)
(9312)
财务(9254)
财务管理(9240)
(9100)
机构
大学(248037)
学院(241578)
管理(94511)
(85173)
经济(82954)
理学(82616)
理学院(81620)
研究(81333)
管理学(80120)
管理学院(79665)
(54314)
中国(52878)
科学(51670)
(42124)
师范(41854)
(40288)
(37597)
研究所(37186)
教育(36033)
中心(35463)
业大(35355)
北京(35097)
(34611)
(34499)
师范大学(34491)
财经(30999)
(29487)
技术(29344)
(28393)
(28251)
基金
项目(168473)
科学(132999)
研究(129913)
基金(118665)
(102040)
国家(101049)
科学基金(86328)
社会(77610)
社会科(73115)
社会科学(73096)
(66951)
教育(66322)
基金项目(63348)
(58206)
编号(56036)
自然(55816)
自然科(54452)
自然科学(54441)
自然科学基金(53433)
资助(48425)
成果(47674)
课题(40582)
(38367)
重点(38350)
(36156)
(35132)
项目编号(34738)
教育部(33467)
(33240)
规划(32487)
期刊
(89471)
经济(89471)
研究(77845)
教育(58566)
中国(49492)
学报(37316)
科学(34015)
管理(32513)
(30452)
大学(28780)
(26541)
学学(25353)
技术(24443)
农业(22166)
图书(15731)
(14451)
金融(14451)
业经(14344)
财经(14246)
职业(13905)
经济研究(13557)
理论(12181)
(11974)
科技(11634)
实践(11501)
(11501)
问题(11290)
情报(11241)
(11079)
(11046)
共检索到3469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牛国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述胜  毕苑  娄岙菲  张小丽  
以“用”为目的、向西方倾斜而自我否定的学术心态、公式化的创作方式和形式化地追逐西方学术新潮以便迅速在中国加以运用等的结合,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传统,它导致了中国教育学在文化上的双重隔绝:既隔绝于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也隔绝于西方文化历史传统。要改变这一状态并使教育学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理应把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从教育学史拓展到教育学术史的研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本文探讨了德国批判教育学启蒙主张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指出所谓启蒙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回到康德对启蒙的论述,即致人于"成年状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雷云  吴定初  罗银科  
教育学自觉是指教育知识社会从专注实际的教育现象中超拔出来,以认识之光返照教育学自身的现象。我国教育学自觉的历程大致可概括为一场"自我规范"、"自我确认"与"自我奠基"交替叠进的学科反思运动,一幅以"认识论反思"与"本体论奠基"为主题渐次展开的学科发展画卷。"自我规范"与"自我确认"主要省察教育学的认识论品质,"自我奠基"则意在探寻教育学的本体论基础。诸反思论题汇聚于"教育知识传统"的自识与建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乔玉全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其产生和早期发展是以德国为中心展开的。教育学在构建和发展中特别是其科学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也大都源出于此。因而,对德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学术特点,对于促进教育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助益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飞  
化育是德国教育学最核心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化育"概念的存在才使德国教育学走上了不同于英美等英语国家教育学发展的路径。"化育"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其内涵则深深根植于德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最终于1770年~1830年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含义,并进入德国教育领域,成为德国教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化育"的基础是人的内在固有力量,它主张将人的内在力量最全面、和谐地发展为一个统一整体,而这个实现过程则需要人与文化的密切接触,通过异化与复归的复杂历程最终得以实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德国精神科学教育学把教育关系视为一种情感性的"爱恋"关系。尽管这一理解受到了经验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的批判,但是,它所体现的教育之爱以及理解性认知,对于当代教育弊端仍具有一种救赎性的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林小遐  
近年来,教育现象学在中国教育研究界的地位与影响日渐提升,其研究方法备受关注并广为应用。但在现实研究中尚缺少方法论意义上的反思:这一研究方法适合于何种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相对于其他学科,如现象学、社会学和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其局限或限度在哪里等。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德国洪堡大学本纳教授教席继任者布因克曼教授(Malte Brinkmann)。布因克曼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学研究,将其置于普通教育学的背景之下,并延伸至教育人类学领域,力求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同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肖军  
德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其研究主题以东西方国家教育比较及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研究为主;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其研究主题主要为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德国比较教育学学科制度化程度较低,有十余所高校设有比较教育学讲席,其中汉堡大学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镇;德国共有3种重要的比较教育学期刊,“国际与跨文化比较教育分会”是学科交流的最重要平台。德国有较多国际知名的比较教育学者。整体来看,德国比较教育学目前处于“失意”和“复兴”之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牛国兴  
为客观反映近年来德国教育学研究的发展状况,研究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2006~2015年间3种德国教育学核心期刊所刊载的1,408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德国教育学研究具有区域性、稳定性、以大学为中心等特征;其研究热点包括学生与青少年发展、教师与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教学与学习理论、教育学理论建设、教育系统与教育机构研究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小微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体系总是处于特定处境中的理论主体基于特定的理论视角对特定视域中的实践进行理论建构的产物。从实践中归纳提炼理论才能满足教育学内源式发展的需求。通过发现实践逻辑增长教育学本土知识是当前发展中国教育学的核心任务。研究者要尝试以"移植—改造"、"反思—归纳"、"反向操作"、"批判—重建"等多种方式把握教育实践的多重逻辑,并基于实践逻辑的发现展开教育学分析。同时,教育学者在介入式互动中要有认同度、洞察力和分寸感,"反思—重建"应当成为合作互动双方的自觉意识和习惯行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现平  
本文基于“从教育的视角理解比较教育”的思路,从目的功能、逻辑起点、对象内容等几个主要侧面,对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作了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教育之用在于改造人,进而改造社会,比较教育之用在于改造教育自身,进而改造社会;教育以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比较教育以教育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规律,解决如何育人问题,比较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发展规律,解决如何认识教育、如何对待教育、如何发展教育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解。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飞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徐立清  
新文化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以及苏俄式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导入 ,给我们带来了批判旧教育的有力武器 ;新中国成立不久 ,我国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学 ,特别是凯洛夫《教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经典著作来学习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 0世纪 6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反思学习苏联教育学过程中的教条主义 ,积极探索教育学“中国化”,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 ,这种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改革开放后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真正走上了良性运行轨道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贾利帅  
意大利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之前以“教育旅行”起家的比较教育、20世纪60-90年代多措并举下的比较教育学黄金期以及21世纪以来重回国际舞台、复兴比较教育学时期。在此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依其特点可分为比较教育学的奠基者、国际化推广者以及传统的反思与捍卫者。意大利在比较教育学学科基础建设方面较为完善,主要包括学会、期刊、出版机构以及高校四个部分。意大利比较教育学体现出延续“教育旅行”的传统、重视翻译国外比较教育学著作以及积极加强同欧洲比较教育学会的联系与合作三个特点。未来意大利比较教育学需在高校重视度、期刊建设以及语言交流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