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4)
- 2023(12175)
- 2022(10636)
- 2021(10198)
- 2020(8585)
- 2019(20326)
- 2018(20271)
- 2017(38697)
- 2016(21273)
- 2015(24236)
- 2014(24379)
- 2013(23818)
- 2012(21527)
- 2011(19433)
- 2010(19716)
- 2009(17691)
- 2008(16904)
- 2007(14673)
- 2006(12609)
- 2005(11176)
- 学科
- 济(80341)
- 经济(80255)
- 管理(60894)
- 业(55001)
- 企(46672)
- 企业(46672)
- 方法(41157)
- 数学(35971)
- 数学方法(35263)
- 中国(21175)
- 农(20713)
- 学(19090)
- 财(18517)
- 业经(17262)
- 理论(17012)
- 环境(16183)
- 地方(15973)
- 和(14485)
- 制(13787)
- 农业(13616)
- 划(13399)
- 教育(13343)
- 技术(13340)
- 贸(13249)
- 贸易(13241)
- 易(12847)
- 务(11986)
- 财务(11913)
- 财务管理(11893)
- 企业财务(11240)
- 机构
- 大学(296781)
- 学院(294466)
- 管理(119048)
- 济(109011)
- 经济(106223)
- 理学(103943)
- 理学院(102756)
- 管理学(100560)
- 管理学院(100054)
- 研究(95608)
- 中国(68216)
- 京(64050)
- 科学(62403)
- 财(48243)
- 所(47867)
- 农(45784)
- 业大(45208)
- 研究所(44001)
- 中心(43002)
- 江(42520)
- 范(41133)
- 师范(40772)
- 北京(40740)
- 财经(39221)
- 农业(35746)
- 经(35674)
- 院(35111)
- 州(34948)
- 技术(33893)
- 师范大学(32862)
- 基金
- 项目(206810)
- 科学(161932)
- 研究(151564)
- 基金(147599)
- 家(128319)
- 国家(127240)
- 科学基金(109595)
- 社会(92063)
- 社会科(87160)
- 社会科学(87134)
- 省(82229)
- 基金项目(78399)
- 自然(72948)
- 教育(72131)
- 自然科(71245)
- 自然科学(71227)
- 自然科学基金(69887)
- 划(69387)
- 编号(63450)
- 资助(62157)
- 成果(51243)
- 重点(46305)
- 部(45033)
- 课题(44226)
- 发(43102)
- 创(43057)
- 创新(39979)
- 科研(39794)
- 项目编号(39154)
- 大学(38989)
- 期刊
- 济(116559)
- 经济(116559)
- 研究(84176)
- 中国(59543)
- 学报(47296)
- 教育(43734)
- 科学(43498)
- 管理(43163)
- 农(40720)
- 大学(36040)
- 财(35318)
- 学学(33242)
- 农业(29150)
- 技术(28640)
- 融(19637)
- 金融(19637)
- 业经(19159)
- 图书(18582)
- 经济研究(17978)
- 财经(17865)
- 科技(15533)
- 业(15509)
- 经(15078)
- 问题(14355)
- 理论(14329)
- 技术经济(14253)
- 版(13507)
- 资源(13436)
- 实践(13383)
- 践(13383)
共检索到422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吴文启
从科研设备共享、跨学科合作研究、综合性交叉性研究平台与研究中心建设、导师群体与人才交流等方面阐述了德国"大科学"研究模式下博士生培养的科研学术环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平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这种特定培养程式是一个拥有众多构成要素并依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系统,主要包括: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等。本论文围绕"博士生培养模式"这个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黎
中美研究型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马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了保证质量,对培养对象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撰写及答辩、社会实践等诸环节采用的特定的培养方式的总和。它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特定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国栋 吴松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在内涵、必要性、作用、建构、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的研究中,要把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分离出来,加强实践研究,从整体与内涵上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关键词:
贯通式 博士生培养模式 反思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顾剑秀 罗英姿
博士生培养受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影响。学术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以学术为本,市场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学术内涵本身及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博士生培养的学术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变化后的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有交叉也有分离,且二者在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了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平衡。由于学术逻辑是博士生培养的内生逻辑,其对博士生培养的影响和控制力度要大于外生的市场逻辑。因此,为了实现并保持博士生培养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平衡,需要对博士生培养进行劳动力市场校准,以实现博士生培养在博士数量和质量上的劳动力市场校准目标。
关键词:
博士生培养模式 变革 学术逻辑 市场逻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邓光平
澳大利亚专业博士生教育在20余年的持续改革与创新中,经历了学术主导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模式、职业导向的"P/W/U三维协作"模式、以及职业性与研究性并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导向"模式,共三代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澳大利亚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某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艳梅 姜莉
在我国现行的宝塔形教育结构中,博士生教育处于最顶端,是向国家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保证。作者拟通过中国与美、德两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比较,了解这两个国家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借鉴他们经验,构建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嵩迪 文雯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已成为高校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而高校人才培养长期被固定在封闭孤立的学科组织内部,缺乏跨学科培养的组织制度基础,“跨界搭桥”构建学术组织间协同培养模式成为高校落实跨学科教育的必由之路。对国内外顶尖研究型大学开展案例研究发现,存在“跨学院联合式”“学院主导-跨学科组织连接式”“跨学科组织主导-学院参与式”三种协同模式,不同模式下师资安排、课程科研设置、考核评价、学科文化等关键培养要素的协同运作呈现差异,在跨学科整合性上存在区别。高校可采取搭建学术组织间协同育人关系,赋予跨学科组织人才培养自主权;设置联合导师组制、重构跨学科课程科研与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跨学科学术文化等策略,以组织制度变革推进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真正落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洪捷 王兆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造就了德国高等教育功能分化的格局,在此背景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规模得到快速增长,总体实力不断提高。在技术和生产双重革新的推动下,新兴产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求,而应用科学大学凭借其积累的后发优势对这些要求进行了积极回应。随着博洛尼亚进程下三级学位制的逐步实施,在应用科学大学多元化的学生结构中,读博深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之应用科学大学自身科研实力的快速提升,推动了许多应用科学大学积极争取"博士授予权",朝着自主开展博士生教育的目标迈进。应用科学大学自主培养博士生是其与企业紧密联系的特色定位的强化,体现出其"转型"而非"转向"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晓娟 吴志功
从博士生招生、培养方式、导师指导、论文答辩等多个培养环节分析了法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特点,并阐述了对我国博士生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
法国 博士生教育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甲刚
从价值取向上看,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新要求,有利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我国从博士生教育大国向博士生教育强国的转变。从路径选择来看,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应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从未来走向来看,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将趋于目标多样化、选拔灵活性、课程规范性和过程开放性等。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培养模式 改革 构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甲刚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自1980年建立新的学位制度以来,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由于我国博士生培养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在发展中难以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和情况。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提高思想认识,深入加以分析,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在不断的发展中予以解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亚敏 胡甲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方面,着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学术性人才;在招生选拔方面,5种方式并举,选拔过程严密;在导师遴选和指导方面,逐渐走向高校自主训练,实行个人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面,实行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选修课分类开设,以讲授为主;在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方面,以多种方式进行科研训练,学位论文逐级把关,强调创新。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培养模式 特征 解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董泽芳
时代发展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我国当前博士生创新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现行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反映在培养观念相对滞后、培养目标存在偏颇、培养主体规范不够、培养对象选淘不严、培养方式缺陷甚多、培养评价忽视创新等方面。加强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观念、突出创新能力为重的培养目标、构建能有效激发创新的导师队伍、改革对培养对象的选淘制度、改进现存的培养方式、完善有效激励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
博士生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耀 陈洪捷 沈文钦
以贯通式培养模式为关键切入点来构建博士生教育的分流与淘汰机制,既有助于克服现有机制的"重口号、难落实"问题,而且将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落到实处,对推动由"入口戴帽"向"出口戴帽"转变的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机制的总体思路是贯通培养,过程分流;弹性设计,双向选择;节点把控,重在落实。大口径和灵活多样的招生录取办法,博士生与导师(组)之间的动态过程选择,高效、灵活且多样的经费资助模式,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动态管理和就业派遣顺畅化是改革的关键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