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02)
2023(12369)
2022(9517)
2021(8913)
2020(7039)
2019(15940)
2018(15774)
2017(28510)
2016(16387)
2015(18655)
2014(18767)
2013(17342)
2012(15869)
2011(14336)
2010(14369)
2009(12994)
2008(12622)
2007(11484)
2006(10185)
2005(9315)
作者
(43704)
(36322)
(36048)
(34624)
(23224)
(17240)
(16610)
(14278)
(13959)
(12961)
(12341)
(12318)
(11600)
(11568)
(11441)
(11355)
(10780)
(10727)
(10645)
(10486)
(9304)
(9006)
(8957)
(8360)
(8211)
(8155)
(8097)
(8094)
(7313)
(7285)
学科
(61495)
经济(61425)
管理(39605)
(36982)
(29215)
企业(29215)
方法(26432)
中国(24421)
数学(23449)
数学方法(23179)
教育(21431)
(18681)
(15677)
业经(14552)
(14543)
理论(13676)
(12856)
农业(12431)
地方(11937)
(10691)
(10687)
(10339)
金融(10332)
(10280)
银行(10258)
(9866)
教学(9798)
(9775)
贸易(9769)
技术(9598)
机构
大学(223564)
学院(219054)
(81939)
经济(79958)
研究(78761)
管理(74648)
理学(64217)
理学院(63440)
管理学(62084)
管理学院(61648)
中国(53524)
(48592)
科学(45623)
(40728)
(40197)
师范(39839)
(38201)
教育(36994)
(35311)
中心(35168)
研究所(34622)
(34492)
师范大学(32425)
财经(32052)
北京(31182)
业大(29820)
(29323)
(29053)
技术(27896)
(27470)
基金
项目(145181)
科学(116238)
研究(115532)
基金(102186)
(87990)
国家(87096)
科学基金(74053)
社会(72137)
社会科(68069)
社会科学(68055)
教育(61699)
(58205)
基金项目(51820)
(50783)
编号(49216)
成果(44135)
自然(43647)
自然科(42680)
自然科学(42666)
自然科学基金(41896)
资助(40839)
课题(38434)
重点(34664)
(34051)
(33139)
(31885)
(30538)
教育部(30215)
(30170)
项目编号(29912)
期刊
(89788)
经济(89788)
研究(76351)
教育(62618)
中国(55756)
学报(34795)
(32425)
(31634)
科学(29933)
大学(28307)
管理(27520)
学学(24883)
技术(22393)
农业(21672)
(20176)
金融(20176)
财经(16760)
职业(16302)
经济研究(15385)
业经(15094)
(14500)
问题(12050)
(11103)
论坛(11103)
(11083)
(10799)
图书(10756)
技术教育(10601)
职业技术(10601)
职业技术教育(10601)
共检索到341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夏海鹰   牛旭峰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师终身教育的应然状态,但当前却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课程建构未完成、师资力量未足配、评价效能被忽视等问题。微认证作为蕴含终身教育理念的新兴能力认证方式,在价值逻辑上具有与时代教育理念相契合的优势,在目标逻辑上指向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终身评价体系,在实践逻辑上基于数字评价的创新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微认证赋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框架由微认证评价数据源层、微认证服务平台层、教师专业认证组织结构层和教师教育一体化场景层构成,整体运行表现为基于数字技术支持汇集教师能力佐证,学习者、托管机构、发行者、认可者、政府主管部门“五维”主体在信息共享支持下共同管理,实现微认证串联的教师终身教育多维协同发展。此外,在推动微认证赋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还应加强理论研究,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数据治理,开发优质课程,坚持以评促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廷惠  李娜  
作为我国开放水平最高、市场活力最强、经济发展质量最高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战略支撑新发展格局、示范高质量发展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要厘清当前所面临的空间“边界效应”凸显导致的产业分工协同不足、制度差异挑战导致的制度创新不足、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不畅等多重挑战,以优化空间格局(有序建设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空间圈层与空间扩展、加快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空间梯次)为战略重点,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空间规划、制度创新、机制完善等方面作用,形成空间格局优化、制度创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的合力,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空间和时间上的突破口。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勇   赵俞凌   徐玉成  
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载体,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新时期国家对产教融合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助于全面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发展逻辑分析,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产学研一体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为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产学研一体化奠定了逻辑基础。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产学研一体化,对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教育的校地融合、科技的创新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在路向选择上,要注重主体的多元性、加强信息的联动性、考虑市域的差异性、聚焦项目的真实性,以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更好地赋能产学研一体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史丽晶   林映巡   韩江萍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质与核心,是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中高职课程组织衔接的关键作用,可以从垂直组织、水平组织两个组织方向和学科的内在逻辑、学习者的心理发展顺序与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三条基本逻辑来深入理解。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发现中高职课程组织衔接面临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断层现象、协商机制尚未健全等现实困境。对此,应从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课程设置的统筹规划和衔接机制的有效构建三个方面着力,探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有效路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晨希  
区域市场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单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底层逻辑,以法治为根本保障,并遵循着“区域市场”逐步走向“全国市场”的发展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区域整体利益协调是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法治可以为前述目标的推进与实现提供制度保障。面对当前区域市场中要素市场建设的规则保障不充分、对政府间无序竞争规制不足、统一市场协同监管机制不健全等症结,可通过完善区域要素市场统一规则体系、改进区域层面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健全区域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监管机制等举措来优化法治路径,以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燕琴  
西方国家既有实践证明,旅游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而2020年之前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完善阶段。欧洲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理论因系统性强、实践适应性广,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好的乡村发展工具,可为我国发展乡村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同阶段的发展侧重与协调重点。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创新必须尊重本土制度框架与文化逻辑,立足我国国情与乡村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之路。论文因此提出3阶段创新方向为生态引领-上下共创、村民为本-内外共赢、文化为根-主客共生。最后,从整体性、地方性、维度性、阶段性、可测性、主体性角度归纳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与实施要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莎莎  
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着力点。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是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应然逻辑。然而,目前相关政策无法满足现代化诉求、信息孤岛问题阻滞信息流通、数字化资源平台功能不足削弱资源供给阻碍了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进程。为加速推进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应制定数字赋能政策,建好制度指南“强磁场”;建立数据管理机制,筑好技术应用“蓄水池”;搭建数字资源平台,绘好教育供给“同心圆”;构建数字治理体系,种好管理改革“试验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汪安冉  刘义兵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切实解决差异性地理区域中空间生产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最初的教育形式发挥着乡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效用,深层介入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历程中。为此,在实现脱贫所生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寻求乡村社会结构、空间发展的有序演变,需明晰职业教育的应为性与可为性。在以自然性为元逻辑、以生产性为再生逻辑、以正义性为可续逻辑,促成五位一体的差异化空间表征、三生协调的结构化空间实践、三维共知的秩序化表征空间的达成的同时,发挥职业教育的多重属性价值,以对接区域性生产实践、提升主体性空间生产能力、实现差序性空间生产互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瑶  陈时见  
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统整,形成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既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2001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不断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与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陈恩伦   吴南中  
教师评价作为形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培育教师发展生态的有效工具,在效率主义主导的评价逻辑中被异化。有意义教师评价建立在教师是一种复杂生命体的隐喻之上,以促进投入、激发活力和提升价值为取向,通过教师自主参与、体验优化、多元主体协同,促使教师评价意义的回归。数字化技术的接入,强化教师评价的自主参与,支持评价方式的改变,通过数据、证据、流程变化等形式帮助教师摆脱标准化空间、线性时间等多重约束,为教师有意义评价提供了支撑。基于此,文章建构了以数据、算法和算力为基础的教师有意义评价运行架构,实现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师有意义评价,其生成需要教师能力建构机制、组织适配机制、发展控制机制的共同作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黄震方   张子昂   李涛   侯国林   靳诚   曹芳东   张郴  
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既是数字经济时代文旅发展的重要方式,又是文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阐述文旅深度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基本逻辑,认为数字技术嵌入支撑文旅数字化,促进文旅信息融合化,带来文旅产业新变革,形成文旅共生体和数字文旅新形态。从理论研究、数字赋能和融合实践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研究框架,强调要创新性地运用文旅IP理论、融合共生理论、文旅场景理论、产业演化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阐释文旅融合学理及其内在逻辑、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深化文旅深度融合主要科学问题研究。提出要把握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的关键技术、文旅资源普查与评价、文旅融合场景建构、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国家文化公园与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与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推动文旅融合应用实践和学术研究持续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文旅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陈亮   叶明裕  
以数字化转型为锚点擎动大学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是有组织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站在数字化变革的时代路口,高等教育既要从“术”的层面廓清数字技术嵌入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本质蕴意,更要从“道”的层面把握指向人的实质自由的人本逻辑、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知识逻辑、汇聚数字教育共同体的价值逻辑、致力解构大学复杂性的实践逻辑。面对数字技术单向度育人的隐忧、优绩主义对学科创新的遮蔽、管理主义对教育共同利益的僭越,数字赋能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应以“道”驭“术”,打造数字育人新范式,颠覆性创新大学知识生产模式,明确共同体成员的责任担当,追求富有人性灵魂的高质量立德树人之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智  杨文杰  王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乡村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是国家积极老龄化战略落实的重要举措。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为乡村发展赋予新的动能,借力数字乡村建设开展乡村老年数字教育,是提升老人数字素养、价值感获得感,并助其融入现代生活圈的需要。数字教育与老人学习特点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赋能关系,且乡村老年数字教育已具备一定的政策、硬件、技术和实践基础,但仍存在数字教育平台的教育性偏弱、数字教育技术适老化程度偏浅、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质量偏低、数字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赋能乡村积极老龄化的价值,需遵循问题解决的逻辑,基于“老年性与乡土性”,推动数字技术的教育“适老化与便捷化”改造,开发兼具“普适性与差异性”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具有“激励性与指导性”的数字教育治理机制,以“公益性与改进性”为根本遵循,构筑扎根乡村实际,融于老人生活,并服务其生活质量提升的数字教育新样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屹  黄凤萍  
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在于促进国家重视技能、带动社会崇尚技能、全面供应技能资源。但由于当前职业教育技能人才供应不足、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职业教育主体协助力不强等主要诱因,使其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效性不强。对此,要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满足技能型社会人才需求;全面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为人人供应均衡技能资源;提高职业教育主体协作力,营造良好技能学习氛围等可为路向,更好地使职业教育高质量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