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158)
2023(20302)
2022(17374)
2021(16162)
2020(13564)
2019(30298)
2018(30049)
2017(56665)
2016(30927)
2015(34305)
2014(33605)
2013(33028)
2012(30448)
2011(27364)
2010(27444)
2009(25326)
2008(24141)
2007(21054)
2006(18547)
2005(16171)
作者
(88922)
(73887)
(73621)
(70172)
(47163)
(35689)
(33285)
(28886)
(28195)
(26172)
(25085)
(24988)
(23849)
(23270)
(22765)
(22749)
(21881)
(21876)
(21281)
(21195)
(18456)
(18122)
(17912)
(16935)
(16651)
(16329)
(16283)
(16145)
(14817)
(14489)
学科
(130829)
经济(130692)
管理(87223)
(81047)
(67348)
企业(67348)
方法(51662)
数学(44398)
数学方法(43909)
中国(35095)
(32634)
(30274)
地方(29868)
(29835)
业经(28200)
(25161)
贸易(25142)
(24398)
技术(22128)
农业(22088)
(21880)
理论(20557)
环境(19673)
(19049)
(18300)
银行(18229)
(17724)
金融(17721)
(17561)
财务(17491)
机构
大学(429278)
学院(428603)
(173633)
经济(169929)
管理(163907)
研究(149273)
理学(141917)
理学院(140236)
管理学(137658)
管理学院(136892)
中国(110061)
科学(94749)
(91132)
(77208)
(75328)
(73721)
研究所(69066)
中心(67001)
业大(66731)
(63593)
财经(61834)
农业(57969)
(57596)
师范(56943)
北京(56906)
(56225)
(54736)
经济学(53130)
(51100)
经济学院(47748)
基金
项目(297475)
科学(232912)
基金(214642)
研究(213252)
(189496)
国家(187925)
科学基金(160229)
社会(135300)
社会科(128069)
社会科学(128036)
(117034)
基金项目(114384)
自然(104975)
自然科(102552)
自然科学(102521)
自然科学基金(100675)
(98850)
教育(97535)
资助(86886)
编号(85848)
成果(68512)
重点(67438)
(64520)
(64205)
(64087)
课题(59683)
创新(59500)
科研(56797)
国家社会(55689)
大学(54875)
期刊
(192910)
经济(192910)
研究(126742)
中国(83097)
学报(73387)
(66208)
科学(65958)
管理(60701)
(58372)
大学(54595)
学学(51678)
教育(47455)
农业(45146)
技术(36190)
(35269)
金融(35269)
经济研究(32040)
业经(30943)
财经(30201)
(26069)
问题(25986)
(24069)
科技(22122)
图书(21301)
技术经济(21114)
(20764)
(20023)
资源(19318)
现代(18998)
商业(18894)
共检索到632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武宁  陈新国  
随着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网络化趋势日渐明晰,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特征逐步对创新产出发挥一定的影响作用。鉴于此,本文构建了微观视角下城市经济网特征影响创新产出的理论模型,以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2002-2012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网络微观特征中节点度数、节点中介性、节点结构洞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经济网的节点度数及结构洞对创新产出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节点度数越高,拥有的结构洞越多,创新产出就越大;节点中介性对创新产出有反向作用,城市节点中介性的降低,有利于网络中创新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创新产出整体提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金亮  鲁嘉颐  戈大专  孙东琪  
流空间成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重要内容,而如何识别城市群流空间结构特征,揭示其对城市群实体空间的影响,是当前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采用1992、2001、2010、2019年企业异地投资数据,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联系网络,借助复杂网络分析、K-means聚类等分析方法,探究区域经济网络整体特征演变,分析网络空间组织结构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1992~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联系强度大幅提升,城市节点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离散和不均衡程度在不断缩小。城市经济网络“小世界”特性逐渐显著,无标度特性在逐渐弱化。(2)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网络从早期的“V型”结构转向核心城市相互连接的多边形网络结构;网络联系从核心城市间相互联系向外拓展至核心城市与其周边相邻城市之间的联系,空间邻近性网络联系特征开始显现;网络体系中参与城市从核心城市逐步扩展至全域,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形成相对独立的对外辐射网络体系。(3)长三角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已经形成金字塔结构,以上海市为核心城市地位最为突出;杭州、南京影响力次之;宁波、合肥、绍兴、苏州、无锡、嘉兴等城市再次之。(4)长三角城市经济网络的发展演化从初始发育阶段、等级化阶段逐步走向网络化阶段。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永飞  王振宇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提出构建融通创新模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以上背景,从“融合”“畅通”两个视角剖析融通创新概念与内涵,运用fsQCA方法分析数字经济渗透效应、映射效应、规模效应影响城市融通创新水平的条件组态及实现路径。结果发现:高融通创新水平形成具有6条驱动路径,可划分为3种效应模式,其中,映射效应对6条驱动路径起重要辅助作用;提升城市融通创新水平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组合通过殊途同归方式促进城市融通创新水平提升;相较于“涓滴型”城市,“策源型”城市在提高融通创新水平中其资源要素来源更加多样化,要素关联程度更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丽  王晓燕  熊瑶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泰尔(Theil)指数二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法,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分析2005—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城市群创新产出的相对差异有减少的趋势,且区域内部异质性作用明显;(2)城市群创新产出在空间上存在不均衡的集聚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冷南热,西冷东热"的空间关联特征;(3)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水平逐渐成为影响长三角创新产出差异的主导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茂森   刘荣庆  
数字经济和绿色创新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分布格局;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稳定,空间背景对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大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不同地区的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刘欢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穆荣平   吴柳洁  
区域协同创新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现有的地方政府合作与区域协同创新关系研究缺乏从城市双边维度的考察,对地方政府合作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也缺乏深入探究。以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作为外生政策冲击,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考察地方政府合作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合作可以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地方政府合作通过促进城市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基础邻近性,正向作用于区域协同创新水平;(3)地方政府合作对区域协同创新的提升效应受到地方政府合作时长、地区文化差异、城市距离等因素影响;(4)创新基础较弱城市更易从地方政府合作中受益,但地方政府合作并不能缩小地区创新能力差距。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文瑄  施益军  徐丽华  翟国方  陈伟  陆张维  
随着城市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风险扰动对城市的经济韧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冲击影响,深入研究城市经济韧性对于城市经济良性发展和提升经济抵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两次典型的经济风险扰动,以长三角城市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相对多样化、产业相对专业化、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地区经济敏感度的多维综合评价法对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格局的演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内大部分城市的产业相对多样化指数呈不断下滑趋势,相对专业化整体态势稳定上升,有利于区域产业分工和一体化发展,应对风险扰动的经济韧性能力强,而安徽省内部分城市专业化指数过高且存在产业同构化现象;(2)城市产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区域差距不断增加,与其主导产业结构有显著关系;(3)核心城市与各城市间的联系总量占比逐年降低,核心城市上海的集聚能力仍较高,致使城市间差距增加,不利于城市经济韧性的整体协同;(4)城市抵抗力和恢复力与其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经济风险扰动对不同城市的经济增长,存在由沿海城市向内部城市的地域先后性影响。论文有助于弥补已有研究在城市群地区尺度经济韧性研究方面的不足,以期为中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和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方法指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江  李秀伟  江俊丽  
文章以2011—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从时空二维视角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子系统的时序耦合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耦合协调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阶段,以失调衰退类型为主,耦合系统劣化,核心城市总体处于较高的发展层次,安徽省西部、北部总体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层次;从相对发展度看,长三角约66%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远超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约1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耦合系统退化,约2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与其经济发展同步,耦合系统优化。总之,长三角城市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性,需进一步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优化,以加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匹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冬筠  郑莉峰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的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1998-201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发现如下结论:在控制了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制度变迁因素后,产业集聚并不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增长;创新集聚的强弱成为产业集聚是否对一个城市的经济绩效产生显著作用的前提;高质量的创新集聚与城市的产业集聚相作用后,对经济产生持久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玉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技术加速崛起,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经济技术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和技术优势、促进出口升级、扩大出口规模,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择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市数字经济水平衡量指标,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出口规模、出口质量的影响。实证发现:数字经济水平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出口规模、出口质量均存在正效应,且对非核心城市的效应强度大于核心城市。本文研究发现:在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环境下,贸易摩擦升级时,数字经济发展越好越能对企业出口产生正向影响。数字经济、贸易摩擦对企业出口规模与质量的正影响存在贸易方式的异质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苏佳璐   马志强   李明星  
以长三角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群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揭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静态特征(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与动态特征(扩张性、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网络位置、自我中心网络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关系强度与绿色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自我中心网络扩张性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环境规制正向调节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稳定性与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毛金祥  张可  
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显著正相关,经济集聚和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对本地的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亦对本地的经济集聚存在促进作用。经济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具有促进区域协调和区域创新的双重政策红利,构建长三角地区创新共同体应具有全局意识。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明松   许培源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拓展的三地区局部溢出(LS)模型,对城市群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和空间演化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最具“创新城市群”特征的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于知识资本积累,随着知识资本集聚,城市知识生产(创新)成本逐渐降低,进而促使知识资本更为内生地集聚,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促进了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2)知识资本空间溢出是创新中心形成的主导因素,城市群不同地区知识资本本地溢出和跨地溢出存在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群“创新中心—边缘城市”结构;(3)城市群创新互动在于创新中心知识溢出巩固了“群”结构,边缘城市的承接作用使得“中心”更具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福利水平;(4)在长三角城市群,本地市场效应和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促进了创新中心的形成,市场拥挤效应则起到了抑制作用。打造城市群创新中心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文章为解决中心城市虹吸、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建设城市群创新体系、培育城市群创新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赵敏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将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城市创新合作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科学创新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联度均呈上升态势;(2)科学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速度比科学创新合作网络更快;(3)“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板块内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分布有所差异,板块城市间不同类型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呈现跳跃式波动。(4)城市间空间邻近、文化程度地区差异和知识平台数量地区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