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02)
2023(5313)
2022(4491)
2021(4033)
2020(3473)
2019(7641)
2018(7653)
2017(14443)
2016(8004)
2015(8808)
2014(8832)
2013(8583)
2012(7892)
2011(7067)
2010(7591)
2009(8002)
2008(6857)
2007(6053)
2006(5372)
2005(5080)
作者
(23360)
(19834)
(19581)
(18733)
(12538)
(9608)
(8772)
(7536)
(7472)
(7069)
(6956)
(6720)
(6545)
(6382)
(6348)
(6087)
(5858)
(5767)
(5765)
(5729)
(4997)
(4956)
(4742)
(4449)
(4444)
(4413)
(4393)
(4386)
(3933)
(3812)
学科
管理(28535)
(26434)
经济(26371)
(25211)
(22278)
企业(22278)
(11766)
(11359)
方法(9093)
(8050)
业经(7720)
数学(7519)
(7512)
数学方法(7435)
中国(7423)
体制(6999)
(6996)
财务(6978)
财务管理(6959)
(6907)
金融(6905)
(6643)
企业财务(6612)
(6588)
银行(6578)
(6288)
(5510)
贸易(5506)
(5361)
(5211)
机构
大学(114592)
学院(113750)
(45641)
经济(44625)
管理(41134)
研究(40154)
理学(34719)
理学院(34329)
管理学(33830)
管理学院(33607)
中国(31232)
(25326)
(23976)
科学(23824)
(21091)
(20732)
财经(18967)
研究所(18534)
(18297)
中心(18189)
业大(17657)
(17118)
农业(16514)
北京(14827)
经济学(14599)
(14442)
财经大学(14052)
(13700)
(13687)
(13201)
基金
项目(75323)
科学(59190)
基金(55254)
研究(54040)
(49027)
国家(48672)
科学基金(41301)
社会(34793)
社会科(32926)
社会科学(32922)
(29119)
基金项目(28994)
自然(26827)
自然科(26182)
自然科学(26170)
自然科学基金(25703)
(24952)
教育(24807)
资助(21896)
编号(21166)
(19890)
成果(18123)
重点(17688)
(17093)
(16088)
(15606)
课题(15354)
创新(15234)
国家社会(14816)
教育部(14611)
期刊
(53381)
经济(53381)
研究(34449)
中国(26986)
(21673)
学报(20424)
(20043)
科学(17587)
管理(17417)
大学(15711)
学学(15005)
农业(13254)
(13023)
金融(13023)
教育(11204)
财经(10084)
技术(9174)
(8656)
经济研究(8124)
业经(8029)
(7041)
问题(6766)
(6252)
科技(5702)
业大(5590)
(5555)
财会(5523)
会计(5288)
现代(5163)
理论(5143)
共检索到177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百功  叶进  杨仕  柳剑  李明生  陈俊杰  
针对室内土槽试验难以真实模拟田间试验的工作状况,在SR1Z–135型多功能微耕机的基础上,研制了微耕机土壤耕作部件田间测试平台。该平台由传动系统、测试系统、试验系统和行走系统组成,可在田间实际工况下对旋耕刀、深耕刀、防缠刀和起垄器进行性能测试,并实时显示和处理这些待测部件的转速、转矩及功率信息。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微耕机旋耕刀组平均转速为47 r/min时,平均转矩为226 N·m,平均功率为1.114 kW;微耕机旋耕刀组平均转速为100 r/min时,平均转矩为238 N·m,平均功率为2.568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元升  高焕文  李汝莘  
研制了一种多用途土壤工作部件田间测试系统。该系统可在多种不同田间条件下测试不同土壤工作部件的牵引阻力、土壤垂直反力、工作深度和行走速度等参数,为土壤工作部件的工作性能分析提供田间试验数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张旭  
【目的】通过对土壤微形态研究试图阐明陕西关中地区现代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微形态标志。【方法】用偏光显微镜对LGT剖面不同发生层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和影像定量分析。【结果】不同发生层的矿物组合十分相似,石英(Q)和长石(Pl)占绝对优势,但C/F15μm值、不同矿物间的比例、颗粒形态等有明显差异。土壤形成物主要是粘土矿物、方解石和无定形Fe,Ap层中有大量针状方解石微晶、次生粘土和蚯蚓粪粒,BC层方解石数量多且形态最复杂,Bt1和Bt2层方解石很少,但有大量粘土亚胶膜。【结论】所谓的“堆垫土”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下部BC主要是全新世晚期堆积的风积物,表层Ap是2000年以来人类不断施加土粪、风尘堆积和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洪坤  严贤春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翻耕、旋耕)对果园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控制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结果】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pH值略显酸性,土壤容重与pH值变化趋势相反,大致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含量)和有效养分(有效磷、有效氮和有效钾)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免耕相比,翻耕和旋耕条件下,土壤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细菌数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土壤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基本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不同耕作方式差异均显著(P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不同耕作方式脱氢酶活性差异均显著(P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度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高于氮周转率,说明微生物量碳更新比微生物量氮快,其中翻耕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更新较旋耕和免耕快。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胡传景  蒲玲媛  
耕作层土壤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逐渐形成,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保障,若耕作层土壤一旦被破坏,在短时期内很难恢复到原有生产水平。这个意义上,它也和煤炭、石油一样属于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对用地需求的增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有限以及开发量的加大,实现补充耕地质量数量"双平衡"的难度愈来愈大。为此,中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仕军  闫瀛  张旭东  王铁良  王殿武  
在雨养农业区,探讨了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生长状况在不同耕作深度(15cm和25cm)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对不同耕作深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典型天气时土壤水分沿土壤剖面的变化情况,以及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两种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土壤水分随时间的波动趋势相似,但在较大降雨后(15mm以上),深耕区土壤水分增加值比浅耕区多,连续干旱时深耕区比浅耕区土壤水分消耗更快。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深耕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值比浅耕区大,在0~40cm深处相差3.04%,40~80cm深处相差最高达到4.75%。这说明深耕更有利于降雨入渗和土壤水分调蓄。生长状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建富  曾研华  赵新帆  范呈根  潘晓华  石庆华  
2011—2015年,分别以中嘉早17和五丰优T025为早、晚稻材料,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比较传统翻耕(CT)、机械旋耕(RT)对双季机插水稻产量、根系、土层分布和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CT和RT早、晚稻季产量、年均产量和年度间产量变异系数差异均不明显,处理CT早、晚稻根系的干质量显著高于处理RT,增幅分别为7.0%22.8%和4.0%15.1%(P1020 cm的根系干质量均大于处理RT;处理CT土层010 cm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与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吕凯飞  周锋  安曈昕  杨友琼  王武  程易  吴伯志  
【目的】针对不合理耕作措施引发土壤干旱频发、耕层变浅、地力衰退等问题,对坡耕地耕层进行合理构建,为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和持续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砚山县江那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本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免耕+秸秆还田(T1);旋耕15 cm+秸秆还田(T2);翻耕20 cm+秸秆还田(T3);翻耕30 cm+秸秆还田(T4);免耕(T5);旋耕15 cm(T6);翻耕20 cm(T7);翻耕30 cm(T8)。研究不同措施对玉米‖辣椒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剪切力等物理性状及10~20 cm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深耕T3、T4、T7、T8处理能降低土壤容重、剪切力、紧实度等物理性状,T3、T7处理的土壤容重、土壤剪切力、土壤紧实度比T2、T6处理分别降低3.27%~10.75%、2.31%~27.27%、1.44%~11.64%。T3处理的土壤容重、剪切力、紧实度较T5处理分别减少2.63%~5.92%、1.16%~6.06%、7.60%~25.75%。随试验时间延长,T3、T4、T7、T8处理10~20 cm土壤有效养分逐渐增加,到2018年T7处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比T6处理高2.60%、10.50%、23.96%。【结论】深翻+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坡耕地耕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持续性改善,进而推动坡耕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海棠  彭德良  曾昭海  武保悦  金凤柱  胡跃高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索以土壤线虫为指示生物评价不同耕作制度下甘薯地土壤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试验中对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线虫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SR指数、J指数、成熟度指数及土壤线虫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连作甘薯地极优势属为植物寄生茎线虫属(Ditylenchus),轮作、休闲状态下极优势属为头叶线虫属(Cephalobus)、真头叶线虫属(Eucephalobus),滑刃(Aphelenchoides)和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连作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同一土层线虫属数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线虫数量间有显著差异。连作使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雪  逄焕成  李轶冰  任天志  董国豪  郭智慧  王湘峻  
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6种耕作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水热状况与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耕作初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易于跑墒,随着时间推移,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抽雄吐丝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cm处理的0~50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37.67和26.41mm,提高了60.57%和35.96%。土壤耕作结合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提高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洪文  高焕文  
在2年初步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寿阳县年雨量、气温与蒸散量的分析,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及其相关子模型。用此模型能预测特定地区作物各生长阶段的土壤含水量、任意年的降水量、任一天的平均气温和年蒸散量与径流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种耕作处理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启朔  丁为民  潘根兴  姬长英  
土壤宏观力学结构是土壤结构体概念的延伸,在尺度上高于土壤团聚体结构1-2个数量级,且具有更高的时空动态特征,其内容涉及土壤物理组构、力学评价指标、力学发生机理及力学应用4个方面,是精准耕作研究的理论依据。评价土壤宏观力学结构的指标包括抗剪强度、圆锥贯入阻力、平板下陷量和断裂强度等,而弹塑性力学、断裂与破碎力学和土壤流变学模型决定着结构动态的发生机理。土壤精准耕作通过对土壤宏观力学结构的测试、评价及模型描述,建立结构动态与外加机械力模式和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运用精准技术手段实现土壤结构、作物秸秆、种子和水肥的精确调控与投放,改善土壤耕性、增强土壤结构力稳性、提高车辆通过性、增大土壤承载力、同时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吉坤  黄书君  邢蕾  Matthew Yen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秸秆和土壤颗粒从固态到流态转变的非线性运动过程。[方法]推导建立土壤固态-流态转变非线性动态过程本构方程,基于离散单元法(DEM),模拟研究推土板在草颗粒影响下的阻力变化;搭建含秸秆耕作试验平台,建立7、13和19 MM 3种尺寸的秸秆离散元模型。[结果]由于耕作过程改变了其原有土壤的表面形态,耕作后的土壤孔隙比增加,犁后出现明显的浅沟;随着耕作的不断推进,部分颗粒会受到二次切割分离;牵引速度越大,圆盘犁面前缘隆起土颗粒越多,犁面前缘所受土壤的阻力越大,所需牵引力越大;7和19 MM秸秆向两侧位移明显,而13 MM秸秆沿犁面前缘位移明显,该尺寸秸秆与犁面发生二次接触,导致速...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涛  陈东伟  
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河南省焦作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建设占用耕地表层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模式:一是"村企合一"。即从农民手中将耕地流转到由村委会成立的农业种植公司统一经营;二是"政府主导"。即乡镇(街道)为剥离工程和运输、储存、管护的实施主体,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监管部门,财政部门为表土剥离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单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红富  
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优质土壤资源丧失,耕地质量水平总体下降。因此,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将耕作层回填于新开垦耕地,能加快新耕地质量的培育,对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耕作层都适合剥离,比如:一些分布于城市、工矿或交通等用地类周边的土壤可能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就不适宜剥离回填,因此,评价耕作层土壤剥离的适宜性是开展剥离工作的前提。但当前,对于耕作层剥离的适宜性评价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