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51)
- 2023(8263)
- 2022(6902)
- 2021(6436)
- 2020(5323)
- 2019(11554)
- 2018(11361)
- 2017(21393)
- 2016(12208)
- 2015(13132)
- 2014(12631)
- 2013(12388)
- 2012(11432)
- 2011(10313)
- 2010(10087)
- 2009(9368)
- 2008(9164)
- 2007(8438)
- 2006(7382)
- 2005(6371)
- 学科
- 农(45014)
- 济(44911)
- 经济(44861)
- 业(39841)
- 农业(29683)
- 管理(25128)
- 企(18460)
- 企业(18460)
- 方法(15888)
- 业经(15271)
- 数学(14581)
- 数学方法(14477)
- 中国(11473)
- 学(11303)
- 贸(10393)
- 贸易(10391)
- 易(10193)
- 农业经济(9884)
- 制(9787)
- 财(9651)
- 地方(9062)
- 村(8932)
- 农村(8926)
- 发(8793)
- 及其(7888)
- 技术(7730)
- 收入(7461)
- 策(7386)
- 体(7316)
- 发展(7304)
- 机构
- 学院(172518)
- 大学(165880)
- 农(68753)
- 济(67804)
- 经济(66576)
- 研究(62916)
- 管理(61190)
- 理学(54290)
- 农业(53843)
- 理学院(53626)
- 管理学(52554)
- 管理学院(52300)
- 中国(46902)
- 科学(45438)
- 业大(43669)
- 所(35481)
- 京(33885)
- 农业大学(33763)
- 研究所(33030)
- 中心(29537)
- 业(27737)
- 江(25930)
- 财(25646)
- 省(25413)
- 科学院(22725)
- 院(21017)
- 财经(20910)
- 经济管理(20689)
- 范(20099)
- 北京(19987)
- 基金
- 项目(125761)
- 科学(95660)
- 基金(89866)
- 家(83462)
- 研究(83069)
- 国家(82631)
- 科学基金(67581)
- 省(52683)
- 社会(52228)
- 社会科(49011)
- 社会科学(48996)
- 基金项目(48896)
- 自然(46324)
- 自然科(45240)
- 自然科学(45214)
- 自然科学基金(44465)
- 划(43335)
- 农(37103)
- 教育(35480)
- 资助(34943)
- 编号(33027)
- 发(28951)
- 重点(28596)
- 业(28310)
- 计划(27506)
- 创(26833)
- 部(26530)
- 科技(26215)
- 创新(25137)
- 科研(25077)
- 期刊
- 济(76678)
- 经济(76678)
- 农(72977)
- 农业(49550)
- 学报(44050)
- 研究(39525)
- 科学(34941)
- 中国(34346)
- 大学(31670)
- 学学(31115)
- 业(23600)
- 业经(20921)
- 融(16871)
- 金融(16871)
- 财(16849)
- 管理(15960)
- 业大(15358)
- 版(13822)
- 农业大学(13769)
- 农业经济(13401)
- 农村(13178)
- 村(13178)
- 问题(11916)
- 技术(11075)
- 教育(10529)
- 科技(10511)
- 世界(10303)
- 经济研究(10107)
- 中国农业(9749)
- 财经(9252)
共检索到244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双 李永斌 李云龙 王民洋 张浩炜 钟增明 王亚君 陈三凤
为探究微生物菌剂对夏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2016—2018年连续3年接种固氮类芽孢杆菌菌剂1-18、芽孢杆菌菌剂L-56以及1-18和L-56的复合菌剂,以未接种菌剂的植株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夏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接种菌剂1-18的增产率16.06%高于接种菌剂L-56的增产率7.10%,接种1-18和L-56复合菌剂的增产率最高为18.51%;而2017年接种菌剂L-56的增产率12.19%高于接种菌剂1-18的增产率5.05%,接种1-18和L-56复合菌剂的增产率为14.53%;2018年接种菌剂L-56的增产率9.11%略高于接种菌剂1-18的增产率6.53%,接种1-18和L-56复合菌剂的增产率为11.75%,说明不同菌剂在不同年份处理存在差异,但接种菌剂均能提高夏玉米产量。此外,接种菌剂1-18和L-56还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与对照相比,接种1-18和L-56这2种菌剂均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并改善玉米农艺性状,其中接种1-18和L-56复合菌剂的效果要优于单独接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博 罗水清 陈平平 罗红兵 刘伟华
以临奥9号、科玉2号、奥玉28、三北2号、三北89、中单808、帮豪玉108、渝单7号、科玉6号、荃玉9号、中科10号、登海11号、联创9号、同玉18、钻卡巴巴、泰玉12、湘农玉14号和奥玉3102等18个夏玉米品种以及临奥1号(CK)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的产量,并对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北89和中单808产量较高,分别为521.2 Kg/(667 m2)和468.3 Kg/(667 m2),比CK分别增产16.4%和4.6%,有望成为湖南夏玉米推广的主要品种;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百粒重、穗行数等农艺性状对产量有正相关影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同小娟 李俊 李维炯
在多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微生物堆肥能明显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年均总产比等量传统堆肥增产8.3%~8.9%,其中冬小麦增产8.3%,夏玉米增产8.2%~9.4%。EM微生物堆肥能在一定程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总光合势比等量传统堆肥分别高5%~36%,5.2%~14.3%,比化肥处理分别高19%~72%,19.6%~46.4%,随EM微生物堆肥施用量的增加差异更明显。EM微生物堆肥比较高的光合势加快了干物质的积累速度,从而提高了冬小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清梅 肖植文 管俊娇 张鹏 张惠 王燕林 杨洲 王宝书 吕开洲 张建华
以云瑞88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施用尿素与海藻肥对玉米云瑞88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千粒重是影响云瑞88号产量最关键因子,另外产量还与出籽率、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施用尿素和海藻肥显著提高了云瑞88号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出籽率和产量,而施用尿素与海藻肥2个处理间除了穗位高外,产量和其他农艺性状都没有显著差异。可用海藻肥代替尿素,形成环境友好型玉米海藻肥施肥技术模式。
关键词:
海藻肥 尿素 云瑞88号 产量 农艺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华 翟立超 崔永增 董志强 崔英淑 张经廷 贾秀领
为明确灌水量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本地区多年来参考作物平均需水量(ET0)为基础,于2020,2021年在旱棚条件下设置T1(60%ET0)、T2(80%ET0)、T3(100%ET0)、T4(120%ET0)、T5(140%ET0)、T6(160%ET0)、T7(180%ET0)、T8(200%ET0)共计8种灌水处理,分析了灌水对玉米产量及构成、植株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玉米产量及构成、穗长、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自由水含量、株高、穗位、穗高系数、光合势及结实率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产量和穗粒数随着灌水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叶片和穗轴中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下降趋势。高水处理(T5~T8)下VT与R6期玉米叶片的叶绿素、水势变化率较小,处理间株高、穗位高无显著差异,穗高系数稳定。与T3相比,灌水量减少20%和40%可引起产量显著下降,而增加同比例灌水,玉米产量变化低于减少灌水后的产量降低值,该条件下的结实率变化与产量变化一致,而供水效率随着灌水的增加而降低,灌水量超过T6处理的供水效率下降超过20%。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开花期水势及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与其他因素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玉米可通过灌水改善穗部性状、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及植株发育理化性状等实现产量提升,在本区域生育期平均需水量基础上增加灌水40%~60%可实现产量和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
夏玉米 灌水量 产量 理化性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欣芳 马骏 王延波 刘继国 孟庆国 李明 王金艳 李泉木 姜敏
以农大高诱1号诱导系和辽3162(大斑病感病材料)×A619HtN(大斑病抗病材料)组配的材料为亲本获得的5个DH(doubled haploid)系与辽3162、A619HtN和中106为父本系组配的15个杂交组合为试材,采用数量遗传学方法进行DH系产量和田间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诱导DH系的基础材料决定其诱导后代的类型,利用DH育种技术可以快速改良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组配优良的杂交组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岚 姜英 陈阜 曾昭海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吉林东部半山区玉米-大豆轮作、连作及4个氮肥水平(0kg/hm2(F1)、90kg/hm2(F2)、180kg/hm2(F3)和270kg/hm2(F4))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处理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籽粒产量方面均优于连作处理,而对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并未形成优势;F3、F4处理在株高、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产量构成及产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的F1处理(P0.05);...
关键词:
玉米 轮作 氮素水平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昆仑 靳立斌 董树亭 赵斌 刘鹏 张吉旺
【目的】研究综合农艺管理对夏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对播期、播种方式、密度、氮肥施用时期及用量和收获时间等农艺措施进行优化组合,设置综合农艺管理试验,共4个处理:按当地农户习惯即麦田后期套种玉米、苗期一次性施氮和苞叶变白、籽粒变硬时收获等设置为处理1(T1);在此基础上改套种为直播,减少氮肥施用量,优化施肥时期,延迟收获时间,设置为处理2(T2);在T2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施肥量,增加磷、钾肥比例,将氮肥分次施用,增加种植密度,以期达到最高产量,设置为处理3(T3);在T3的基础上减少施肥量,进一步优化施肥时期,适当降低种植密度,设置为处理4(T4)。然后以T4处...
关键词:
夏玉米 综合农艺管理 施氮量 保护酶活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贾秀领 姚海坡 张经廷 张丽华 梁双波
为了筛选限水灌溉条件下较优的灌溉集成模式,明确其高产的植株生长特点,2015-2016年在河北藁城采用密度×灌溉施肥方式×收获期三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2个密度条件下微喷灌和管灌2种集成节水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节水技术模式明显优于管灌模式,该模式少量多次的灌水施肥使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产量较管灌2年平均高3.4%6.5%,并且收获期越晚玉米微喷灌模式的增产效应越明显;该模式较高的产量主要来自花后的光合物质积累量,而其生育后期茎叶物质运转率明显低于管灌。微喷灌模式少量多次
关键词:
夏玉米 微喷灌 管灌 产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虎宁 秦伟娜 焦婷 师尚礼 李淑艳 高永权 齐帅
对分别种植在雨养区(甘肃会宁)和灌溉区(甘肃武威)的20个青饲玉米(Zea mays)品种乳熟期产量、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评定,以期为甘肃不同区域优质青饲玉米品种的筛选及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在灌溉区所有青饲玉米品种的干重均高于雨养区;雨养区‘豫青贮23’的干重最高,较‘晋单73’提高73.28%,灌溉区‘豫玉22’的干重高于其他品种。雨养区‘陇单10号’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和穗重)较其他品种表现突出(P <0.05)。雨养区,‘延科288’的淀粉含量最高,且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屯玉168’低80.86%,而‘桂青贮1号’的粗蛋白含量高于其他品种;灌溉区,‘晋单73’的淀粉含量则高于其他品种,且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较‘利单295’低53.29%,而‘北农青贮208’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雨养区‘蜀玉201’‘豫玉22’‘延科288’的综合表现最好,适宜在雨养区种植,而灌溉区‘晋单73’‘蜀玉201’的综合表现最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振江 李明顺 李新海 张世煌 张宝石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自交系为副区,材料均为华北地区近40年34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偏向关等方法分析了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自交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株粒数>空秆率>行粒数>千粒重>叶向值>秃尖度>穗位>生育期>ASI>倒伏率。只有通过提高单株粒数,才能加大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粒数。同时通过保持穗位、生育期在适当水平,强化耐密性的选择,选择千粒重高、雌雄协调、株型上举耐密且抗倒能力强的自交系,才能最终提高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因此,提高株粒数是提高玉米自交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春生 于国峰 高增贵 郭永新 张勇
研究了3种旱田除草剂(氟乐灵、乙草胺和阿特拉津)对玉米品种瓦试13(抗)和瓦试15(感)内根圈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等)种群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的生长,不同抗性品种内根圈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呈增长趋势,而放线菌则在幼苗初期数量最多。从抗感玉米内根圈的分离获得的细菌数量远远高于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经常规鉴定明确玉米内根圈土壤有真菌6个属,细菌6个菌落形态,放线菌3个菌落形态。通过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试验表明,拮抗菌中细菌数量最多,真菌和放线菌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玉米 纹枯病 内根圈 微生物 除草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贺囡囡 韦桂旺 冯云敢 蒙云飞 韦爱娟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超甜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新品种的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提高农业种植效益提供科学的栽培依据。【方法】以超甜玉米新品种桂甜161和桂甜17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新品种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明阳基地和广西横县试点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并利用DPS软件对产量、果穗外观品质和倒伏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新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行粒数以及桂甜171的穗长和穗粗影响不大,桂甜161的穗长和穗粗随着密度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个品种的茎粗和单穗重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产量和倒伏率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横县试点桂甜161和桂甜171的产量高于明阳试点;桂甜171不管是植株性状、果穗性状还是产量都优于桂甜161;桂甜161在密度为46 425株/hm~2时综合权重最大,桂甜171在密度为53 565株/hm~2时综合权重最大。【结论】桂甜161和桂甜171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是46 425和53 565株/hm~2;2个品种在横县试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桂甜171是一个综合性状更优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推广潜力更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亮雨 段国珍 苏彩风 郭寰 樊光辉
为明确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对柴达木地区有机枸杞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以“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使用5种不同用量的木霉菌微生物菌剂(A_1、A_2、A_3、A_4、A_5)处理,以不施加木霉菌微生物菌剂(CK)为对照,对枸杞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促进了枸杞生长,枸杞的株高、冠幅、地径、结果枝长和SPAD值明显增加,A_4(74.25kg·hm~(-2))处理的促生效果最佳。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显著增强了枸杞的光合作用,其Pn、Tr、Gs、Ci较对照均显著增强,A_4(74.25kg·hm~(-2))处理提升效果最佳。与CK相比,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增加了产量,A_4处理效果最好,较CK增产59.4%;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枸杞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枸杞多糖、甜菜碱、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A_3(59.40kg·hm~(-2))处理的效果最佳。施用微生物菌剂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枸杞可直接吸收利用的碱解N、速效P、速效K等物质也大幅提高,且降低了土壤电导率,A_3(59.40kg·hm~(-2))处理的土壤改良效果最明显。经综合评价后得出,不同用量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处理下枸杞的生长状况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良,其中每公顷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59.40kg·hm~(-2)效果最好。
关键词:
枸杞 微生物菌剂 产量 品质 土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彩云 李伟 党红凯 郑春莲 马俊永 李科江 王广才 张胜古
以郑单958、先玉335和中单909这3个主栽夏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5个密度梯度下三品种的产量、产量性状、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持续期及与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6~9万株/hm2密度内,随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粒数、百粒质量和穗重呈降低趋势;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增大,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密度的增加提高了群体的光合能力;产量方面以先玉335平均产量最高,其次为中单909,郑单958最低。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和密度呈线性关系,中单909的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郑单958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的回归关系好,斜率最大,随密度增加产量增加幅度较大,穗性状降低的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