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71)
- 2023(5833)
- 2022(4758)
- 2021(4308)
- 2020(3588)
- 2019(7808)
- 2018(7508)
- 2017(13780)
- 2016(7724)
- 2015(8039)
- 2014(7584)
- 2013(7231)
- 2012(6581)
- 2011(5674)
- 2010(5357)
- 2009(4886)
- 2008(4647)
- 2007(3942)
- 2006(3356)
- 2005(2745)
- 学科
- 济(26044)
- 经济(26012)
- 业(20814)
- 管理(19711)
- 企(15717)
- 企业(15717)
- 方法(12399)
- 数学(11282)
- 数学方法(11189)
- 学(9081)
- 农(8665)
- 财(7184)
- 贸(6904)
- 贸易(6903)
- 易(6749)
- 中国(6465)
- 农业(6186)
- 业经(6054)
- 环境(5175)
- 技术(4926)
- 土地(4568)
- 务(4542)
- 财务(4541)
- 财务管理(4537)
- 制(4370)
- 企业财务(4332)
- 地方(4282)
- 银(4059)
- 产业(4039)
- 银行(4016)
- 机构
- 大学(105431)
- 学院(105001)
- 济(40538)
- 经济(39890)
- 管理(39316)
- 研究(38982)
- 理学(35077)
- 理学院(34652)
- 管理学(33978)
- 管理学院(33820)
- 农(30506)
- 科学(28963)
- 中国(28292)
- 农业(24630)
- 业大(24530)
- 京(21824)
- 所(21386)
- 研究所(20411)
- 中心(17201)
- 农业大学(16884)
- 财(16074)
- 江(14916)
- 院(14856)
- 财经(13723)
- 室(13709)
- 省(13613)
- 实验(13160)
- 北京(13015)
- 经(12717)
- 科学院(12713)
- 基金
- 项目(83433)
- 科学(64311)
- 基金(62052)
- 家(59376)
- 国家(58910)
- 研究(50724)
- 科学基金(48505)
- 自然(34972)
- 自然科(34156)
- 自然科学(34138)
- 基金项目(34084)
- 自然科学基金(33586)
- 社会(33416)
- 省(32446)
- 社会科(31735)
- 社会科学(31727)
- 划(28535)
- 资助(24052)
- 教育(21931)
- 重点(19428)
- 计划(19236)
- 科技(17741)
- 创(17633)
- 发(17589)
- 编号(17589)
- 部(17469)
- 科研(17176)
- 创新(16594)
- 业(16344)
- 农(15369)
共检索到138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玥 裴顺祥 辛学兵 郭慧 吴莎 吴迪
[目的]探究太行山干瘠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方法]采用人工模拟土层厚度15 cm条件下,以耐瘠薄植物沙地柏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微生境改良技术,研究不同微生境改良措施下沙地柏生长、叶绿素含量、露点水势及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株高增长量中,石块覆盖(ST)、塑料地膜覆盖(DM)、液态地膜覆盖(YM)、菌根处理(JG)、枯落物覆盖(KL)均显著高于对照(CK),且分别比CK高385.75%、403.03%、1 330.00%、1 490.00%、1 533.00%;冠幅增长量中,ST、DM、JG、KL处理均显著高于CK处理,且分别比CK处理高185.03%、160.36%、239.80%、161.67%;7月ST处理主根长度显著高于JG,10月DM、KL处理显著高于JG;不同微生境改良处理对沙地柏叶片叶绿素含量产生影响,且ST、YM、JG和DM、KL分别在2016年7月和2017年6月显著高于CK;相对于CK处理,除4月外,不同月份微生境改良会增加沙地柏叶片露点水势,且各处理间大部分不显著,仅7月份ST处理显著低于DM、JG、KL;不同处理对沙地柏地上、地下生物量积累产生的影响不同,且JG处理影响最显著;不同处理对沙地柏生物量分配的影响随时间变化,其中,10月ST处理下的地上/地下干质量比显著高于YM、KL,且CK显著高于KL,第二年6月KL显著高于CK、DM,其他月份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微生境改良技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显著提高太行山干瘠山地沙地柏株高、冠幅、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露点水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积累;通过对比不同微生境改良技术,发现菌根处理明显优于其他微生境改良技术;建议在太行山土壤厚度为15 cm的干瘠山地开展以沙地柏为植物材料的植被恢复时,应结合菌根处理微生境改良技术,可有效提高植被恢复的成效。
关键词:
太行山干瘠山地 微生境改良 沙地柏 生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珍珍 王数 张宏飞 毛率垒 任娜欧
为了研究施加黏土后的沙地土壤微形态特征,说明其改良效果,对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土壤切片进行观察,并利用土壤切片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和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基质、孔隙和粗骨颗粒等和土壤肥力状况相关的定量化数据进行分析及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施加黏土后,出现了块状微结构和雏形团聚体;从基质比、毛管孔隙占比方面来说,底施处理效果更好,基质比在C2(3×10~5 kg/hm~2)处理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8.8%,毛管孔隙占比在C3(6×10~5kg/hm~2)处理水平提高了15%;就总孔隙百分比、粗骨颗粒磨圆度、粉粒百分比、粗骨颗粒平均粒径来说,表施处理效果比较好,C1(1.5×10~5 kg/hm~2)、C2(3×10~5 kg/hm~2)处理水平均有显著改善。结论:1)施加黏土后,沙地土壤结构与原始沙地的粒状微结构相比有一定的改善;2)短期底施处理下,C1和C2处理单元的基质比有所提高,毛管孔隙占比随着黏土施加量的增加而提高;粗骨颗粒特征方面,表施处理效果比底施效果要好;3)短期改良情况下,沙地土壤微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以粗骨颗粒为主,但改良后出现一些雏形团聚体,各量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维明 张新时
为了揭示沙地柏对毛乌素沙地不同生境中养分资源的适应性反应 ,分析了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和滩地中土壤养分状况、生物量和养分在植株不同结构中的分配以及植株对不同养分的利用和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 :(1) 3种生境中的氮、磷、钾、钙和镁含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2 )生物量、氮和磷在叶片中分配比率随氮和磷含量的降低而增大 ,而在根中的分配恰好相反 ;(3)氮和磷重吸收效率、钾利用效率和重吸收效率、钙和镁利用效率随相应养分含量的降低而增大 ,氮和磷利用效率随氮和磷可利用性的降低而降低 ;(4)叶片和根系对养分内循环的贡献恰好相反 ;(5 )根分布对不同养分异质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涵 张静静 朱文博 王丽园 张立娟 朱连奇
山地作为陆地表面的特殊地域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全球变化信号有放大作用。因此,研究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权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并从地形起伏度视角,对太行山淇河流域2000-2015年生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期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地、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2)流域整体生境质量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均超过0.7,且2015年有明显提升。(3)淇河流域的生境质量变化受地类变化影响较大。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由于受到过人为干扰的影响,其生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采伐、毁林开荒等行为导致林地的生境也开始缓慢退化,但由于林地的植被覆盖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加上逐渐开始对其进行恢复,生境质量水平依然较高。(4)该流域生境质量在地形起伏度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平坦区和微起伏区以一般等级生境质量为主,小起伏区和中起伏区则以高度重要和极重要等级生境质量为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玉霞 王鑫 张庆昕 斯日古楞 郭园 杜晓艳 王月林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不同饲用燕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对氮素水平的响应,为该地区饲用燕麦高产栽培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以燕王、牧王、甜燕1号和牧乐思4个饲用燕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300 kg/hm~2,依次用N_0、N_(100)、N_(200)、N_(300)表示)对其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王和牧王茎、叶、穗及全株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以N_(200)处理燕麦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甜燕1号和牧乐思茎、叶、穗及全株干物质积累则逐渐增加,均以N_(300)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氮肥处理。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4个饲用燕麦品种茎、叶、穗及全株的氮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N_(200)处理下氮素含量最高。3)燕王和牧王茎、叶、穗和全株及甜燕1号茎、叶、穗的氮素积累量均在N_(200)处理下最高。4)在N_(2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氮素干物质生产率(NDMPE)高于燕王和牧王,但其干物质生产效率(DMPE)、氮素农艺效率(NAE)、氮素表观回收率(NRE)均低于燕王和牧王,在N_(3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DMPE和NAE则高于燕王和牧王。[结论]燕王和牧王属于低氮高效型饲用燕麦品种,甜燕1号和牧乐思属于高氮高效型饲用燕麦品种。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燕王和牧王的氮肥适宜施用量为200 kg/hm~2,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氮肥适宜施用量为300 kg/hm~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维明
本文利用挖掘法和渐近方程y=1 -βd( β为深度系数 ,d为土壤深度 (cm) ,y为地表到土层d的根面积比例 ( 0~ 1 )揭示半干旱毛乌素沙地不同生境中常绿灌木沙地柏根面积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 1 )根面积指数(根面积 /地表面积 )随土壤水分可利用性降低而减小 ,这种格局有利于减缓植株地下部分对水分的竞争 ,从而经济、长时间地利用有限水分资源 ;( 2 )深度系数 ( β)、最大根系深度 (Rmax)、含 50 %总根面积的根系深度 (R50 )和含 90 %总根面积的根系深度 (R90 )均随水分可利用性降低而增大 ,这表明沙地柏可通过增大根系深度以补偿土壤水分的降低 ;( 3...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卓 黄荣凤 王林和 张国盛
为了研究天然臭柏种群的径向生长发育规律,根据群落的更新进程,将毛乌素沙地的天然臭柏群落划分为4个发育阶段,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各个发育阶段的地径和匍匐茎长度,采集地径及距地径20 cm处的树盘;用WinDENDROTM年轮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年龄及年轮宽度,分析毛乌素沙地不同发育阶段天然臭柏的径向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臭柏在30年内径向连年生长曲线呈不稳定的波动变化,变异系数为48.61%;在前10年生长缓慢,年平均生长量仅为0.2 mm;13~20年为臭柏径向生长的速生期,年生长量均大于1.0 mm,最大可达1.8 mm;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年径向生长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生长量在0.34~0.73...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臭柏 径向生长 年轮宽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荣凤 张国盛 鲍甫成 王林和 刘海东
以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为材料 ,用实体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观察臭柏的年轮形态特征 ,应用树干解析法研究毛乌素沙地沙丘顶部臭柏和滩地臭柏的径向生长和伸长生长动态。结果表明 :沙丘顶部臭柏偏心生长明显 ,长径与短径比为 14 0 .36 % ,伪年轮发生频率为 12 .0 7% ;滩地臭柏偏心生长不明显 ,长径与短径比为 10 5 .2 2 % ,伪年轮发生频率为 1.80 % ;根据年轮数推断 ,沙丘顶部臭柏群落的年龄至少有 12 3a以上 ,滩地臭柏年龄有 5 0a以上 ;沙丘顶部臭柏径生长缓慢 ,生长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峰值 ,年平均生长量为 0 .94mm ,累积生长曲线的S型特征不明显 ;滩...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臭柏 年轮生长动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俊侠 苏世平 杨永志 陈存根 张兴
对采自我国北方沙区7种不同生境(固定沙地、流动沙地、阳坡、阴坡、凸地、人工林和凹地)的沙地柏茎叶中鬼臼毒素含量进行了SFE-HPLC分析,结果表明:(1)7种不同生境(按上述顺序)间沙地柏茎中鬼臼毒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512,2.031,2.328,1.993,2.567,2.029和2.493mg/g,无显著性差异;而在7种不同生境(按上述顺序)间沙地柏叶中鬼臼毒素平均含量分别为8.613,8.451,8.303,8.134,8.012,6.748和6.2823mg/g,存在显著差异;(2)7种不同生境沙地柏叶中鬼臼毒素含量均明显高于茎;(3)不同年龄沙地柏茎、叶中鬼臼毒素含量差异极显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岳新建 叶功富 陈梦瑶 高伟 李蝶 邹燕惠
以福建省东山县海岸沙地4种人工林分(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卷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尾巨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及天然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了南亚热带海岸沙地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特征,分析了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差异及相关性。结表果明:1)不同林分对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与人工林分相比,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效磷、全碳、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较高,而4种人工林分之间差异不明显;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与人工林分相比,天然次生林有较独特的碳源利用方式和较高的活性;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胺类是滨海沙土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3)土壤微生物功能指数与土壤pH、有效磷、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较低的有机碳、有效磷含量可能是限制滨海沙土微生物功能发挥的关键制约因素。4)在防护林更新改造过程中可通过套种乡土阔叶树种、增施磷肥等措施,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促进沙土质量的持续改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袁振 陈美谕 贾黎明 魏松坡
【目的】探讨片麻岩山区不同微地形土层厚度的分异特征,明确植物生物量、平均高、盖度对土层厚度的响应规律,计算出各指标对应的土层厚度阈值,以期为片麻岩山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种微地形及原状坡的土层厚度、植物群落特征数据为基础,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影响片麻岩山区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之间土层厚度的异质性,并运用拐点探测分析软件Change-point analyzer 2.3探讨不同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指标对应的土层厚度阈值。【结果】由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土层厚度、微地形均影响了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多样性的变化,而土层厚度是引起这种变化的首要因子;片麻岩山区土层浅薄,平均厚度15 cm,微地形的土层厚度多数高于原状坡,其中,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的土层厚度最大(23.1,21.3和21.8 cm),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和原状坡(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道玮 田雨 王敏玲 宋彦涛 张正祥
为了研究盐碱地改造利用,进行了沙土和盐碱土混合,研究混合后的"沙碱土"特性,并实验了其种植作物的幼苗表现。科尔沁沙地与松嫩平原盐碱地和辽河平原盐碱地在松辽分水岭两侧交错重叠分布,面积达350×104hm2,具有可改造旱田100×104hm2的潜力。当盐碱土中混入40%~60%的沙丘风沙土时,电导率指示的盐分含量降低20%~50%,碱化度降低40%~60%,满足种植玉米、向日葵等旱作作物的条件。此区进行盐碱地"覆沙造旱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覆沙 作物生长 盐碱地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明如 翟明普 温国胜 王学勇 张建国
研究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境上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赞皇大枣Ziziphus jujubavar.inermis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的光合日进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赞皇大枣的光合日变化类型属于左偏单峰型;其他树种光合生理代谢进程所属类型出现分异现象,表现为侧柏的光合速率属于左偏单峰型,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属于双峰型,刺槐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属于单峰型,气孔导度属于左偏单峰型。侧柏、臭椿和刺槐的Fv/Fm谷值出现在13:00,赞皇大枣的Fv/Fm在10:00~13:00出现谷底;刺槐在傍晚时Fv/Fm恢...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道涵 杨婷赟 于令令 许端平
为探究经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生物炭改良后的风沙土中植物生长状况及养分含量变化情况,以辽宁省彰武台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风沙土为试验对象,进行了田间试验。以燕麦草为供试植物,分别施加秸秆炭、木炭、草炭,且每种生物炭设置5个不同的浓度梯度,均匀的施加到风沙土中,燕麦草经12周生长后,采集样品进行室内试验。主要通过分析燕麦草在不同改良条件下的株高、产量、叶绿素及氮磷钾含量,从而了解添加不同因素水平的生物炭对风沙土中植物生长及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物炭与风沙土中燕麦草生长及养分含量均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5),且施加浓度为4 kg·m~(-2)的秸秆炭对燕麦草株高、产量及养分含量均有明显提高,株高为109.242 cm,产量为229.25 kg·hm~(-2),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达到2.941 mg·g~(-1)和0.991 mg·g~(-1),氮磷钾含量分别为3.411,0.927,28.766 g·kg~(-1)。因此,施加合适的生物炭,不仅可以对土壤进行改良,还可有效提高植物产量与养分含量,实现土壤有效利用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
生物炭 风沙土 燕麦草 叶绿素 氮磷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沈国舫 贾黎明 翟明普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