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54)
2023(4836)
2022(3917)
2021(3673)
2020(2855)
2019(6139)
2018(5976)
2017(10802)
2016(6085)
2015(6723)
2014(6802)
2013(6521)
2012(6451)
2011(5881)
2010(6162)
2009(6059)
2008(6130)
2007(5945)
2006(5484)
2005(4565)
作者
(18421)
(15705)
(15481)
(14900)
(9778)
(7642)
(7032)
(6072)
(6048)
(5664)
(5381)
(5322)
(4924)
(4860)
(4835)
(4658)
(4642)
(4525)
(4483)
(4404)
(3969)
(3846)
(3799)
(3625)
(3556)
(3502)
(3470)
(3467)
(3340)
(3327)
学科
(24753)
经济(24709)
(22170)
(20299)
管理(15163)
农业(14889)
(12471)
企业(12471)
业经(9934)
(7932)
中国(7909)
方法(7683)
(7337)
农业经济(6715)
(6453)
数学(6242)
数学方法(6088)
地方(5990)
(5969)
发展(5436)
(5427)
(5426)
收入(5414)
工作(4915)
(4879)
(4829)
农村(4809)
及其(4493)
(4416)
银行(4407)
机构
学院(92000)
大学(90248)
(33377)
经济(32369)
研究(32235)
管理(31821)
理学(27042)
理学院(26712)
管理学(26066)
管理学院(25897)
中国(25290)
(23116)
科学(20280)
(18970)
农业(16747)
(16440)
(16269)
中心(16007)
业大(15296)
(15191)
研究所(14561)
(13861)
师范(13703)
财经(12464)
(12162)
(12087)
北京(11629)
(11238)
(11124)
农业大学(10818)
基金
项目(58516)
科学(45501)
研究(43899)
基金(41898)
(36654)
国家(36223)
科学基金(30296)
社会(28733)
社会科(26665)
社会科学(26655)
(23495)
基金项目(21855)
教育(19542)
(19160)
编号(18822)
自然(18030)
自然科(17608)
自然科学(17601)
自然科学基金(17259)
成果(16588)
资助(16400)
(13859)
重点(13137)
(13085)
课题(13003)
(12619)
国家社会(11873)
(11646)
(11362)
(11315)
期刊
(47935)
经济(47935)
(29082)
研究(26407)
中国(22752)
农业(18689)
学报(17972)
科学(16267)
大学(14405)
学学(13761)
(12779)
教育(11069)
业经(11037)
(10650)
金融(10650)
管理(10417)
(7726)
农村(7663)
(7663)
农业经济(7662)
技术(6556)
财经(6404)
(6387)
问题(6098)
社会(5947)
业大(5944)
经济研究(5628)
(5579)
农业大学(5355)
社会科(5168)
共检索到145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对村民自治下沉的制度环境,回应村民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及时处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事务”。另一方面,微治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构建“微共同体”“微网格”和“微组织”的内在要素,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再造、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资源整合。微治理重构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在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制度化的治理规则和“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微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对村民自治下沉的制度环境,回应村民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及时处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事务”。另一方面,微治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构建“微共同体”“微网格”和“微组织”的内在要素,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再造、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资源整合。微治理重构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在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制度化的治理规则和“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微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国家治理与乡土社会的双重变奏中,乡村基本治理单元保持着简约治理的基本形态。公共资源下乡的过密化,导致目标管理责任制嵌入基层民主实践,催生半正式行政结构的科层化。多种张力下的基层治理制度供给,不仅没有带来乡村社会公共性的复兴,反而使得乡村治理走向了善治的反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村干部理应成为承接公共资源的接点性治理主体,也可能不受监管而坠入乡村"微腐败"的温床。现代国家要更好地造福于民,需不断提高行政村的基层治理能力,初步的构想是,建构行政村的社区福利评估能力、政策释义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利益协调能力,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君刚  李佳琦  
伴随着市场因素的渗入,现代性的社会图景突破了传统村落社区的边界,乡村地域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均发生了巨大转型,解构了原本传统的乡土文化,亦间接地削弱了村民对乡村社会的文化理解力和价值认同感,乡村文化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凸显。在乡村社会的现代性转型进程中,村民个体与村落社区的社会关联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村民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公共空间萎缩,私人生活领域扩展,社会成员对村落公共事件的关注大大削减。正确把握乡土文化对村落地域变迁的意义,重新整合乡土公共精神,对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尤其是文化治理研究极富重大意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丽琴  
本文将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困境归结为法制悬浮、功利下沉和信任流失三方面。法制悬浮是国家法律制度在乡村社会中所面临的"嵌入不能"的尴尬,基层政权运作以及村级民主的实施均未能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功利下沉是基层干部以及农民的行事方式日趋功利化和策略化,追求短期效应和直接目的,尤其以乡村干部的维稳工作与草根农民的维权行为最为突出;信任流失是干群之间信赖感弱化,农民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被剥削感增强以及干部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下跌的状态。以上三重困境制约着乡村社会发展,阻碍基层治理转型,为此,政府应对六十余年"法律下乡"的实效以及多轮乡镇改革的负面影响进行审视和反思,还应对新时期农民的思想状态及其转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易庆玲  
当前县域金融服务下沉存在的问题一是金融机构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虽大,但单户授信存在金额小、需求频、时间急的特点,商业银行提供服务需占用较多人力,操作成本较高,盈利空间有限,业务发展偏谨慎。同时,县域以三农和小微企业为主,经济呈现弱质性、风险性和低回报率的特征,金融机构较难识别和把握其贷款风险。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晓琳  
数字技术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数字乡村治理以“数字空间”为治理场域,实现了乡村治理从地域到空间的脱域化,并对乡村主体的生活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突出体现为重构乡村生活的话语体系、衍生乡村主体的身份形态和变革乡村主体的社会交往形式。在数字技术重构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转机制下,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展现出新面向,为克服传统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可能思路,一是通过主体性建构,实现治理主体增能,解决乡村治理主体性缺失困境;二是发挥数字化社群的作用,实现乡村共同体的再造,解决乡村共同体衰落的问题;三是合理应用数字技术,使数字技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技术理性发展中实现融合统一,解决数字乡村治理中乡村性缺失和技术依赖问题。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崇杰  
精英返乡创业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但涉农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乡村金融信用风险随之增大。治理理念和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实践表明,治理和社会工作在主体多元化、平等协商、专业服务、社会和谐等层面具有天然契合性,在乡村金融信用风险治理中实现社会工作理念和路径的转向,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以社会工作路径为基础的乡村金融信用风险治理,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华胤  
村民自治是国家制度安排下的基层民主实践,其与基层政府之间的联系亦是必然。调整自治单元是近些年基层政府追求自治有效的主要改革举措,但是,仅仅调整单元似乎很难奏效。贵州省河镇在单元下沉改革遭遇村寨单元自治失去活力的困境下开启二次改革,政府全面介入小单元自治运行,引导和协助村寨单元优化自治组织,同时结合村寨单元的治理习惯和治理资源,以行政力量为小单元自治输入其所需要的物质要素、权威要素、程序要素、规则要素、内容要素,推进外注要素的内生性衔接与自治生长。基于自治运转需要的、适度的政府介入构成了自治生长的关键要素。因政府改革而起的自治单元调整与自治生长不可能完全脱嵌于政府行政,政府行政应持续介入自治,使行政力量与自治力量形成良性的助推式互动。行政助推型自治的核心在于政府要精准把握介入的时间节点与度,在服务自治的逻辑下适度介入,培育自治、助推自治,以外部行政注入的自治要素驱动和激活自治,实现自治"由外而内"的植根生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华胤  
村民自治是国家制度安排下的基层民主实践,其与基层政府之间的联系亦是必然。调整自治单元是近些年基层政府追求自治有效的主要改革举措,但是,仅仅调整单元似乎很难奏效。贵州省河镇在单元下沉改革遭遇村寨单元自治失去活力的困境下开启二次改革,政府全面介入小单元自治运行,引导和协助村寨单元优化自治组织,同时结合村寨单元的治理习惯和治理资源,以行政力量为小单元自治输入其所需要的物质要素、权威要素、程序要素、规则要素、内容要素,推进外注要素的内生性衔接与自治生长。基于自治运转需要的、适度的政府介入构成了自治生长的关键要素。因政府改革而起的自治单元调整与自治生长不可能完全脱嵌于政府行政,政府行政应持续介入自治,使行政力量与自治力量形成良性的助推式互动。行政助推型自治的核心在于政府要精准把握介入的时间节点与度,在服务自治的逻辑下适度介入,培育自治、助推自治,以外部行政注入的自治要素驱动和激活自治,实现自治"由外而内"的植根生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磊明  
主持人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迁一直是由政党——国家力量所强力推动的,因此在多中心、多元主体治理已经是一个基本共识的今天,我们仍然必须非常关注乡村治理中的政府行为。本次专栏我们选取的三篇文章均与此主题有关。"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层政府的运作根植于乡村社会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凌  
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推动其走向开放,把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外部的广阔地界联系在一起,村民超越乡村自治提出了更高的民主参与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中国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发展,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重构,并且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反作用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琴  
移动互联网在乡村社会的应用与普及催生着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也扩展着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案例分析表明,党群微信群实际上是乡村社会中公共交往空间和公共治理空间的现实映射,而互联网的互动、便捷、透明特性又拓展着这双重空间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微信群所塑造的虚拟社区,为村民互动、互助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乡村公共性在"微交往"中再次聚合;另一方面,以"微管理、微监督、微决策、微服务"为主要表征的乡村"微自治"又强化着村民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主体性作用。与此同时,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也映射在微信群所塑造的虚拟空间之中,使得该空间兼具"国家在场"与"乡村自治"的双重面相,强化着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复杂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常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于便捷、高效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电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形式,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加。电商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农民已经逐渐意识到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直销的重要性,一些适应电商的创新农业模式也已经涌现,同时也出现了不能忽视的负面问题。表现在农村电商普及率低、物流系统不完善、电商平台低质量商品泛滥和经营管理混乱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电商,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政策支持、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电商教育和物流设施完善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国梁   马流辉  
乡村公共生活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状况与组织程度是衡量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文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基于系统与生活分析视角,分析大都市郊区乡村良好公共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不同主体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中体现的国家与农民联结关系。研究发现,国家介入下的公共空间生产、社会组织协同下的公共服务递送以及村民的行动参与,构成了乡村公共生活治理的三重实现路径,共同形塑了当下的乡村公共生活样态。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系统从行政吸纳社会,转向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借此弥合系统与生活之间张力的治理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民众在获得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而国家则实现其权力在农村基层的重塑,最终将国家与个人进行有效联结。这启发我们在化解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时,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构建公共生活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并充分发挥农民的行动主体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