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38)
- 2023(10513)
- 2022(9288)
- 2021(8783)
- 2020(7246)
- 2019(16723)
- 2018(16745)
- 2017(32211)
- 2016(17512)
- 2015(19678)
- 2014(19427)
- 2013(19204)
- 2012(17374)
- 2011(15543)
- 2010(15251)
- 2009(13753)
- 2008(13100)
- 2007(11197)
- 2006(9615)
- 2005(8104)
- 学科
- 济(66757)
- 经济(66687)
- 管理(50582)
- 业(46719)
- 企(39099)
- 企业(39099)
- 方法(33021)
- 数学(28659)
- 数学方法(28347)
- 农(17859)
- 学(17265)
- 中国(16134)
- 财(15879)
- 业经(15030)
- 环境(14784)
- 地方(13998)
- 农业(12080)
- 和(11963)
- 理论(11810)
- 贸(11612)
- 贸易(11607)
- 易(11258)
- 技术(11130)
- 划(10882)
- 务(10281)
- 财务(10224)
- 财务管理(10210)
- 制(10036)
- 企业财务(9686)
- 教育(9165)
- 机构
- 大学(246020)
- 学院(244793)
- 管理(100154)
- 济(92047)
- 经济(89982)
- 理学(88256)
- 理学院(87276)
- 管理学(85732)
- 管理学院(85315)
- 研究(80159)
- 中国(56543)
- 科学(53652)
- 京(51985)
- 农(42154)
- 业大(40489)
- 所(40189)
- 财(40037)
- 研究所(37420)
- 中心(36079)
- 财经(33421)
- 江(33323)
- 农业(33218)
- 北京(32520)
- 范(32355)
- 师范(32032)
- 经(30512)
- 院(29304)
- 州(27566)
- 经济学(26972)
- 师范大学(26053)
- 基金
- 项目(179832)
- 科学(140930)
- 基金(130627)
- 研究(128687)
- 家(115132)
- 国家(114212)
- 科学基金(97790)
- 社会(79822)
- 社会科(75614)
- 社会科学(75593)
- 省(70794)
- 基金项目(70713)
- 自然(65767)
- 自然科(64159)
- 自然科学(64141)
- 自然科学基金(62952)
- 划(60065)
- 教育(58129)
- 资助(53087)
- 编号(52217)
- 成果(40765)
- 重点(40175)
- 部(38806)
- 发(38154)
- 创(37485)
- 课题(35309)
- 创新(34903)
- 科研(34665)
- 计划(33676)
- 大学(33099)
共检索到3332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欢虎 张鸿杰 徐建兵 梁维治 马爱平 池宝亮 陈奇恩
微孔膜小麦在冬前、拔节期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 ;在小麦全生育期有较好的温度效应 ;有效抑制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较好地满足了小麦主要生育阶段水分需求 ,水分生产效率 (1 0 4 1kg/mm)较对照提高 39 5% ,产量达 4 4 6 1kg/hm2 。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孔地膜 覆盖 穴播 旱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彩玲 宋建农 王继承
针对我国花生覆膜穴播机大都采用先播种后铺膜的传统作业方式,对土壤扰动大,不利于土壤保墒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合先铺膜后播种的小型花生穴播机的回转式成穴机构。对该机构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了成穴机构的穴宽、穴距和成穴深度的表达式;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分析曲柄半径、机器前进速度和曲柄转速对成穴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优化后的设计参数为:传动比6.5,曲柄半径4.5 cm,播种机前进速度0.25 m/s(λ=1.95),此时成穴深度约4.5 cm,穴宽约3 cm,穴距约14.42 cm,满足花生穴播的农艺要求。与目前广泛使用的轮式鸭嘴成穴器相比,其结构简单、膜孔小。
关键词:
地膜覆盖 花生穴播机 成穴机构 参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慧芝 吕军峰 郭天文 张国平 董博 张绪成
目的干旱、降水供需错位和春季低温是制约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生产的主要因子,如何最大限度保蓄自然降水、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则是该区春小麦产量稳定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大田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揭示全膜覆土穴播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季节性耗水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并评判其年际土壤水分平衡效应。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104°36′E,35°35′N),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测定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生物量、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亢青选 王解丑 孟晓民 史俊民 郭平福 臧延生 李青云
高麦茬覆盖复播技术,是在机械收获后的高茬麦田,通过人工撒种、旋耕机旋耕等作业环节,达到灭茬、播种、覆盖的目的。这种复播方式既有蓄水保墒、调控地温、培肥改土、抑制杂草等土壤环境效应,又有促进夏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生物学效应。与常规耕作复播相比,每公顷增产夏玉米1275kg、夏大豆8265kg,增产率分别为291%和331%。
关键词:
高麦茬覆盖,复播,夏作物,效应,耕作技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慧芝 高世铭 张绪成 王德贵
【目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稀少,且冬小麦生育期内50%以上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梦哲 张维宏 张永升 党红凯 王磊 何立谦 李科江 李雁鸣 杜雄
【目的】针对海河平原水资源匮乏与冬小麦生产水分高耗的现实矛盾,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全田土下微膜覆盖的冬小麦耗水特性,探索区域小麦节水生产新方法。【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小麦常规种植方法为对照,进行两地3年试验研究。【结果】全田土下微膜覆盖下,小麦生育期田间耗水量显著降低116.1—167.9 mm,土壤贮水消耗占总耗水的55.5%—77.9%。覆膜显著减少了小麦返青前的耗水量,生育后期耗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提高。覆膜条件下,拔节前根系吸水深度较露地处理浅40 cm,生育期2 m土体可供水212.2—240.3 mm,春季灌水75 mm小麦对土壤贮水消耗集中在0—140 cm土层,比常规生产(C...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新磊 黄思光 王俊 凌莉 李世清 李凤民
在年降水量 4 15 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和年降水量 6 32 mm的黄土高原南部红油土上 ,分别以春小麦和冬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春小麦设不覆膜、播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冬小麦设不覆膜、播后覆膜 75 d、覆膜 15 0 d和全程覆膜等 4个水平 )和施氮 (春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75 kg,冬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 2 2 5 kg2个水平 )对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覆膜对春小麦产量和吸氮量的效应因底墒、施氮、覆膜进程和生育期降雨量而异。在湿润年份 (1999年 ) ,无论施氮与否 ,在低底墒时 ,各种覆膜处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丽红 王俊 凌莉 李凤民 李世清
在年降水量 4 1 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底墒 (设低、高 2种底墒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2 )对春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后作物根系生长加快 ,中下层根系比例增加 ,有利于吸收土壤深层水分。相对发达的根系保证了作物吸收器官 (根 )和失水器官 (叶 )间的平衡 ,协调根冠间的干物质分配关系 ,能在不影响根系吸收能力的前提下 ,提高光合产物的繁殖分配比例。适时揭膜能够改善光合产物分配 ,促进根...
关键词:
春小麦 地膜覆盖 底墒 施氮 根系生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毛任钊 赵连城 曹健
本文总结了冀中平原南皮试区棉花光解地膜覆盖栽培节水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光解地膜覆盖能显著地改善棉田土壤生态条件,提高经济学产量;现阶段,应用光敏降解地膜是防止农田生态环境“白色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
棉田,光解地膜,覆盖,生态环境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莉霞 李广 燕振刚 刘强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验,得到早播(ESW)、正常播(NSW)、晚播(LSW)春小麦产量的实测值,利用APSIM模型模拟2016—2018年春小麦的产量,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进行分析;对春小麦产量与秸秆覆盖量、施氮量的耦合关系进行二次多项回归和通径分析,利用Matlab计算春小麦的最大产量及对应的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位于15%置信带内,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值为4.64%~12.22%,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的增长对春小麦的产量效应为正效应,相应关系表现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ESW、NSW和LSW模拟情景下,春小麦最大产量分别为3 548.64、3 149.59、2 507.58 kg/hm~2;E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7 062.04、194.91 kg/hm~2;N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 211.31、218.81 kg/hm~2;L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 215.15、162.01 kg/hm~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莉霞 李广 燕振刚 刘强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验,得到早播(ESW)、正常播(NSW)、晚播(LSW)春小麦产量的实测值,利用APSIM模型模拟2016—2018年春小麦的产量,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进行分析;对春小麦产量与秸秆覆盖量、施氮量的耦合关系进行二次多项回归和通径分析,利用Matlab计算春小麦的最大产量及对应的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位于15%置信带内,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值为4.64%~12.22%,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的增长对春小麦的产量效应为正效应,相应关系表现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ESW、NSW和LSW模拟情景下,春小麦最大产量分别为3 548.64、3 149.59、2 507.58 kg/hm~2;E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7 062.04、194.91 kg/hm~2;N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 211.31、218.81 kg/hm~2;L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 215.15、162.01 kg/hm~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小荣 张黎骅 吕小莲
【目的】探讨穴播轮成穴部件的运动轨迹,为穴播轮成穴机理研究及穴播轮成穴性能测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在UG软件中建立穴播轮运动分析主模型,通过UG用户界面模块、求解器模块和后处理模块,对穴播轮成穴过程,包括成穴过程中成穴部件的开启及运动轨迹、成穴形状等进行仿真分析,利用仿真试验测试不同前进速度、滑移率、入土深度条件下穴孔的大小及不同条件下的成穴效果,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各因素对穴孔大小的影响。【结果】前进速度对穴播轮成穴性能的影响与成穴部件出土角和入土角有关,且随滑移率的增加而加大,随入土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滑移率对穴播轮成穴性能有显著影响,在入土深度一定的情况下,穴孔的大小随滑...
关键词:
穴播轮 成穴性能 仿真分析 UG参数优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国璋 郑玮 孙敏 高志强 张锦朝
为改善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条件,实现旱地小麦高产高效,于2013~2014年度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休闲期垄覆盖、平覆盖和不覆盖3种覆盖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平覆盖和垄覆盖较不覆盖相比,播种-孕穗期0~100c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播种期各土层土壤蓄水量提高,且60~100cm土层差异显著,播种至成熟期作物耗水量分别增加12.07mm和41.91mm。覆盖后,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提高,越冬期、返青期和孕穗期群体分蘖数增加,成熟期穗数增加,成穗率显著提高,且以垄覆盖显著最高;孕穗-成熟期干物质量提高,全生育期干物质量以垄覆盖显著最高。休闲期平覆盖、垄覆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大勇 黄思光 王俊 凌莉 李凤民 李世清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 ,在年降水量 4 15 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进行了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4个水平 )、施氮 (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 75 kg2个水平 )和底墒 (设低、高 2个底墒水平 )对小麦生育进程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覆膜相比 ,覆膜后春小麦出苗时间提前 1~ 9d(大部分提前 3~ 6 d) ;在作物生长中期 ,适时揭膜能够显著增加有效分蘖数 ,提高后期结实穗数 ,延长成熟期 ,有利于作物形成大粒 ,提高千粒重。全程覆膜虽然也改变了作物生育进程 ,但对后期生长不利 ,导致灌浆期缩短 ,无效分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魏虹 李凤民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 ,对旱地春小麦进行短期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春小麦生长前期的土壤温度 ,有效防止春季低温对作物的伤害 ,促进分蘖成穗 ,并显著提高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 ,从而达到增产目的。播种后 1— 30 d左右为旱地春小麦最佳覆膜时间。覆膜时间增长 ,增温效果减弱 ,产量有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春小麦 地膜覆盖 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