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36)
- 2023(14831)
- 2022(12864)
- 2021(11930)
- 2020(10136)
- 2019(22900)
- 2018(22694)
- 2017(43634)
- 2016(24187)
- 2015(26644)
- 2014(26367)
- 2013(26039)
- 2012(24011)
- 2011(21563)
- 2010(21103)
- 2009(19186)
- 2008(18781)
- 2007(16095)
- 2006(13936)
- 2005(11924)
- 学科
- 济(88281)
- 经济(88175)
- 管理(65570)
- 业(63451)
- 企(51907)
- 企业(51907)
- 方法(42932)
- 数学(37147)
- 数学方法(36699)
- 学(25489)
- 农(25002)
- 财(22569)
- 中国(21909)
- 业经(19653)
- 贸(16992)
- 贸易(16987)
- 地方(16770)
- 农业(16753)
- 易(16489)
- 环境(15355)
- 制(15280)
- 理论(15108)
- 技术(14785)
- 务(14699)
- 财务(14635)
- 财务管理(14612)
- 和(14324)
- 企业财务(13926)
- 银(13174)
- 银行(13088)
- 机构
- 大学(343935)
- 学院(340522)
- 管理(131282)
- 济(127421)
- 经济(124691)
- 研究(119454)
- 理学(115390)
- 理学院(113985)
- 管理学(111681)
- 管理学院(111092)
- 中国(84663)
- 科学(81966)
- 京(73025)
- 农(71651)
- 所(62897)
- 业大(61565)
- 研究所(58701)
- 农业(57387)
- 财(55908)
- 中心(52692)
- 江(48434)
- 财经(46260)
- 北京(45103)
- 范(44869)
- 师范(44205)
- 院(43313)
- 经(42304)
- 州(39011)
- 经济学(37835)
- 农业大学(37752)
- 基金
- 项目(247946)
- 科学(192352)
- 基金(179994)
- 研究(169603)
- 家(162855)
- 国家(161589)
- 科学基金(135455)
- 社会(105088)
- 社会科(99472)
- 社会科学(99444)
- 省(97064)
- 基金项目(96617)
- 自然(93216)
- 自然科(91018)
- 自然科学(90986)
- 自然科学基金(89351)
- 划(83688)
- 教育(76953)
- 资助(73857)
- 编号(66756)
- 重点(56442)
- 部(53561)
- 成果(52727)
- 发(52327)
- 创(51453)
- 计划(49846)
- 科研(48999)
- 创新(48170)
- 课题(46134)
- 大学(44779)
- 期刊
- 济(130812)
- 经济(130812)
- 研究(91146)
- 学报(70268)
- 农(63738)
- 科学(60421)
- 中国(59778)
- 大学(50546)
- 学学(48290)
- 管理(44478)
- 农业(44120)
- 财(40357)
- 教育(32937)
- 技术(25443)
- 融(24455)
- 金融(24455)
- 业(23107)
- 业经(22198)
- 财经(21751)
- 经济研究(21026)
- 业大(19691)
- 版(19219)
- 科技(18821)
- 经(18473)
- 问题(17541)
- 图书(16493)
- 资源(16254)
- 农业大学(15952)
- 林业(15730)
- 理论(15514)
共检索到472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化杰 刘凯 欧玉哲 陈子越 陈新军
随着微塑料在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中的发现,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类型、分布规律、毒性以及不同栖息地、不同食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特性和受到影响进行了梳理,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结果显示,微塑料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分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在海洋中垂直分布特点为底层沉积物含量较高,其次为底层、上层水域,中层水域较少;水平方向上分布特点为河口区含量较高,流场区次之,大洋区较少,微塑料毒性主要有自身毒性和联合毒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栖息地、不同食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存在差异,不同栖息地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上主要与微塑料的密度相关,数量上主要与水域中微塑料的分布特性有关;不同食性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和数量上都主要与其食性有关,但与鱼类个体大小、口裂、滤水量也有一定相关性。微塑料会降低海洋鱼类的繁殖率,增加其死亡率。研究表明,经过长时间演变,微塑料会在水体中重新分布,微塑料污染在种类、数量上将呈现多样化,后续的研究中应结合渔业生物、生态学,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等知识,更全面地了解微塑料在海洋中的存在、分布、传递以及对海洋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裕丰 赵淑玲 胡紫莹 陈立 邱天逸 方临川
微塑料是一种新兴污染物,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处理不当对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的环境风险。微塑料在土壤中为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并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塑料际。塑料在土壤环境中不易降解,使得塑料际对原始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生态威胁。目前对塑料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生态系统,关于土壤塑料际对微生物、微塑料以及土壤环境和其他污染物的影响联合效应等方面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为探究土壤塑料际中微生物与微塑料相互作用的机制和随之产生的生态效应,本文综述了塑料际作为土壤微生物新的栖息地带来的生态风险相关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土壤塑料际对微生物的选择效应与微塑料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塑料际对土壤结构与土壤碳循环带来的改变以及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效应。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许彩娜 张悦 袁骐 蒋玫 郑亮 隋延鸣 穆景利 王云龙 王翠华
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医疗等众多领域,由此产生的塑料垃圾,特别是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在海洋中不断累积。微塑料因其粒径小、分布广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其还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从海洋微塑料来源和污染现状入手,综述了微塑料对海洋浮游生物、甲壳类、贝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参考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夏斌 杜雨珊 赵信国 朱琳 陈碧鹃 孙雪梅 曲克明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中尺寸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微塑料)更是倍受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广泛存在,而且,作为人类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的海洋渔业生物也已受到微塑料的污染。因此,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海洋渔业水域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及污染现状,归纳了微塑料对海洋渔业生物的主要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了微塑料沿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及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剖析了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孙玮鸿 张岭 谭露茜 赖洁 李玉霞 颜菲菲 张英 都叶奇
微塑料因其性质稳定,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并能够在风力和洋流的作用下实现远距离输送,已成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从表层海水到深海沉积物中均有微塑料被检出。海洋中的微塑料不仅可被生物摄食,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还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并可作为一个新的生态位为微生物提供定殖空间。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微塑料在典型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归纳了微塑料的毒性效应,诸如对生物体生理机能、氧化应激、免疫应答、神经毒性和繁殖遗传等的毒性,阐释了微塑料致毒机理,包括微塑料作为异物入侵生物体后因其颗粒效应所产生的毒性、微塑料产品中添加剂在环境中的释放,以及由于微塑料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吸附而产生的复合毒性。最后探讨了微塑料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成熟完善的微塑料研究系统与标准的重要性,提出未来毒性暴露实验设计需更贴近真实环境,可为今后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勇 温俊宝 胡德夫
从研究方法、栖息地选择、栖息地评价、栖息地破碎化等方面对鸟类栖息地的研究进行总结。鸟类栖息地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条带取样法和0.04hm2圆形地块法等,近年来3S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研究效率,拓展了鸟类栖息地的研究领域;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大多以植被等环境因子为基础,在不同空间尺度及不同季节和生活史阶段,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在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基础上,对鸟类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及等级划分,可以为鸟类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栖息地破碎化会对鸟类生存和鸟类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鸟类种群的营巢成功率、繁殖成功率及鸟类群落分布。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对国内鸟类栖息地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鸟类 栖息地选择 适宜性评价 破碎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思琪 唐文乔
为了解上海内陆鱼类微塑料污染情况,本文以淀山湖、黄浦江及苏州河的5种优势种鱼类为对象,分析了消化道内微塑料的出现率、丰度、物理特征、化学成分及其差异性。结果显示,5种、639尾鱼类中共检出845个微塑料,微塑料的平均检出率为59.78%,植食性鱼类显著高于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p<0.05)。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1.32±1.92个/尾,植食性鱼类显著高于其他鱼类(p<0.05),水域差异表现为苏州河下游、苏州河支流和苏州河上游显著高于淀山湖和黄浦江上游(p<0.05)。在检出的4种微塑料形状中,纤维状占80.47%,薄膜状占13.73%,碎片状和颗粒状占4.14%和1.66%。在检出的6种微塑料颜色中,黑色和透明的占29.59%和28.99%,蓝色、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占15.86%、10.53%、8.52%和6.51%。粒径小于1mm的占60.12%。检出了18种化学成分,赛璐酚占比达39.42%,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占比为20.19%,聚酰胺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占比为11.54%和9.62%。分析表明,上海主要河流鱼类微塑料污染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用品的包装材料或丢弃物,在平均检出率和丰度上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并与栖息水体的污染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颜云榕 卢伙胜 金显仕
首先总结归纳了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与食物网研究中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胃含物分析法、碳氮稳定同位素法、特定化合物同位素法等实验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随后介绍了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与食物网最新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中食物组成、摄食方式、摄食量和食物用于机体各种生命活动分配方式,以及海洋食物网研究中以传统胃含物分析法为基础、以简化食物网为核心,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生态系统模型的应用发展;最后,着重分析了我国海洋鱼类摄食生态和食物网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原 刘珊
在人类长期的海洋开发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之开发利用行为的不当,使得海洋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大量的塑料垃圾被有意或无意地排放入海,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工业化社会生产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回收和再循环利用机制,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塑料垃圾数量越来越多。海洋处于整个生物圈的低端位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泓宇 毛义波 谭北平 董晓慧 杨奇慧 迟淑艳 章双 陈立侨
为研究饲料糖水平对不同食性鱼类生长、血浆生化指标、肝/肌糖原的影响及葡萄糖耐受能力的影响,本实验以不同食性的吉富罗非鱼、卵形鲳鲹和军曹鱼为研究对象,以糊精为糖源,3种鱼各设置低、中、高(C_L、C_M、C_H;吉富罗非鱼:20%、30%、40%;卵形鲳鲹:13%、26%、39%;军曹鱼:12%、24%、36%)3个不同饲料糖添加水平,依次进行8周的饲养实验并进行葡萄糖注射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糖水平对吉富罗非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系数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以C_L组最高(P<0.05);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最高值均出现在C_H组中,显著高于C_L组(P<...
关键词:
饲料糖 食性 鱼类 生长 葡萄糖耐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莉芳 孙泽威 秦贵信 张东鸣 王洪鹤 朱丹
【目的】研究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对不同食性鱼类生长及肠道组织的影响。【方法】以健康的鲤、埃及胡子鲇和草鱼为试验对象,以添加鱼粉饲料为对照组,另设置添加Glycinin 60.0mg/g和β-Conglycinin 40.0 mg/g的2个试验组,各配制成3种等氮(粗蛋白含量分别为鲤360.2 g/kg,埃及胡子鲇400.5 g/kg,草鱼300.6 g/kg)、等能(鲤15.26 MJ/kg,埃及胡子鲇15.86 MJ/kg,草鱼15.6 MJ/kg)的半精制饲料,在室内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比较分析Glycini...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欧利国 顾心雨 王冰妍 刘必林
为了研究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胃含物中角质颚的分类效果,于2017年10月,2018年3、5和11月,收集了南大西洋、中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海域的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的36个胃并分析其残留角质颚的形态。对采集的角质颚形态侧视图和顶视图进行种类鉴定,建立检索表,提取椭圆傅里叶描述子(EFDs)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胃含物角质颚形态进行种类鉴定,共发现头足类2目10科17种。根据角质颚形态分类检索分析,17种头足类角质颚形态种间差异明显。枪形目(Teuthoidea)的13种头足类角质颚喙部形态分别为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侧壁为近似菱形,翼部发达;八腕目(Octopoda)的4种头足类角质颚有喙部发育,侧壁近似长四边形,有翼部发育。角质颚形态信息聚类分析在目级别区分效果显著。通过对胃含物角质颚形态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可佐证胃含物头足类的识别,而且丰富了胃含物头足类的鉴定内容,也为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胃含物头足类分类鉴定体系奠定基础。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高华晨 宋敏菲 贡艺 刘必林 陈新军
海洋中深层生物作为链接海洋上层与深层食物网的媒介,对维系大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样品采集的困难性,针对中深层生物微塑料污染研究十分缺乏。长吻帆蜥鱼(Alepisaurusferox)具有特殊的消化机制,是优秀的生物采集器。本研究利用激光红外成像光谱技术,量化分析了长吻帆蜥鱼胃中保存的中深层物种体内微塑料的丰度和理化特征。共采集中深层鱼类和头足类7种,其肠道中检测出微塑料146个,检出率85.71%,丰度为(10.43 ± 12.12)个/尾,粒径为20.34~309.89 μm(47.36μm ± 43.41μm)。微塑料以颗粒状(59.58%)和碎片状(36.30%)为主,聚合物成分主要是丙烯酸酯共聚物(Acrylate copolymer),占比60.27%。本研究首次证明了长吻帆蜥鱼作为生物采集器开展海洋中深层生物微塑料污染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对解析大洋生态系统微塑料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郑培迎 郑洁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我国塑料工业发展迅猛。塑料制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塑料在渔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渔业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塑料在海洋渔业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就其发展势态提点粗浅看法。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潘世秀 孟秀祥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利用及选择是动物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由于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small and solitary forest ruminant,SSFR)具有相对孤居、行踪隐蔽、警惕性高及栖息地郁闭度大而难以被目击等特点,对SSFR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研究难度较大,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文章概述了SSFR栖息地的一般生态特征对其栖息地利用的影响,阐述了不同尺度水平的SSFR栖息地选择的研究现状,结合其他有蹄类动物的相关研究,论述了关于SSFR家域、觅食地和卧息地选择的研究进展,简要探讨了栖息地片断化对SSFR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强调了多尺度研究SSFR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参6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